APP下载

雷公藤角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2013-04-25黄秀萍郭文硕冯丽贞叶小真谢婉凤

关键词:角斑病雷公藤毒素

黄秀萍,郭文硕,,冯丽贞,,叶小真,谢婉凤

(1.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

毒素是指由植物病原菌代谢产生的、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即可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非酶类化合物[1-3].致病菌毒素作用于寄主植物后寄主体内各种保护酶体系发生变化.于丽娜等[4]研究发现用冬枣黑疔病病原菌毒素处理冬枣果皮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随毒素含量的提高而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中期呈下降趋势.张晓刚等[5]用杨树溃疡病毒素处理不同品种杨树枝条,结果表明叶片电导率、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脯氨酸这4个指标均能很好地反映杨树不同品种的抗病性.目前,有关毒素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辣椒、白菜等农作物上[6-10],而林业上的研究较少.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属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属(Tripterygium spp.)攀援植物,其根、茎、叶都能入药.现代临床及药理学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调节体液免疫等功能,是临床治疗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中药[11-13].福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elaeodendri)是引起雷公藤角斑病的病原菌,该病害会造成雷公藤叶片大量提前脱落,形成弱株、死株,使雷公藤根、叶产量下降[14].由于雷公藤野生资源储量匮乏,近年来我省大面积种植雷公藤.大面积人工纯林的种植使得雷公藤角斑病发生严重,给农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该病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雷公藤角斑病菌生物学特性[14-17].大量室内试验证明,人工培养下假尾孢菌不易产生分生孢子[14,18],所以利用其繁殖体防治雷公藤角斑病有很大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用不同浓度的假尾孢菌毒素处理雷公藤,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OD、CAT、MDA、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抗病指标的变化,揭示毒素对雷公藤角斑病抗性机理,为雷公藤角斑病的防治、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菌株 福木假尾孢菌株(P.elaeodendri)由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提供.

1.1.2 材料 1 a生雷公藤苗木由三明泰宁县林业局提供,种植于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试验地.

1.2 方法

1.2.1 培养基配方 PSA培养基:200 g马铃薯+20 g蔗糖+20 g琼脂+1000 mL纯水.

改进的查彼培养基:2 g NaNO3+1 g K2HPO4+0.5 g KCl+0.5 g MgSO4·7H2O+0.01 g FeSO4+30 g蔗糖+1000 mL纯水+10 g蛋白胨.

1.2.2 培养液的制备 将雷公藤角斑病菌接到PSA培养基上,29℃下培养15 d.用直径为6 mm的圆形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菌丝块,接种到盛有150 mL改进的查彼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每瓶接7个菌饼.置于温度为29℃、转速120 r·min-1的摇床中暗培养25 d.将培养的菌液先用双层纱布滤去菌丝,经布氏漏斗(含2层滤纸)抽滤,滤液于低温冷冻离心(5000 r·min-1)18 min,上清液即为无菌丝的含毒滤液.在45℃下低压旋转蒸发到原体积的1/10,于5000 r·min-1下离心18 min,取上清液,即为培养液.

1.2.3 毒素的处理 将培养液分别稀释为原液的10%、20%、40%、100%4个浓度,将雷公藤幼梢分别插入装有30 mL毒素液的瓶中,使幼梢基部约3 cm浸在毒素液中,每瓶放置20枝幼梢,3次重复,并以灭菌的培养基滤液作为对照(CK).处理的枝条置于室温下观察,分别在处理0、12、24、36、48 h后取样,4℃保存备用.

1.2.4 酶液活性的测定 SOD、POD、CAT、MDA和PAL酶液的提取及活性测定均参考李合生[19]的方法.

图1 不同浓度毒素对SOD活性的影响Fig.1 Effect of toxin concentration on SOD activity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SOD活性的影

采用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处理0-12 h后SOD活性都显著提高;用20%、40%、100%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处理24 h后SOD活性达到了峰值,且用100%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处理后SOD活性明显高于其它浓度处理;而10%浓度毒素处理和对照在36 h后SOD活性才达到峰值.各种浓度处理的SOD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毒素处理48 h使雷公藤叶片SOD含量大大升高,从而提高了雷公藤的抗病性.不同浓度毒素处理雷公藤后SOD活性的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图1),这与李清海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

2.2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用不同浓度毒素处理雷公藤,叶片内POD活性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都高于对照(图2).用100%浓度毒素处理后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用其它浓度毒素处理后POD活性则呈先上升再下降又上升的趋势.用100% 浓度毒素处理后POD活性在第36小时出现峰值,随后开始逐渐下降.而用10%、20%、40%浓度毒素处理后POD活性在第48小时仍处于上升趋势,其中40%浓度毒素处理后POD活性比对照提高25%.研究表明雷公藤受毒素侵染后在一定时间内是通过大幅度提高POD活性来抵御毒素毒害的.从毒素侵染后POD活性的变化趋势(图2)可以看出,处理组POD活性都高于对照,表明毒素促使雷公藤叶片POD增量表达,从而提高了雷公藤的抗病性.

2.3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用不同浓度毒素处理雷公藤,叶片内CAT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的趋势,不同处理的酶活性峰值都出现在第24小时(图3).在前期(0-12 h),只有10%浓度毒素处理和对照的CAT活性上升;12-24 h CAT活性都呈上升趋势;24-36 h CAT活性又都处于下降趋势;36-48 h CAT活性又开始上升.总体上看,对照的CAT酶活性基本上都明显高于处理组,表明P.elaeodendri毒素对CAT的抑制作用比较强.

2.4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MDA活性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用不同浓度毒素处理雷公藤,0-36 h叶片中MDA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第36小时MDA含量达到峰值;36-48 h MDA含量急剧下降.MDA含量在第36小时达到最大值,膜脂过氧化作用最强.这是由于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过快,使H2O2、O-2不断积累,导致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36 h后除了100%浓度毒素处理外,其它浓度毒素处理的MDA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说明防御酶活性增强,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增强,导致膜脂抗氧化作用减弱,从而保护了细胞膜.100%浓度毒素处理MDA含量处于最高水平,说明高浓度毒素对细胞的毒害作用超过雷公藤解毒能力.

2.5 不同浓度毒素对雷公藤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图5 不同浓度毒素对PAL活性的影响Fig.5 Effect of toxin concentration on PAL activity

从图5可看出,用不同浓度毒素处理雷公藤,0-12 h PAL活性逐渐降低,且都低于对照;在第12小时PAL活性达到最小值;随后PAL活性开始上升;在第24小时,20%、40%和100%3个浓度毒素处理的PAL活性达到峰值,且明显高于对照;24 h后PAL活性都开始有下降的趋势;36 h后PAL活性又开始逐渐上升,低浓度(10%、20%和40%)毒素处理的PAL活性急剧回升且高于对照,而100%浓度毒素处理的PAL活性则呈下降趋势;36-48 h用10%、20%、40%3个浓度处理的PAL活性持续上升且高于对照,而100%处理的PAL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表明低浓度毒素处理可以提高叶片内部PAL活性,诱导雷公藤对该毒素的抗性,这与胡运高等[21]研究结果一致.

3 小结与讨论

植物在逆境下产生大量活性氧,活性氧可以导致蛋白质、膜脂、DNA及其它组分严重损伤,SOD能将转化为毒性较小的H2O2和O2,而POD、CAT又可进一步将H2O2转化成无害的H2O和O2,从而对生物体有保护作用[22-23].MDA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其含量升高使细胞保护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并降低了抗氧化物含量.MDA含量的动态变化体现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可作为植物抗病性鉴定的生理指标[24].PAL是植物体内连接初级代谢和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在植物的次生代谢和抗病代谢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体内多种次生酚类化合物、木质、类黄酮植保素等抗菌物质的合成与其活性高低密切相关[25].研究[26]表明,保护酶活性的升高能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用福木假尾孢菌毒素处理雷公藤幼梢后,雷公藤受到毒素的胁迫,诱导自身产生系统抗性,SOD、POD、CAT、PAL等保护酶系统酶活性(除100%浓度毒素处理外)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最终产物MDA在0-36 h内上升,但在36-48 h开始下降.表明雷公藤受毒素侵染后能够应激作出反应,促使雷公藤体内保护酶增量表达,减弱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了雷公藤的抗病性,从而对植物体起到保护作用.高浓度毒素处理后酶活性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并低于对照,其对活性氧的解毒能力已开始丧失,毒素对雷公藤的伤害大于雷公藤的防御能力,表现为48 h后叶片枯萎.综上所述,不同浓度福木假尾孢菌毒素处理雷公藤后,40%毒素的处理效果最好.

[1]张淑珍.植物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1(2):42-43.

[2]王金生.植物病原细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97-299.

[4]于丽娜,闫红飞,宗淑萍,等.冬枣黑疔病病原菌毒素致病机制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1):33-36,47.

[5]张晓刚,任嘉红,张桂萍.利用溃疡菌毒素测定杨树品种的抗溃疡病性能[J].云南林业科技,2003(3):72-76.

[6]陈夕军,徐艳,童蕴慧,等.水稻纹枯病菌毒素致病机理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9(4):439-443.

[7]吴美金,王敏,张从宇.赤霉菌粗毒素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168-172.

[8]刘慧芹,刘慧平,韩巨才.叶霉菌粗毒素对番茄幼苗防御酶及活性氧的诱导[J].华北农学报,2009,24(6):215-218.

[9]陈晨,徐鹏飞,张淑珍,等.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处理不同大豆品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J].大豆科学,2010,29(5):840-844.

[10]商闯,马春红,李运朝,等.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效应[J].玉米科学,2008,16(2):131 -134.

[11]BRINKER A M,RASKIN I.Determination of Triptolide in root extrac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i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reverse-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5,1070:65 -70.

[12]强春倩,刘世任,都本敏.雷公藤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198.

[13]金亚宏,张毅,原桂东.PG490及PG736的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1(9):5-7.

[14]陈红梅.雷公藤角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28(3):240-246.

[15]刘锡琎,郭英兰.中国真菌志.第9卷:假尾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5,71.

[16]谢婉凤,郭文硕,冯丽贞,等.福木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elaeodendri的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30(4):293 -296.

[17]谢婉凤,郭文硕,陈玉森,等.雷公藤角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入途径观察[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1):13 -18.

[18]SILVA J L,BARRETO R W,PEREIRA O L.Pseudocercospora cryptostegiae-madagascariensis sp.nov.on Cryptostegia madagascariensis,an exotic vine involved in major biological invasions in Northeast Brazil[J].Mycopathologia,2008,166(2):87-91.

[19]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李海青,张玲,杨国涛,等.稻瘟菌粗毒素对冈优725离体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38-40.

[21]胡运高,谢崇华,杨国涛,等.稻瘟菌毒素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8.

[22]杜秀敏,殷文璇,赵彦修,等.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J].生物工程学报,2001,17(2):121-125.

[23]全先庆,高文.盐生植物活性氧的酶促清除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320-322.

[24]史俊卿,许永华,张秋菊,等.立枯丝核菌毒素对人参PAL活性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J].人参研究,2010(2):19-21.

[25]欧阳光察,薛应龙.植物苯丙烷类代谢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控[J].植物生理学通迅,1988,24(3):9-16.

[26]左豫虎,王彦杰.禾谷镰刀菌粗毒素诱导处理对小麦穗内与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0,12(3):11 -15.

猜你喜欢

角斑病雷公藤毒素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 (雷公藤多苷片) for lupus nep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hat Makes You Tired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广西田东县林逢镇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蒙宥百:流翔高钙来了,角斑病奇迹般的走了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12%松脂酸铜悬浮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试验效果初报
部分烤烟新品种的角斑病抗性调查
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