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医家论尺泽穴临床应用探悟

2013-04-25石蓬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尺泽肺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何 鑫,韩 鹏,石蓬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尺泽属于手太阴肺经,是五输穴的合穴。合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如《灵枢·本输》[1]言:“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肺经也。”它是脏腑经络气血循环留聚之处。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尺泽穴的临床应用。本文整理归纳了古代医家论述该穴的临床应用。

1 穴名与穴性

《灵枢·本输》[1]首次指出尺泽的穴名。尺,尺肤部,古人将前臂的内侧称为尺肤部,该穴位于尺肤部上端,故谓之尺;泽,水停曰泽,为聚水的洼地,在此处是指水液停聚的地方,比喻手太阴经经脉之气到此像水之归聚处。正如杨上善曰:“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谓从向口有尺也。尺之中脉注此处,留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尺泽穴的定位在《医学入门》[2]记载:“肘横纹中大筋外。”《针灸学》[3]则进一步说明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此处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研究认为尺泽穴具有养肺阴、濡养肺气、清泄肺热、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舒经通络、理气止痛、化痰降浊止血等功效。尺泽穴是肺经合穴,能治疗肺系疾病,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4]有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尺泽穴具有宣肺降气、止咳平喘的功效。肺脏的生理特性为肺主宣发、肃降。针刺尺泽穴既可使肺气上达头面、内达脏腑、外达皮肤以濡养四肢百骸,更将代谢后的浊物由二便排出,宣发与肃降功能协调,呼吸均匀,从而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尺泽穴具有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肺朝百脉,调理全身气机,若气机不利则筋骨关节疼痛,针刺尺泽穴可理气止痛。尺泽穴具有利水的功效。《素问·灵兰秘典论》[5]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指其具有调节肺之呼吸以及全身气、水的作用。由于肺气不足,则肺调节功能失司,导致水液代谢障碍,针刺尺泽穴可以加强利水功效。尺泽穴具有止血功效。《灵光赋》有记载“吐血定喘补尺泽”,在临床报道[6]中有以尺泽为主穴治疗单纯性鼻出血,总有效率96.8%。

2 临床应用及指导作用

2.1 五脏咳 《素问·咳论》[7]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7]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肺的生理功能失调,短气而不足以息,则咳嗽而气喘,严重者损伤肺络,则咳中带血。治疗时宜用尺泽穴,止咳止血。《素问·咳论》[7]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疒卑。”心主血,肺主气,心血凝滞、肺气失宣,则出现血液运行不畅,心胸憋闷疼痛,严重者咽喉肿痛不适。临床多用尺泽配通里,使肺气充沛、脉道通畅而止咳。《素问·咳论》[7]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若肝失疏泄,肺失宣降,则出现胁肋疼痛之症,严重者肝气郁结,则不能转身,两胁胀满。临床多用尺泽配太冲,疏肝理气,宣降止咳。脾咳,脾主运化,湿浊内生,上蕴于肺,肺失宣降而咳,咳则右胁下章门处痛剧,甚则引至两侧肩背,病变日久脾肺两虚,章门为脾之募穴,因此在治疗时可取章门穴。《素问·咳论》[7]曰:“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病日久,纳气不能,出现腰背疼痛,伏痰内引,上犯于肺,出现咳吐浊唾涎沫。临床多用阴谷穴,补肾降气,止咳平喘。

2.2 咯血 咳嗽、痰中带血或久咳、痰血相兼。咳嗽日久,伤及肺络,络伤而血溢。正如古代文献《灵光赋》[8]指出:“吐血定喘补尺泽”,使用补法针刺尺泽穴,可养阴润肺止血,调理肺脏气机,同时可针刺丰隆穴、脾俞穴,可健脾化痰,多穴和用则止咳化痰止血之功强。肺痈咯血,多为火热毒邪所致,临床多用尺泽配大椎,可清热泻火,止咳止血。肺痨咯血,治疗时应首先治本杀虫,同时针刺尺泽穴,补肺止咳止血,以加强补虚培元,治痨杀虫之功。

2.3 五脏积症 《难经·六十八难》[9]提出:“合主逆气而泻”,气机上逆则为逆气之症,清阳不升则为泄泻,肺脏之积,曰息贲,为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六难》[10]指出:“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息贲多见于实热或风热外袭,表里皆病所致,尺泽穴可以外疏风热,内清热解毒,调和气机,而积消贲止。肝脏之积,曰肥气。《难经·五十六难》[10]注:“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疒亥虐,连岁不已。”肝气郁结,日久不愈,正气耗伤,外邪侵袭,多产生该证,临床多用肝经曲泉穴,可疏肝解郁而除肝之积症。心脏之积,曰伏梁。《难经·五十六难》[10]注:“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心烦。”临床治疗中多尺泽配少海,使血液运行通畅。脾脏之积,曰痞气。《难经·五十六难》[10]注:“在胃脘,覆大如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肝失疏泄,临床多配以脾之合穴阴陵泉治之。肾脏之积,曰奔豚。《难经·五十六难》[10]注:“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瘘少气。”本病有气自少腹上冲感,发作不定时,若久病,肾不纳气,则肺吸入的清气不能下达于肾,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之症。临床治疗中应用肾之合穴阴谷穴。

古代医家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针刺手法各异,如寒凝血瘀,采用留针温补法;瘀热痹阻之痛,采用泄热刺血之法。

2.5 腰痛 急性挫闪腰痛。《针灸大成·手足腰腋》[12]篇明确提出:“挫闪腰痛,胁肋痛:尺泽,合谷”尺泽穴治疗该腰痛实为虚则补其母之法,配合谷乃为经验用穴。

2.6 小儿惊风 小儿外感六淫、疫毒之邪,由表入里化热,引动内风,或饮食不洁,郁结肠胃,郁而化火,发为抽风惊厥、呕吐下痢。《针灸大成·诸风门》[13]有明确记载:“惊痫,尺泽、少冲”尺泽穴为肺经的合穴,又有合主逆气而泄,因此灸尺泽穴可清肺泄热,和胃理气,治疗小儿急慢惊风。

3 结语

尺泽穴作为肺经之合穴,具有肺经腧穴共性,又有合穴主治的特性,所以在治疗上可治疗五脏咳,五脏积症,经络循行部位病,局部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目前临床在荨麻疹,风疹,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亦选择了尺泽穴,拓宽了尺泽穴的主治内容。学习古代文献应去其糟粕,博采创新。

[1]刘衡如.灵枢经勘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8.

[2]李梃.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3.

[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1.

[4]刘衡如.灵枢经勘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3.

[5]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1.

[6]王苗,罗琼,刘燕婷.浅析合穴[J].吉林中医药,2010,30(11):972-973.

[7]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08-210.

[8]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9]郭霭春.八十一难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0]何爱华.难经解难校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77.

[11]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甲乙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298.

[12]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28.

[13]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40.

猜你喜欢

尺泽肺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尺泽穴蜂针临床应用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中正平和,调摄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