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消费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2013-04-18唐海霞

关键词:文明消费生态

唐海霞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消费正是应时代的号召和现实的需要作为一种全新的健康的消费模式而出现。促进生态消费观的培养和践行,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消费的概念界定

所谓生态消费,是指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甚至于生存的方式都能够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此消费模式不仅有利于生存环境的保护,有益于人类自己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优化生态环境,最终使得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者间得到协同进化。这种全新消费理念是基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而提出。

生态消费是对于传统消费模式的批判并建立在生态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施里达斯·拉夫尔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提到: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1]。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或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高消费、虚假消费、奢侈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不胜枚举,如以标新立异的消费凸显自己,以消费品的档次显示身份尊贵的社会地位。这种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基础上,以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病态消费模式并不能根本解决自然有限的资源和人们无限的欲望两者间的矛盾,最终不仅极大地威胁了生态环境,而且将会致使生态系统的崩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水资源匮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面对日益加深的生态和生存危机,人类不断从理论上做出深刻的反思,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明智地提出了可以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社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模式。

二、生态消费的主要内容

传统消费模式下,人们无节制、无选择地向自然界攫取生产和生活资料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生态消费须破除这种片面做法,使得生态与消费有机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传统消费理念的超越,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节约消费

节约消费,也叫适度消费。是生态消费在消费程度上的要求。消费多少叫适度?学界并未给出答案。一般情况下,节约消费指的是人们对于生活消费的需要必须有度,要同生产力水平状况、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它与过度消费和基本消费不足相对而言。过度消费是以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为特征的非生态型消费行为,容易造成自然资源、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消费不足通常是贫困的表征,威胁着人的生存,这种情况下也易造成人们不关心、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相反地将会促使人们增加对资源的攫取欲望。反观现实中,人们的消费往往并不是自主式的,不是作为真实具体的人来消费真实具体的产品,人们不再是为了维持生活和促进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目的去消费。更甚者则无节制地非理性地追逐着自身并不怎么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最新物品,可以说是把消费当作了目的的本身。“对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迫使我们不断地去购买,从而使我们依赖于这种膨胀的消费需求,依赖于那些可以满足我们需要的人和机构”[2]。生活中就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消费者,对于新鲜产品有不尽的“垂涎感”和“占有感”,他们时刻留意并抢占先机,只要新产品一上市,如购买手机,这样的人不等原有手机的使用价值消耗殆尽就急于千方百计地购买新机,这种冲动的力量是被各种外在因素所支配着的而不再是自主自发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购买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是不是可以不再提倡节约意识?生态消费者认为,即便是在当代,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扔应重拾勤俭节约和适度消费的美德,不仅仅因为我国当前经济、科技、教育实力还较世界先进水平落后,更是解决人和自然日益加剧的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因为,过度消费不仅在生态伦理学上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意味着对环境的掠夺和对生命的强暴,这是对后代及生物和自然的一种不道德行为。奢侈浪费式和炫耀性消费等此类消费与生态消费强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严重背道而驰,仍是那句话:应以骄奢淫逸为耻。拿餐桌上的浪费一事来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读过《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这篇文章后做出这样的批示:“联想到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4]。于是,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从中央的“八项规定”,到地方的“光盘行动”、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公交车上的节粮广告,倡导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光荣的新风尚正在悄然兴起。但是,提倡节约意识,并不意味着不消费就是美德,并不是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要做到“俭而有度,合理消费”,要与个人收入水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生态消费在消费本质上的要求。绿色消费指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珍惜资源,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拒绝危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环境的消费品,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不是以物质、财富的不断占有和消耗作为目标,不再把消费的数量作为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的体现,而是自觉地把自己的消费行为纳入到生态系统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往往忽视了对环境、对生态平衡的重视,一意地向自然界开战。在现实的生产环节中,很多企业把“三废”的排放认为是理所当然,并未意识到好好的家园正在逐步变成垃圾的世界;农业中不科学的开发,破坏天然植被;人们消费中也存在有同样问题,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盒、使用一次性筷子、大量食用野生动物、食用发菜、丢弃废电池等,这些“不绿色”现象随处可见。当下,人们开始日益感受到了自然某种程度上的报复,人类正在自食其果。所以,对于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而言,绿色消费是一种应为势在必行的选择。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用绿色的生活方式来拯救地球。比如,提倡与鼓励人们购买“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那些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动机不仅仅是立足于个人身心健康,使自己避免消费有害产品,绿色消费是突出强调人们的消费责任意识。绿色消费应成为每个人自身自觉性的、自律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三)强调精神消费

这是生态消费在消费结构上的更高要求。精神消费是指以精神产品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包括受教育、文化娱乐、完善道德等等。在传统工业文明中,以通过刺激挥霍性的物质消费来维持和扩大生产,使消费者自身迷陷在异化消费中看不到自己的真正需求。由于片面的追求物质消费,精神消费部分很少甚至被忽视。现实中,随着消费水平的愈发提高,片面地、过分地追求物质消费的结果是,诸多消费者精神上的空虚和心理的紧张却已成为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出现了各种的社会危机,导致人的道德和精神状态的滑坡。生态消费正是要求从源头上摒弃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追求道德进步与精神升华。

作为价值观和伦理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观的正确与否,不但关系到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最终还直接关乎到一个人的幸福的多与少。实践也力证着,人们在物质上的消费所体验到的“幸福感”终究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感觉,且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呈现出边际效应的递减,因此过度的物质消费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幸福和谐的人和社会没法完全依赖于消费在量的扩张性,而在于更好地在文化、艺术、精神上的享受和实现质的提升。马克思说过:“对于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5]精神消费超越物质,超越了自身本能的意义,也只有精神消费的“幸福感”才是真正内在的、持久的幸福感。

三、生态消费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要以“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它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准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是在继承工业文明发展生产力的辉煌成果的同时,又是对忽视和破坏生态的局限中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摈弃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当代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时期,人们通过生态消费方式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生态消费是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理性选择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已不可能享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如今在我国集中式地出现了[6]。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更是给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今的时代决定我国不能走模仿发达国家“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的三高旧式工业化道路,也绝不能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发展道路。于是,新型的生态消费就应运而生了。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为了生态放弃工业发展的极端错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没有发达的工业化作为基础,现代化也就成空谈。可见,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历史任务,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要走出工业化的困境,应使工业化和生态文明道路两者有机相结合。工业化不可停滞,生态文明亦不容延误,只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才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方式能够影响生产方式,要求选择具有科学性生态性的消费模式

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人的自我生活过程”,是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而生产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开展。“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内在目的的需要”;所以“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7]。消费是发展的动力,创造着新的生产需求。生态消费的指导思想是对自然资源、生活资料和公共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科学适度消费。这就要求消费要与生产相适应,生产方式应向“资源和能源的低投入、产品的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向。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就说过:“市场经济下,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8]。虽然说人类的消费行为并非必然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却不可否认它在生态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生态消费有利于推动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

“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传统“经济人”强调一个人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拥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成为能够掌握相当技术的人。但作为一个自由全面的人,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当具备生态道德观,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提升,争取人人都成为“理性生态人”。也就是说,生态消费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9]。如果人们都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于理解自然、保护自然,那么人类和地球才会相互协调,人类社会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四、实现生态消费的路径

为推进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塑造消费文明,最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积极探索一条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为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制度,予以保证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消费行为的实现;要加大力度地向全社会宣传和引导生态消费理念,形成科学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出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消费者自身更是要身体力行,自觉积极地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一)要优化生态的相关制度

生态消费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下进行,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才能够引起消费主体的认同。所以,这就强烈地要求出台与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敢于动真碰硬,以保证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消费行为的实现。法律法规上,我国生态立法建设仍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对消费主体进行“硬规范”。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营决策时要将环境的代价纳入其中,以法律方式转变和规范其环境行为方式,建立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政策上,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完善并加大落实合理的生态产业发展政策、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市场行为监督制度等,着力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的认识度和信任度;对于开发生态产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企业,对于勇敢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尽可能给予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通过法律制度、行政政策和经济机制的结合,保障生态消费模式的顺利实现。

(二)要加大生态消费观的宣传教育

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政府部门不仅要在经费上予以投入,还要在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可以借助于媒体及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来引导社会成员,从而达到普遍提高公民素质和修养的目的,使得生态消费意识入脑入心。各级各类学校,将生态消费理念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相关专业课中;通过成立社团组织、校园广播、报刊、条幅、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消费主题活动,通过利用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等,多角度、多渠道地教育学生,强化学生的生态消费意识,使生态消费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民间自发的环境保护宣传和环境保护组织的积极作用,使生态消费的模式走进公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毋庸说就自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形成浓厚的爱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社会氛围。

(三)消费者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受益者,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力

大自然残酷的报复让人人都知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大的受害者最终会是人类自身。那么,如今建设生态文明,提倡生态消费的主要受益者同样是人类自身,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个体。每个消费者都渴望食用无公害的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想拥有更为健康美好的人生。生态消费模式的提倡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享受到因整个环境质量的提高所带来的愉悦感、健康感等。有了这层动力,人们应当转变以往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走生态消费之路。这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的是人们将生态问题带入脑中,更需要的是带入心中,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利用生态消费理念去规范和引导自身的消费行为,理性地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要将生态消费理念持之以恒地落实到具体的日常行为中,不浪费、不铺张,珍惜每一点资源,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争做公交族或自行车族,把垃圾分门归类,拒食野生动物,节约每一滴水……

就现阶段国情而言,中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建设生态文明虽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但我们笃信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力量不是不能完成。只有培养全民的生态消费意识,并纳入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去,从意识和行为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才能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1]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52.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公司,1988:135.

[3]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74-75.

[4]张志强.莫让春节团圆宴变了味[DB/OL].中国文明网,[2013-2-22].http://www.wenming.cn/wmpl_pd/yczl/201302/t20130222_1081704.shtml.

[5]俞海山.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批判[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1):66-71.

[6]顾瑞珍.2013,美丽中国砥砺前行[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 站,[2013-12-17].http://www.gov.cn/jrzg/2013-12/17/content_2549650.htm.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8]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1.

[9]杨鲜兰.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10-13.

猜你喜欢

文明消费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40年消费流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