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初步探讨

2013-04-18郑贤应曹代荣黄炳强李秀梅陈潭辉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考核

郑贤应,曹代荣,黄炳强,林 立,李秀梅,陈潭辉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350004 1.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2.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各地区级医院购置了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但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各医院影像专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各地医院医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更新医疗理念,福建省于2010年起实施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新毕业的临床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之能尽快胜任住院医师的各项要求,以期提高本省的整体医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做为全省首批获得培训资质的医学影像培训基地,3年来,共培训22位影像专业学员。其中,男学员13位,女学员9位;有6位来自省属医院,10位来自地市级医院,6位来自县级医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者4位,18位为医学院校本科毕业;其中12位学员已通过福建省卫生厅于2012-2013年举行的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总结3年来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并对规范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义与要求

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技能的一项重要途径,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将使受培训者终生受益[1]。通过学习,学员能较全面地掌握影像专业各种仪器的成像原理、各种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知识及其相应的影像表现,使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学员的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提高学员所在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及综合实力。

影像专业规范化培训强调受训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训练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医学影像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达到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具备一定程度的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能阅读外文书刊,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论文。

二、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与实践

影像专业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结合临床资料,对具体影像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影像规范培训学员基本是刚从大学毕业,学制不一,在校学习及实习期间所学之理论与实践知识程度不同,大多无法满足影像诊断日常工作之需要。如何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技能,提高学员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是影像规范化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统一认识是实现规范化培训目标的前提条件

自2010年始,我省开始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当年毕业的住院医师必须到有培训资质的医院参加规范化培训,规定未取得规范化培训结业合格证书者不能晋升主治医师。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为地市级医院新入职的正式职工。由于学员在培训期间待遇偏低,导致部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2]。因此,如何转变学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是规范化培训工作首先面对与要解决的问题。我院影像科十分重视规范化培训工作,专门安排一位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影像规范化培训基地秘书,负责教学安排及辅导工作,另安排一名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助教,协助基地秘书做好教学考核与档案管理工作。秘书每半月召集全体学员集中学习与交流,协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帮助其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大部分学员能清醒地认识到规范化培训对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及当地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是完成培训工作的重要措施

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学员参与日常的学习与工作是关乎培训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医政管理将医学影像科划分为普通放射科、CT室与MRI室等若干小科室,条块分割的格局造成影像科医师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相关工作科室的内容,无法将影像科涉及的知识融汇贯通,难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疾病整体诊断知识,造成学生所学知识结构残缺不全,对相关疾病无法做到整体认识。针对这些问题,本科室充分整合仪器资源,将X线、CT与MRI统一起来,并利用医院的PACS系统,资源共享,合理安排规范化培训。

1.建立上机操作、报告书写及病例分析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每周安排学员1~2天上机操作,独立完成病人检查、图片上传及拍片工作,让学员在操作中学会如何进行检查及处理图像,并对具体病例做不同的后续处理工作;每周安排4~5天书写诊断报告,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定量完成报告书写工作,如在书写报告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求学员及时查阅文献,对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全面提高学员的理论与诊断水平。在最后一年影像专科培训期间,按本院住院医师同等要求统一排班,每周在普通放射科、CT、MR间轮流当班,独立完成每个班次预约患者的检查及报告书写工作,深入学习并掌握各个系统常见病的理论及影像表现。在培训期间,要求学员通过PACS系统每天选择1~2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及诊断,学员在读片前一天先仔细阅片,事先查找文献,收集资料,在早读片时让学员自己先做出分析与诊断,副主任以上医师给予点评分析,培养学员养成正确的看片习惯及确立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开展定期讲座。针对学员基础理论比较薄弱、理论与实践经常脱节的特点,每周二晚上安排一次讲座,讲座内容按系统排列,包括影像解剖、正常影像表现、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学员对疾病的理解辨别能力,帮助学员融汇贯通所学知识。授课老师按培训大纲要求精心备课,上课时尽量采取讨论式教学,与学员充分互动,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系统思维及横向思维能力。培养学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某一种临床症状或某一部位的病变,要求学员从临床症状、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及可能的病变为切入点进行系统地阅片,分析其可能病因,做出最可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如对一个急腹症患者的全腹CT平扫片,要求学员先将导致急腹症的几种可能病因了然于胸,再仔细看片,寻找可能的病因。通过系统性思维及横向思维的训练,学员对某个系统或某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诊断信心得到明显增强。

4.书写读书报告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学员对各个系统具有代表性的病变查阅文献,结合影像表现,书写读书报告,锻炼学员查阅文献、阅读外文文献及分析总结文献的能力。另外,要求学员利用科室PACS系统的检索功能,对指定题目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晨间30分钟时间在科内举行小讲座,副主任以上医师对课件及学员讲演表现进行点评,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制作多媒体课件、口头表达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建立定期考核机制是完成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

建立定期的技能水平测试与考核机制有助于发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学员的薄弱环节,从而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我院医学影像培训基地每月安排一次影像诊断技能水平测试,考后再统一讲评,要求学员在答题过程中简要、重点描述影像征象,而不是简单地做出是何种疾病的诊断,锻炼学员对疾病影像征象的把握与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对具体影像征象的分析与讲解,提高学员对各个系统常见病的理论水平与诊断能力。定期考核有助于督促学员更加努力、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技能。

(四)建设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完成培训工作的关键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3]。我们科室每周安排一个晚上对本院医师进行业务培训,由高级职称医师授课,提高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规定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每天早上参加早读片,要求在读片过程中必须积极发表意见,提高带教老师的诊断水平与思维能力;安排住院医师轮流在每周六早上7点半通过PPT举行40分钟的小讲座,锻炼其制作课件及口头表达能力;督促带教老师坚持阅读外文文献,鼓励带教老师经常为学生上课及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提高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通过不懈地努力,逐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完成规范化培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规范化培训的成效与改进建议

(一)规范培训的成效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学员的知识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熟练掌握了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报告书写流利,对征象把握的准确度得到明显提升,对疑难杂症也具备一定的分析诊断能力,工作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学员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质疑能力及思考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培训期间,每位学员每年至少完成2篇读书报告,基本掌握了简单的科研方法,学会了如何书写论文,为以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中,参加结业考核的12位学员均全部通过由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成绩名列省内各培训基地前茅。这说明,通过全面、规范、系统的培训,提高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员的求知欲与使命感,培养了学员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对疑难病例也可以做出合理的分析,从而全面提升学员的业务素质。

(二)规范化培训改进之处

虽然,本科室通过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规范化培训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1.带教老师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经过不断加强对带教教师的培训,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水平,但仍有一些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够强,对学员不够耐心。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带教老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责任感、集体感及事业心,认真对待规范培训工作。另外,我院的规范化培训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带教老师上课内容仍显粗浅,无法满足学员更加系统地提高自己诊断水平的愿望。因此,有必要对带教老师的上课水平及业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要紧跟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与拓展自己的知识;科室有必要进行统一的集体备课,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员基础水平与学习进度,对培训工作做出更加合理化、个性化的组织安排。

2.制定严格、规范的出科考核标准。出科考核作为住院医师培训质量控制的中间环节,对整个培训过程起到重要的反馈评估与监督控制作用,它是检验轮转科室的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检验受训住院医师的学习情况、职业道德、医学人文、临床理论技能水平和能力等培训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4]。由于我院开展规范化培训的时间不长,经验尚不够丰富,尚未建立起一套严格、规范的出科考核标准,对导师与学员的考核尚不够严格、规范。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导师和学员的考核指标,严格坚持以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模式,确保导师尽心尽责地做好规范化培训工作,促进学员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切实落实完善的、公正的、客观的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施[5-6]。

3.建立导师制的培训模式。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现阶段尚未建立导师制培训模式,未能实现对学员的个性化培训。因此,有必要不断提升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最大可能地为每位学员配备一位学术导师,使学员能得到个性化的辅导与培训,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巩固培训成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同时,促进培训基地业务综合水平的提高。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培训模式,充分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与完善现有的培训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1]旷连勤.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5):511-512.

[2]李坤成.我国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1(2):122-123.

[3]范占明.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与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5):9-12.

[4]余 情,郑玉英,王葆青,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出科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6):370-371.

[5]王凤兰.临床教学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回顾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2):21-23.

[6]林海波,邓锦娥,严应元,等.对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39-41.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规范化考核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住院医师党支部的建立实践与思考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病例学习模式查房对住院医师培养的实践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