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小说价值判断略论

2013-04-16姜晓玉

学理论·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价值判断受众

姜晓玉

摘 要:小说本与大道相对,是独立的思想,后来,渐成文体概念。《世说》、《聊斋》分别是文言小说概念流变初期和末期具代表性的作品,二者根本上都表现出维持儒家存在,维持儒家正统地位的取向,在文本及形式上虽有差异,但作品倾向是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从两者入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作者个体思想,即分析两部作品的价值判断,可以进一步了解文言小说整体发展中价值判断的变更状况。

关键词:受众;倾向;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71-02

《世说》产生的时代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雏形期。这个时期的文言小说都还带着浓厚的史传色彩,虽然不是正统的史书,仍旧想要具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作用。文人士大夫在编撰的过程中,很多条目都是从史书上截取的,有些虽不出自史书,于他们而言,却也是带着十分虔诚的态度,将“微言大义”包含其中。至于《聊斋》之时,文言小说已经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的意义,人物形象,对话语言,叙事模式,环境铺陈等等都趋于成熟。此时,文言小说于内容上大部分都是虚构的,甚至作者本身也很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形式上还是想要模拟古志;更甚至在本质上,还是无法脱离出中国传统文言小说“讽劝”的价值取向。

一、接受群体,文本雅俗取向

《世说》是“一部名士底教科书”[1]319,记述了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生活各个方面,佛理玄妙,人物风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惊人之举,处处高扬着那个时代的特立独行,风华绝代。就当时社会来看,南北对峙,战乱频发,百姓性命、温饱尚不得顾,更何况是去欣赏这种可有可无的精神食粮。只有那些安顿于江南山水中的士人子弟,悠游庄园之中,方才有这样的好兴致。

《世说》文本多处用到六朝口语,于内容叙述上也有很多涉及私人生活的片段,精小入微地截取,客观坦荡地表述,深入到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名士生活的典范作用无所不至。虽然如此,却并不意味着《世说》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一些口语的出现,只是和各篇目相呼应的,从实质上来讲,口语的某些运用,是为了在志趣上劝人改过。例如:王戎妻子与其笑闹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2]1080“卿”原是第二人称在古代的一种表示方式,据前人研究,这类用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的称呼,有些轻视的意味在里面,另一种用法,则表示谈话者间的亲昵。此处正是第二种用法,妻子无视礼法,调侃丈夫,亲密十足。这种夫妻生活隐私画面的出现也意味着某种劝诫的味道。编撰者刘义庆将其放在《惑腻》中,也有警示的效用。再举一例: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2]925丈夫称赞儿子,妻子无附和之意,反戏弄丈夫。刘义庆在这里留白,结果不得而知,想来应该也就是个名士家庭里的谈资而已。依旧从其所属的篇名《排调》来看,足以见其中性偏贬的意味。从这则中再次可见,作者的教化立场:可以戏谑调侃,但要有度,讽劝士大夫阶层,导之向“礼乐”。

《聊斋》中则充满了鬼狐神怪,以虚幻奇异写人间百态,所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蒲松龄,作为一个失意的文人,在他的作品中给予某种寻求知己至交的理想,“颠倒衣裳”不及“色授魂与”。鬼狐异类并非是恶的代名词,他们也可以“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聊斋》可以说是文言小说成熟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长篇章回小说昌盛的明清,它能以短篇行之于世,广受好评,足见其不凡之处。《聊斋》成书于清初,文本相较于《世说》更平易俚俗,篇章长度有所增加,却相对顺畅,理解上也少有偏差。其记述,大部分故事是作者听闻,润色写成的,并非如《世说》;从这一点看来,它在本质上就有着民间色彩,是市井俚语的集腋。从其文本本身来看,它相较于《世说》,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或文人阅读,或市集说书,都不失之为很好的本子。《侠女》一篇,名为此,而先言顾生;求娶不应,非才子佳人之套路。狐妖惑顾生,女救之;求欢不拒,女子却又不愿结百年之好,不禁怀疑其来历及目的。一连串的疑问都聚焦于女子身上。直至最后,女子得以报父之仇,生子报顾生之恩。在真相揭穿的一刻,也是小说的高潮所在。《聊斋》文字内容的广泛可适性,就脱离了单纯的社会上层贵族的狭窄阅读范畴,更多地融入到民众百姓的爱好之中,进入大众文化的领域。但不容置疑的是,这部作品仍旧充斥着文人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这主要体现在其“异史曰”中,而其一般都出现在史书中,在小说中出现还是很少的,这是形式上的一方面。内容上而言,还就《侠女》来说,其曰“人必室有侠女,而后可以畜娈童也”[3]216。也就是说,要有居正的大义,方可在小的问题上略有瑕疵。

二、倾向所在,儒释道之间的取舍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正统儒家的价值取向。《世说》写人,这是共识。但如果说它是纯粹的儒家之书,就不确切了,它的文本中除儒家外,更有释道两家的众多内容。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有很多都是信奉道家的,如琅琊王氏就世代信奉天师道。另外,佛教在汉末传入,到南朝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的清谈活动中,除玄学外,佛教也是主要内容。况且,当时政局不稳,南北对立,大一统的思想也早已动摇,只存一家之言是不现实的。虽则如此,《世说》的主旨所在,却依旧是趋向于儒的。《世说》起首四篇,就以“孔门四科”来命名,这还只是形式上的表现。于内容上,《世说》虽记载了大量飘逸出尘,别开生面的片段与事件,但从它们所归属的篇名来看,多是编撰者所不赞同的。这样,《世说》文本中虽有释道两家,但主导的却仍旧是儒家,这是不容置疑的。举一例说明: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2]29这是坦诚对儒家认同的有力证明。

《聊斋》全篇都是鬼神灵异的记载,这明显是和正统儒家相对立的。但撇开表面的现象,深究其下的精神来看,《聊斋》相对于《世说》而言,是更纯正的儒家教训的载体。蒲松龄在其序中就坦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3]1。重点在“孤愤”二字之上,失意文人,于仕途无所进取,又不甘于落拓潦倒。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没有机会来立德,立功,只能寄志于文,以待来者。作品中虽然也有释道两家存在,但更多的是借释道两家的某些观念,如轮回,善念,炼丹,道术等等,来恫吓劝谏世人,其本质上还是儒家的。

异史氏曰:“‘幻由人生,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画壁》)

异史氏曰:“鬼狱茫茫,恶人每以自解,而不知昭昭之祸,即冥冥之罚也。可勿惧哉!”(《僧孽》)

异史氏曰:“邪怪之物,惟德可以已之。(《鬼哭》)

《聊斋》部分篇末的“异史氏曰”是极具史传色彩的,它们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判断,予以盖棺定论的评价。从以上三节录的条来看,这部书有借佛道的轮回、鬼神等来恫吓世人,告诫人们不要有作恶之心,轻薄之行,而要崇德尚德,行为端正。实际上,就是在宣扬一种儒家的仁德君子之道;首先要自我修养,才能于家于国守孝尽忠。《聊斋》强调的是,由己及人及家及国,是从匹夫匹妇出发的,是更大众化的教训。

《世说》与《聊斋》,在本质上,都是取儒家,而舍佛道的;其价值评判的标准,自然是儒家的,从道德,人性的角度来看,某些价值的认定是不确切的,但是每个人都受限于时代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的影响,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尽真的。可以说,在文言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应该是大体没有变动的,自始至终都是儒家首位,释道辅之;儒家主导地位是不曾变动的。虽然表现的方式更不相同,但就其本质上说确可认定是儒家。

三、结语

“……价值判断不是关于事物及其性质的判断,而似乎是关于事物的存在、保持和消亡的判断。换句话说,在价值判断的内容中参照的是‘目的或某种‘目标。它表示的是这样一种事态,即判断者意欲促使某物存在、维持其存在或让其死亡或毁灭的意向。它似乎在根本上(虽非全部地)是对一种意动倾向的表达,对‘需要的表达。”[4]23《世说》《聊斋》,根本上都表现出维持儒家存在,维持儒家正统地位的取向,在文本及形式上虽有差异,但作品倾向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

《世说》在本质上未脱离史传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聊斋》则在根本上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了,其在某些篇末有意模仿正史的“君子曰”“太史公曰”。这样,《聊斋》就有了相对明晰的个人价值判断在里面。《世说》则相反,高简瑰奇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场面和情景,甚至很多条目都没有结局,文本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留白。其多数内容的理解是要读者自己去体悟,要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风俗,才可能相对确切地了解刘义庆当时编撰的意图。其文本内涵是更晦涩,更艰深的;表面上看是没有价值判断,但实际上,编撰者所想要说的,都融入了整部书中,不管是它的结构、语言,还是它的门类、排列、情绪,都淡淡却又执着地表现着编撰者的价值判断。虽然高深,却令人折服;虽然难懂,却令人心生神往。仿佛,那些所有的语言,都曾在那一个个人身上真实地活动过,真实地存在过,即便久远的历史也未将那清冽掩埋,以手抚过,仍能映照河川,熠熠生辉。《聊斋》更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广延性,以狐鬼仙怪隐喻现世红尘,非人类是好,非异类是坏,而是以一种更包容、更惨淡的视角和态度来写真实的虚幻,写出作者的渴望和无奈的凋零。

价值判断是个人的态度,是离不开个人的好恶和需求的。从《世说》到《聊斋》,从刘义庆到蒲松龄,历经千年,文人们有了许多的变化,无论是文字使用,抑或文学追求,都有了不可抗拒地变更;但就本质而言,文人依旧是文人,有着志趣、追求和向往。虽处困厄,而不改初衷,寄志于文,流波百代。他们在思考,在受挫,亦在执着,在记录。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C]//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张友鹤.聊斋志异(汇校、汇注、汇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W.D.拉蒙特.价值判断[M].马俊峰,王建国,王晓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价值判断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量刑的价值判断及公正量刑的实现途径探析
浅谈刑法学中五个关系的研究
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衡
浅析高等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误区与应对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