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楚雄彝村老年人口养老模式

2013-04-16自江海

学理论·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自江海

摘 要: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彝村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彝村养老模式的选择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彝村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彝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分析探寻彝村的养老模式,并且研究完善彝村养老模式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彝村;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54-02

彝村,顾名思义是指彝族村落,本文主要是指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村落,以楚雄于栖么村及附近村落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由它们代表性的显示楚雄彝族地区养老模式的选择与发展。

一、我国养老模式简析

养老尽孝自古以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传统的家庭婚育中有“养子防老”等观念。养老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这是为大多学者所认同的,养老的对象是老年人(在中国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也是一致的[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进入了急速发展期,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85亿。所以对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学者对养老模式的分类各持其说,但是“考虑到来自家庭、社会和个人‘养老力的互相渗透问题,我们可以将养老划分成6种:即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完整的社会养老;不完整的社会养老(以社会养老为主,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完整的自我养老;不完整的自我养老(以自我养老为主,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辅)。”[1]

二、彝村养老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彝村大多处在相对比较严峻的高寒深山环境里,大部分地区资源贫乏、环境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彝村总体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再加上彝族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彝村的养老模式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其独特在于,随着年龄、所处环境的不同等因素变更下,彝村的养老模式也随之在发生阶段性变更,而且在彝村养老模式中,自我养老的模式及其精神始终贯穿在所有的养老模式及其发展阶段中。

(一)彝村养老模式的特点

1.阶段性变更

这是指随着彝村老年人口年龄、所处环境的变化,养老模式也跟着变化,主要是以年龄的变更为因素出现阶段性的养老模式变化。到一定的年龄阶段,老年人口体质的改变引起劳动力的下降,从而引起养老模式的变化。另外发生疾病、意外事故等也会发生养老模式的变更。

2.自我养老模式及其精神贯穿始终

在彝村所以养老模式中,始终都有自我养老的模式和精神穿插在所有的养老模式中,都是以自我养老为前提,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疾病及残疾等情况)。

3.老年人有自身的养老场所“家庭”

这里的“家庭”是指彝村的老人始终有自己独立的房产、家庭。在彝村,老年人是独立生活的,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生活场所,不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独立的私人养老空间,当然这不代表老人与子女之间不存在关怀与帮助,只是说,有自己的“家”,这个“家”是大家庭里的小家(自己或自己及配偶),一般与子女是“邻居”,从而起到相互照应的作用,但生活起居、劳动是独立存在的。就算自己没有了劳动能力,但只要还有生活自理能力,自己都会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子女定期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关怀,与邻里来往密切。

(二)彝村养老模式及发展现状

彝村老年人口养老一般经过了如下的几个阶段。

1.自我养老模式阶段

彝村大都处在相对落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以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为主,社会保障不健全。彝村的收入主要靠土地,从而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生活贫困,这样的经济基础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彝村的养老模式,在生产过程中,自我养老的精神得以加强。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彝村的养老模式。自我养老模式是彝村的主要养老模式,原因有。

首先,彝村是一个主要以“感情”维系着的社会群体,自古以来,彝族很注重“情”,邻里之间感情浓厚,交往密切,有事相互帮忙、团结等淳朴的邻里之情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彝村的养老模式,在这样的群体的里,形成了邻里之间相互帮忙的自我养老模式;其次,彝族的丧葬习俗很大程度影响了彝村的养老模式,在彝村,举办丧事是一件很庞大的事情,首先亲朋好友必须每一家至少有一个人参加丧礼,付出自己的帮助,然后整个村子的人也会参加丧礼,并给予帮忙,邻近的村落也会赶来参加。这种“群体”参加丧礼的习俗,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丧葬中带来的问题,打破了“养子女防老、养子女送终”的格局,推动了自我养老模式的形成;最后,彝族崇拜强者,一定程度的遵循着“长者”统治,从而长者扮演着领导者和强者的角色,这在无形中间接的要求了长者的独立性,推动了彝村自我养老模式的发展。

2.自我养老前提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彝村老年人养老的晚期,因为这个时候老年人的劳动力下降或无法劳动。但是并没有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依旧独立生活,但是因为劳动能力下降或者失去了劳动能力,从而依靠子女的经济物质帮助来维持生活,进行养老。在这个阶段中,有时候社会养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子女家庭的承载能力足以承担老人养老经济物质基础的时候,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是这个模式与完整的家庭的养老模式是有区别的,虽然承担者都是子女家庭,但是这个模式中老人与子女的日常生活是分开的,老人有自己的养老场所——“自己的家庭”,有自我养老的模式和精神在里面起着指导性作用,但是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里,老人完全依赖子女或者配偶,失去了日常自理的能力、没有自己独立的养老空间;当子女家庭的承载能力相对比较弱的时候,社会养老就起到了辅助作用,政府或者福利机构会定期的支付一小部分资金(如老人最低生活保障等),提供养老,但是不提供场所和其他养老设施,子女家庭支付大部分资金,并提供一定的精神慰藉,这个时候主要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在整个阶段中都是以自我养老为前提而展开。这个模式是彝村现在的主要养老模式。

3.自我养老前提下,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与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发展阶段是同一个阶段,只是在养老过程中,主要的承载主体和承载力不一样。在这个模式中,因为子女家庭的承载力弱,从而主要由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承担养老的资金(如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而子女承担的养老资金相对比较小,但是在精神养老方面是主要的承担者;另外当子女的家庭直接无力承担养老资金的时候,就直接由社会福利机构和政府来承担,主要以社会养老为主,但是这个时候的养老模式也和完整的社会养老模式是有区别的,社会福利机构和政府等只提供老人的养老资金,不提供养老场所,不提供精神上的慰藉,老人还是有自己的养老场所,然后由子女给予精神上的抚慰。

(三)彝村特殊情况下的养老模式及发展

彝村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出现以下的养老模式,这些模式在彝村的养老模式中很少出现。

1.完整的家庭养老

这个模式主要是在家庭完全有承载能力,而老人又没有了任何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没法独立生活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老年人得了疾病、残疾等生活无法自理,而家庭又有能力完全承担老人养老的情况下,主要就是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0条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2]彝村也常常采用家庭养老模式,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是完整的养老模式,其他情况下总是有自我养老模式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2.完整的社会养老

当家庭没有任何能力养老或者无子女的老人、单一的残疾老人、五保户老人就完全由政府或者福利机构(养老院等)来承担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在彝村比较少。完整的社会养老模式在彝村发展的相对比较缓慢。这和彝村的文化有着一定联系,在长者指导的群体的里,长者受到很高的尊崇,从而不会出现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的情况,除非特殊情况。

三、彝村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彝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没法建立基本的养老场所及基础设施。彝村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在彝村没有一个公共的老年健身场所和健身设备,没有一个老年心理咨询场所、体检场所等等,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老年人无论是物质的帮助或精神上的慰藉都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彝村的老年人生活在一个比较压抑的环境里。

第二,彝村没有相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相对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从而彝村的养老问题相当堪忧,虽然彝村的自我养老模式及其自我养老的精神浓厚,但是随着老人劳动力的丧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彝村的经济又相对落后,所以彝村养老道路艰难。

第三,社会养老薄弱,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经过走访,发现楚雄天申堂一个乡只有一个养老院,而且设施相对简陋,彝村自身经济薄弱,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模式。

第四,彝村只有物质及养老资金的提供,缺乏精神慰藉,在彝村的整个养老过程中大多都是提供资金和物质,没有开展精神层面的养老,从而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及生活。

四、完善彝村养老模式对策

首先,加强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政府和福利机构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相对完善的彝村养老机构,促进彝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在政府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彝村经济,加强彝村经济发展,从而使彝村自己来完善彝村的养老机构,增加彝村收入,提高老年人养老的生活水平。在开发彝村经济过程中,可以发展一些劳动力程度比较小的副业,供给老年人劳作,从而减轻家庭、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养老压力;建立彝村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相对健全的彝村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服务于彝村老年人养老;最后,在加大提供物质和养老资金的同时,注重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养老,了解老人心理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等。

参考文献: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3号],1996-08-29.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