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中的反文化现象分析

2013-04-12□文/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网民文化

□文/魏 筠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一、网络文化与反文化

(一)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内涵研究方面,现阶段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互动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狭义的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他们认为,在信息产业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文化的存在形态呈现出新的特征,这种特征从传播载体上来说就是数字化,即以信息化为特征的高容量、高技术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的时代文化特征,它的普及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社会现代文化所不能忽视的现象。我们在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时,更要清楚地看到它的双面效应,要理智对待这种新的文明、文化。

(二)反文化。反文化这个概念是由研究20世纪六十年代青年运动的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在1969年出版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当时,美国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社会结构的调整,加之冷战的刺激,社会矛盾激起广大青年的反抗情绪。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书中把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统称为反文化运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种激进的反文化运动也越来越少,反文化概念也已经突破了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描述。对反文化的概念界定与历史作用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解读中,毛志成在《中国“反文化”概论》中概括的反文化观点被广泛应用。他认为反文化是“以反取向思维和行为,切入人类的既成文化和现实文化,以揭示、指控、匡正人类‘负历史’的存在及其逆人类意志和利益的演进趋势,以披露人类文化‘负价值’、‘负增值’、‘负积累’及其施布于人类的灾难为主体职能的一种文化类别。”本文中的反文化指一种与主文化相对立,对主文化提出挑战或呈现相反发展趋势的亚文化形态。

二、网络文化中反文化形成原因

(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具有开放性,因此网络上存放的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任何个体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无需登记,就可以接受或者传播各种信息,整个过程可以完全匿名,因此加大了对个体行为控制的难度。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能迅速通过互联网波及全球。因此,任何未经过滤和选择而承载某种思想观点的信息,一经传播便会辐射到全球各个角落,影响力巨大。这就为网络中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文化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环境。

(二)政府“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中,美国学者莫森指出:“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和控制信息流向。”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比,在基于网络的文化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相对薄弱。网民只要找到相应的网址就能依个人兴趣随心所欲地浏览信息。随着BBS、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每一个公民都享有自由发布信息的自由。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捏造事实,煽动群众,散布不符合本阶级利益的信息,弱化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助长了反文化的滋生与蔓延。

(三)网络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双向性。

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是双向的。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在一方接受动态信息时也在对另一方发送者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宽松的环境使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当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网民用网络交流时,活跃的思想火花相互碰撞,可能萌发出积极的、先进的文化,也极可能产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反文化。

(四)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网络创造了一个可以进行全球沟通的便利场所,消除了地理与时空对文化传播的阻碍。当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网民相互交流时,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全球不同文化相互吸引与融合,逐渐趋于一体化,也使全球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更加持久、激烈。在全球互联网中,英文内容的比例达到95%,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语系只占2%。语言上的霸权地位使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网上处于主导地位。一些国家趁机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通过在网络上宣扬本国的准则、制度、经济文化等,改变本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进而产生亲近感与信任感,逐渐接受并敬仰他国的价值观。这种手段极大地动摇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有碍于我们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碍于我们形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有碍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

三、遏制网络文化中反文化现象蔓延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网民素质,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相对于网络的开放性而言,其中的网民在网络交往时却具有隐匿性,正如吉尔摩尔所指出的:“在因特网上,根本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也没有人晓得你的种族和性别,这种肤色与性别方面的盲目性对许多人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因而颇受欢迎。对于残疾来说也是如此。”尽管如此,不能忽视隐匿性的负面作用,这主要体现为网民在上网时匿名登录、变性、虚报年龄等特征。因此,网民的个人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网络交往行为的文明程度,影响着反文化的传播。面对我国日益扩大的网上一族,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民素质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对网民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使更多的网民文化素质、人生价值、道德标准、政治倾向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只有加强了网民的自律,才能鉴别和选择有用的信息,才能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反文化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二)完善网络政策法规,依法促进网络行业的自律建设。“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道德自律在遏制网络文化中的反文化现象时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才能营造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在中国兴起,但其快速发展使相应的政策法规总是滞后产生。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建设起步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但我国的政策制定者近几年也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正确的把握,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立法,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使网络文明的建设有法可依。只有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真正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遏制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文化,才能建立文明的网络文化。

(三)以人为本,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每隔10年,技术的发展总会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开放性的互联网社会,由于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交往方式,生活内容及变革中的利益调整,直接产生了异质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正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以我国为例,近几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加大了文化建设的力量,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与现实社会相比,因为政府对互联网的监控有一定难度,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低依赖性、高自主性的特点。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文化的基本要求,也为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等反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为了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为了维护网民的权利和义务,更是为了减少网络世界中的反文化现象,网络伦理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四)创建文明网站,为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开辟阵地。要想建设一个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减少反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削弱,对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消解,加快创建文明网站是不容迟疑和怠慢的。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质量网站,通过在网络中开设网络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设网络党校,对不同网站分类管理等方式,在不同价值观相互融会的网络文化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不断巩固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作用。

[1]黄耀宇.网络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美国研究,2001.1.

[3]郑杭生.社会主义条件下主文化与反文化的对立.人民日报,1991.5.9.

[4]黄谷香,姚俭建.社会转型期反文化新年成因及对策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2.

[5]弥尔顿·英格尔.乱世的危险与希望[M].台北: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

猜你喜欢

网民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