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化学课堂的灵魂——《硫酸》课堂诊断

2013-04-12汤丽华

化学教与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浓硫酸后排试管

汤丽华

(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51)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化学尚处于入门阶段,在学习上还需要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所以,课堂上的各种实验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在听了《硫酸》一课后对实验在课堂中的应用作了一些思考。

教学案情:

《硫酸》一节在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中,是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学习的升华和总结。 学生已在第三章中学习过金属的性质及研究方法,在第四章中也已经掌握了一些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以下是一堂公开课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中浓硫酸的吸水性……

回忆初中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纸上写字引出浓硫酸的脱水性。 为了说明浓硫酸的脱水性,演示书本的“黑面包”实验:将蔗糖加入烧杯中,加几滴水,滴加浓硫酸后,搅拌,在讲台上方看到有大量的白雾,闻到刺激性气味, 教室里发出惊呼声。 随即教师将装置移出教室。(笔者在后排听课,没有看到“黑面包”的现象,仅看到讲台上方的白雾,相信后排的同学亦如此,后排有同学伸长脖子观看。 )

片段二: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中有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教师在讲台边讲边演示)在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将绕成螺旋状的铜丝插入浓硫酸中, 让学生观察铜与浓硫酸常温不反应。 盖紧橡皮塞,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堵一团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书上仅将气体通入试管内,加热后,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溶液变黑,品红褪色)。 看到现象后将铜丝从溶液中拉出。 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溶液呈蓝色。 (因装置在讲台上,后排学生不能看到现象,又顾忌有较多的听课老师,不好意思站起来看)

诊断分析:

一、 课堂演示实验必须清楚

课堂演示实验中形成的结论往往是知识重点和难点所在。 因此需要通过演示实验这种方式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某些知识,并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 而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很多实验只能在讲台上完成,前排的几位同学肯定能清楚地观察到各种实验现象,可是后排的同学只能望桌兴叹了,胆大些的可以站起来看,胆小些的只能“引颈”观看,可效果却不能如意。 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演示实验变成了只有前面几位同学的“特权”,大大打击了后排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演示实验一定要保证教室里的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比如片段一中的实验,我们只需准备一张小凳子,让实验在小凳子上完成。 后排的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当然,如果有条件利用多媒体进行实况转播则更好了。 )而在片段二中不适宜抬高位置的实验,我们可以请后排的同学到讲台边来观察,虽然可能会感觉课堂纪律被打乱,但那是绝对有价值的。

演示实验要清楚, 决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看得清楚,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意图。 我们可以在实验前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不是被动地观察。 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众。 如在片段一中,学生已有了浓硫酸有脱水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先预计一下,浓硫酸和蔗糖混合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能预计到变黑这一现象,可是不会想到有气体产生。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为后续学习打下伏笔。 在片段二中,同样应让学生思考:在实验中为何要使用可以抽拉的铜丝,而不是铜片? 为何要在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口上方堵一团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 为何要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可以用其他溶液代替吗? 为何加热后的溶液要倒到水中才可以看到蓝色? 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学生才可以真正在课堂上主动理解,而不是被迫灌输。 我们要相信“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大脑”的。

二、 充分发挥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作用

新课标教科书(人教版)取消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分。 受到课时不足及办学条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实验在实际教学时是演示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少之又少。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对那些实验中的操作注意点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真实体会呢?只要我们稍微动动脑筋,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我们可以将单纯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独立演示实验或教师、学生合作的演示实验。

在书本中一些简单的溶液与溶液的反应或一些组装较简单,没有危险操作的实验就可以交由学生在讲台上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完成。 而一些组装较复杂或所用药品有一定的毒性或操作过程中可能有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采取学生在旁做老师的助手的形式完成。 虽然这种方法不能让每位同学都有相同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毕竟能弥补教师单纯演示实验的缺失。

三、 用实验验证相关知识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相当多的细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教师往往采用识记的手法进行教学,简单的让学生记住。 学生对这些知识没有感官上的认识,也没有生活中的经验可供帮助理解,要掌握这些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而化学可以利用实验这一特殊的教学方法轻松解决问题。 比如,在本节课中会学到铁、铝在常温下的浓硫酸中钝化。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呢? 在学完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后,教师可以做以下的引导:浓硫酸的氧化性很强,可以和不活泼的金属反应,那它能和活泼的金属反应吗? 学生会回答“能”。 随后教师提供相关的实验用品,请学生上台来验证一下。 结果发现:铁、铝并没有象预计的那样与浓硫酸反应。 从而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一下子掌握了“钝化”这一知识。

四、 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虽然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离实际生活比较遥远,我们不会在煮菜时想到NaCl 的性质,不会在洗衣时测量一下水中Cl2的含量,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影子,只是我们不会注意罢了。 但作为学习过化学的人一定要懂得利用化学中学过的知识。 学生欠缺这种应用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地将相应的学以致用的方法传授下去。 比如在《硫酸》一节中,学习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后就应教会学生在生活中万一遇到浓硫酸溅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 虽然初中书本上教过“立即用大量水冲洗”,但那是在少量溅到的情况下。 如果遭遇大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先用干净的软布快速吸走皮肤表面残余的浓硫酸,在就医途中用大量水冲洗。 让学生体会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五、 在实验中体现绿色化学,贯彻环境保护的观念

有人说,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而我要说,环境保护要在化学课堂上贯彻下去。 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永恒的话题,而说到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化学。 诚然,在实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有毒物质,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会强调“有毒”这一点,结果导致学生对化学敬而远之,认为这是一门“有毒”的学科。 所以我们要在课堂的实验教学中纠正这一想法,同时让学生明白现今环境保护的重责落在了化学工作者头上。 让学生了解化学是神圣美好的、安全的、有用的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力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 比如在片段二中,我们可以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要设计可以抽拉的铜丝? ”“为什么在品红试管口堵一团蘸有NaOH 溶液的棉花? ”同时对一些污染较重的实验在通风橱中完成。 包括在取用药品时强调药品使用的量也是绿色化学理念的体现。

六、 学生实验

虽然新课程中并没有规定学生实验,但作为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时所体会到的化学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在课堂上无论教师费多少口舌也无法传授给学生的。 因此,无论环境多艰苦,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一些实验,以进一步理解书本所学知识,更彻底地掌握操作的技能。

综上所述,实验在化学课堂上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称之为化学课堂的灵魂所在并不为过。 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方法,“教无定法”,以期达到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时更大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浓硫酸后排试管
后排桩长度变化对双排桩的影响分析①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硫酸”的六种考查方式赏析
一问一答话硫酸
试管难题
两厢车后排乘员保护机制研究
“铜和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与组合
大合唱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后排进攻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