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空谈因材施教

2013-04-12王述标

湖北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刘同学读书儿子

● 王述标

我有一刘姓同学,其子品尚小时候成绩非常优秀,读九年级时迷上了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经常逃学,对班主任的管教由不服到深恶痛绝,最后发誓不再读书。刘同学对儿子的满怀期望也因此化为泡影,不得不狠心让儿子辍学到广州当学徒,学做缝纫。这是三年前的事。

前几天与几个朋友聊天,一朋友说刘同学的儿子现在在市里一所有名的高中读高二,品行端正,成绩全校第一,这次又获得了“校长奖学金”。我很惊讶,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打电话询问。刘同学说他儿子学了半年手艺,现在在市实验高中读二年级,成绩还不错,平淡的话语难掩骄傲的语气。我不解地问:“他不是说再也不读书了的吗,怎么又回来了?”他说,自己让儿子到广州去学裁缝手艺,实属无奈之举,也只是权宜之计。刚开始,让他跟着他叔叔当学徒。他叔叔对他宠爱有加,百依百顺。他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工作做多做少无所谓,做好做坏没人管。眼看这样不行,一个月后让他转而跟着一个乡邻去做学徒工,并特别叮嘱乡邻要“狠心”,不能搞特殊化。广州下半年的生意都很忙,赶起活来没日没夜,一天除了8小时吃饭、睡眠外,其他的时间基本都在电机上。一个不满15岁的孩子要像成人一样工作是很不容易的,睡眠严重不足,每天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动作,生活枯燥乏味,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那年春节过后,他主动要求返校读书,于是有了现在的品尚。

其实在学校,像品尚同学一样厌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那些“离经叛道”、身染陋习的学生,家长唉声叹气,教师费尽心机,学校莫之奈何,有的甚至使教师和家长互相埋怨。一个孩子的教育往往由此悲剧性地走向终结,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中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在学生时代由于家庭、心理、环境等各种原因,脱离了正常发展轨道的学生,需要综合教育才能矫正,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必不可少。

教化需要时间,需要环境,更需要智慧。品尚在学艺期间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也许他想到了原来挣钱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活充满艰辛;也许他想到了学校生活原来那么幸福,中学时光多么宝贵;也许他还想到了只有读好书,学到真本领,将来才能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这些,我没有机会与他进行交流,但在他学手艺的那段时间,他一定开始了对读书、对生活以至对人生意义的一些思考。不然,他为什么突然就改变了,而且改得那么彻底呢?“化蛹为蝶”是神奇的,也是痛苦的,而这也正是教师和家长所期望的。

不知道有一天品尚会不会对他昔日的班主任说一声“对不起”,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对他父亲的良苦用心心存感恩,但作为教师、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从中反思一些什么呢?

学校教育始终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但失去了实践载体的德育只能是一纸空文。据说欧美、澳洲一些国家对于部分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感到无比惊讶,因为定期做义工是学生的必修课,就连学生家长都会定期到学校做些义工,参与学校的管理监督等。我们的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首先想到的总是怎么把学生看住、管好,而忽视了怎么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

医生看病讲究对症下药,教师育人讲究因材施教,在我们大谈特谈“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主体”的时候,是否还应该注意到尊重其他的一些什么呢?

猜你喜欢

刘同学读书儿子
打儿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卡住君”
幸运绳
我们一起读书吧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