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主导下的安徽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探讨

2013-04-12王国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安徽旅游业旅游

王国强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在国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在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下,各省、区、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安徽旅游业将面临“不进则退、不快则退、不好则退”的激烈竞争局面。安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风景名胜具有品位高、密度大、知名度高的明显优势,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等均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享誉天下,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称。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巢湖、太平湖风景名胜区也驰名遐迩。安徽省旅游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旅游经济得到了强化,尤其是以黄山、九华山为代表的皖南旅游已成为我省的旅游业龙头,与此同时省会合肥环巢湖旅游也得到很大发展,安徽旅游无论从资源基础、产业体系、市场空间,还是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体化不足、外部竞争加剧等压力。因此,安徽旅游业发展就其禀赋和潜力来说还远远不够。

一、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大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及时提出抓住新的机遇、冲击旅游强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观光休闲基地的发展目标,把旅游业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各地、市、县也都很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纷纷编制旅游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初具规模。目前安徽省凭借地处中西部过渡带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在全省发展成“六区一带”的旅游大格局(皖北、皖东、皖西、皖中、皖西南、皖南旅游区,皖江旅游带),尤其是以“两山一湖”为代表的皖南旅游区已成为安徽旅游的龙头,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总量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和29%,增幅居中部第一,旅游接待总人数于2009年成为全国第14个过亿人次省份。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150.6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9.38%。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891.6亿元,同比增长65.81%,占GDP比重达12.5%。2013年元旦小长假第三天,我省九华山风景区接待0.54万人次,门票收入52.55万元,同比增长19.7%和18.3%;方特主题公园接待0.33万人次,门票收入44.05万元,均同比增长8.0%。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2.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突出

安徽全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数量众多。安徽的人文、生态资源相结合,山、水、文、城、乡、泉资源等聚散有度。尤其是在皖南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深厚的人文遗产相交融,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等区域,也存在不少生态人文魅力兼具的资源富集区。皖南区域有“风光秀丽”的两山一湖、“山水画廊”新安江、“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皖江城市带有“八百里黄金水道”;合肥经济圈有 “中国较大的内陆湖”巢湖、“中国七大基因库之一”的大别山;皖北区域有“河湖交错”的淮河湿地等。有大尺度的江河湖山,也有小尺度的林泉溪塘,可组合成群,也可独立成章。皖南主要是徽文化、佛教文化和文房四宝等传统文化;皖江城市带旅游区主要是铜文化、钢铁文化、码头文化等产业文化和黄梅戏等戏曲文化;合肥经济圈主要是诗词文化、军事文化、红色文化等;皖北主要是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等。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安徽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有利于建设文化主题的休闲度假产品。

3.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够

安徽旅游总体上呈现“北冷中温南热”的格局,即皖北区域的旅游接待量相对较小,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合肥经济圈的旅游接待量处于中间位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区域是全省旅游龙头,市场份额比重大。2011年皖南和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占到全省的50%。从全省发展情况看,皖南区域在资源利用方面走在前列,形成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皖江城市带以都市旅游和主题游乐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产品比较突出;合肥经济圈的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和红色旅游都具有一定特色;皖北的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产品。但总体上看,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还比较单一,在休闲度假产品建设上相对滞后,对历史文化资源、城乡社会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有效突破。

二、安徽旅游业发展中暴露的几个问题

安徽旅游业虽然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布了《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规划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全省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旅游产品也逐步适应市场需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可进入性得以提高;促进了资源与环境保护,带动了城市建设,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旅游业综合功能日益增强。近年来,我省在旅游业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但也有不少教训,还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调研发现,有些县区旅游业并没有真正摆上重要位置,虽然会议和文件都强调重要,但缺少抓落实的具体措施,分管领导更换频繁、情况不熟,旅游局人员老化、力量薄弱。仍有些同志把旅游的政府主导误解为政府主干,总强调缺钱,寄望于上级支持。这是部分地方资源优势明显而旅游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2.旅游开发规划相对滞后。由于缺乏规划和经验,不少地方在旅游开发初期,引入企业实力不强,产品开发档次偏低,虽然当时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却对景区进一步提升品味和档次造成负面影响。

3.旅游开发层次低,管理体制不健全。大多数地区的旅游开发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文化内涵和精品意识。地方旅游管理体制不畅,亟待整治,主要表现在:多头管理。如红色旅游属于民政部门,文化旅游属于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真正管的只是绿色旅游。条块分割。在国家森林公园、省属水库、文物古迹等旅游开发中,部门、地方利益经常产生冲突。事企不分。不少景区还是政府管理、政府经营,体制机制不活。特别是职能缺位。由于立法滞后,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缺少法律依据。

4.旅游资源区域分割。不仅是跨市县的风景区通常是各搞一块,即使在一个县内,很多景区景点也往往是分属所在乡镇管理,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各自为政,部分产品雷同,缺乏有效整合,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人为分割,形不成规模效应。

5.旅游交通条件仍待改善。尽管各地都加大了对旅游道路建设投入,但部分景区可进入性仍然很差,影响了市场开拓。如万佛山景区、东石笋景区到主干道的道路等级都偏低。特别是各景区间缺少快速通道,各景点分散,难以“连点成线”,无法实现各旅游景区的优势互补,这也是导致各县区旅游以一日游为主的重要原因。

6.旅游产业链条偏短。多数景区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主要靠“门票经济”维持生存。各地虽然也开发了一些特色旅游产品和商品,但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特别是“娱”要素严重短缺,导致游客进来看了就走,综合消费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有限。

7.整体旅游开发投入不足。表现在只有少数景点、景区得到全面和深度开发,大部分都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

三、安徽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根据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安徽旅游经济,实现安徽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笔者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引导。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特别是在发展前期,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在各地的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确定旅游项目,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业发展,全面部署,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帮助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克服资金困难,多元化筹资。强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制定政策、完善设施、创造环境积极引导和推动旅游业发展。

2.尽快制定出台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2012年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发布,急需出台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及时落实国务院2000年9号文件规定,旅游企业水电气与一般企业同价政策。在扶持政策方面,仅对“两山一湖”地区出台了“农家乐”可免三年营业税。尽快制定文件,一方面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将对“两山一湖”的重点扶持政策推及全省。

3.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2011年全省安排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只有2000多万元,与一些旅游强省相比差距很大。建议随着财政实力增强,相应增加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同时要加强交通、水利、文化、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整合,促进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不断盘活资源、组织资金投入,抓好管理监督,为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地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协调指导。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省旅游局应加强对跨市域风景区旅游规划和宣传促销的协调指导,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意竞争。要创新思路,树立区域联合发展、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意识。在各个地市发展旅游业要兼顾周边城市,树立区域联合发展的意识,弥补单一城市独立发展旅游、建设景区和打造热点线路中的不足。在旅游线路的制定中,多增加农家乐等项目,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来吸引旅游者。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是提高旅游信息、旅游集散、旅游交通、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厕所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消费。全面提高各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的接待能力。重点旅游城市在主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要建立市内分中心,有效增加城市间旅游客运专线。在主要交通枢纽等地设立公益性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游客聚集区设立政府公益性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游客服务站。建立覆盖全省的散客旅游票务预定、销售系统和覆盖主要旅游区的散客服务体系。出台公共旅游资源有偿使用政策。目前公共旅游资源大多无偿使用,政府投资难以从旅游开发资源增值中获得应有收益。希望省里能明确政策,一方面为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提供管理依据,另一方面利于地方政府从资源增值中筹集资金增强后续投资建设能力。

6.将“泛巢湖旅游圈”改名“省会旅游圈”。 更鲜明地突出合肥中心,巢湖、大别山两大品牌,以更好地呼应“省会经济圈”建设。

7.利用公共媒体,注重宣传,打造品牌。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打造品牌,管理部门要非常重视指导旅游市场策划和营销。积极策划大型活动,通过大量的媒体宣传,打响各地旅游品牌,积极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化宣传促销,着力开拓安徽旅游市场。

8.政府主导,因势利导,社会参与。各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能光靠政府大规模投入,应因地制宜,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万佛湖风景区是利用邻近合肥的区位优势,依托原有的龙河口水库发展起来的。八里河风景区是结合1991年大水后兴修水利工程,通过对3600亩低洼地实施改造建设起来的。迪沟风景区则是结合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和移民建镇建设起来。在开发过程中,政府有限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而旅游景点和产品开发则通过政策引导,主要利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紧缺的瓶颈约束。如万佛湖景区的11个岛屿景点是由私人企业投资的,金水湾度假村是由省水利厅兴建的,游船、旅游车辆和餐馆等也大多是当地农民投资的。八里河风景区起初也是利用以工代赈政策,发动农民挖成的。未来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区域资源优势,更多地引入其他社会资本,扩大融资渠道,确保充足的资金保障。

总之,作为一个多功能、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和谐问题。面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正视差距,积极应对,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步伐,实现安徽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安徽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