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013-04-12高桂荣臧守富

关键词:生源毕业生素质

高桂荣 臧守富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大学生就业难是新闻媒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众人瞩目的社会焦点问题。其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水平提高必然导致单位产值所需劳动力的减少;也有人认为大学招生比例逐年上升,必然导致就业的困难。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将派生出更多的行业供人们选择。大学扩招说明受教育面扩大了,青年人的素质和层次提升了,只能是就业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并不影响就业率。归结起来,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对各方面原因进行剖析。

1 社会方面原因

供需矛盾导致社会就业结构变化。首先,人口增长过快,新增劳动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再加上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社会上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成为人才输入地区。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很难稳定就业,经常处于失业状态,人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直接导致就业难。

2 大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2.1 自身观念方面

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人不占少数。就业制度的改变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择业的思想观念,而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等待学校推荐,用人单位到学校招工,父母托亲靠友帮忙,缺乏那种主动择业的观念,更谈不上自主创业。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抱有严重的职业歧视心理,他们片面地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职业好坏的种子。其实职业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例如:擦鞋可以擦出全国具有三十多家连锁店的总经理,你能说擦鞋这一职业不好,没出息吗?可见某一职业好坏这种错误判断来源于观念上的错误,思想上的错误必然导致一些错误行为,最终造成择业不理想,就业不稳定,事业不成功的后果。

2.2 自身素质方面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有所欠缺,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因此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上,缺乏目的性、方向性,造成盲目求知,盲目锻炼,导致个人素质培养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全面提升个人素质,而且要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2.3 自我认识方面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导致就业难。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天赋,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水平、不了解自己的能力。要么对自己评价过高,设立的目标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生活在屡屡失败的阴影中;要么对自己评价过低,目标轻易实现,生活在沾沾自喜之中,个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择业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也是导致就业成功率不高的原因。

3 高校自身方面原因

3.1 学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

据调查分析,学校专业设置滞后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大多来自书本,属于间接经验,如今知识更新速度过快,学生毕业后知识即落后,因此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知识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也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另外许多高校为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缺乏很好的社会调查,缺乏科学设置专业的和长远办校的理念,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从而造成毕业生的人才规格供需不平衡。

3.2 高校生源竞争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各高校的经济效益与生源数量直接挂钩。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争取生源,一些高校降低了生源的质量标准,造成在校学生差异过大,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实施,实现不了人才培养目标。部分学生虽然拿到大学毕业证,但是并没有达到大学生应达到的人才合格标准,造成实际专业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未能实现就业。

3.3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与操练,高校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方面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撞大运、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多方共同努力,共同面对。当今社会,虽然存在诸多就业问题,但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只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做好职业选择工作就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3]曹殊.以人为本促进人职匹配[N].中国教育报,2005-07-20(8).

猜你喜欢

生源毕业生素质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