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2013-04-11

河南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三唑酮分生孢子白粉病

张 华

(陕西省高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西安 710200)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分布范围极广,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矮秆小麦品种的推广、栽培群体密度的加大、水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导致田间郁热,致使白粉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小麦种植造成很大影响。小麦受到白粉病侵害后,养分被掠夺,光合作用降低,植株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虽大,成穗率降低,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5%~10%,严重的麦田可达20%以上。

1 发病原因

1.1 气温对白粉病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这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及菌源基数的积累十分有利,秋季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可延长小麦在入冬前的生长时期,也延长了白粉病在入冬前发生侵染时间,当温度在0~25℃时其中分生孢子均可萌发,15~20℃为发病最适宜温度。当温度在18℃左右,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

1.2 栽培管理方式不当

多样化的栽培管理措施也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早播要比迟播田发病率高,平原地区若群体过大也容易诱发白粉病的发生,另外,在土地肥沃的地方,氮肥含量过高,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增加了田间湿度,小麦植株生长过快,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菌的快速繁殖和侵染,另外一方面是栽培管理不当,氮肥用量过大或水肥不足,土地干旱,小麦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水膨压,抗病力降低,也容易导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据调查发现,有些农户秋收后立即播种,过高的气温使小麦旺长现象严重,个别严重的地块甚至在年前就出现拔节现象,有些种植户播量过大,这样直接导致田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致使透气性降低,形成了病黑工程滋生蔓延的温度。

1.3 品种抗性降低

小麦白粉病菌存在极其复杂的变异性且生理变异速度快,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使用年限的延长,或在一个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均会使品种的抗性降低,这也是近年来白粉病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

1.4 降水量对白粉病的影响

小麦生长的季节多雨,这对于白粉病的流行创造一定有利条件,报道称,根据气象资源与白粉病病叶率的关系,4~5月份的降水量与5月下旬白粉病病叶率呈直线正相关,相关性显著。一般多阴雨天气,田间的湿度明显增大,加之气温较高,另外,光照不足也是小麦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有利于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此外,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病菌分生孢子还可随着气流远距离传播,扩大再侵染。

1.5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

一是农民对白粉病缺乏了解,防治意识不强,由于往年白粉病零星发生,发病较轻,一般得不到重视,但是,当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叶片时才开始防治,由于白粉病菌菌源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之传播侵染速度相当快,到了后期气温度,菌量大,危害加重,就错过了有效的防治时间。二是药物预防不到位。白粉病发生时多从数下部开始发生,然后向中部蔓延,但于由于小麦群体过大,喷酒的药液很难喷透,这样以来防治效果较差。

2 为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面上,病害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一般情况下部叶较上部叶片被害重,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其病症特点是病部表面覆盖一层白粉状霉层,菌丝层覆盖麦株表面,使麦株呼吸作用增高,蒸腾作用加强,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输送减少,光合作用效能降低,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甚至互相联合成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整个叶片,霉层可达2mm 左右,随着病情发展,到了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而且上面呈散在黑色颗粒,如果植株发病早而重,根部吸收能力则会降低,影响根系发育,从而减少千粒重,使产量明显下降。

3 综合防治对策

3.1 加强监测

加强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准确、及时掌握白粉病发生动态,不同地区的相关部门要落实联合、协同的策略。及时通报该地区白粉病发生情况,并且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会议及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向种植户发布病害发生动态,为指导大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2 栽培方式及方法

3.2.1 适期适量播种。因地制宜,选用比较抗病的丰产种子,以及要根据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及更换,以免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注意好播种时间,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播前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秋播应控制在10月中旬左右,根据土壤墒情,每亩掌握在8~10kg,切忌加大播种量,以防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易倒伏等,在小麦收割后要及时翻耕,以消除残体和自生麦苗。

3.2.2 合理施肥。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等控制好种植密度,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避免氮肥施用量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以促进小麦的发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

3.2.3 合理灌溉。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冬季,要土壤墒情进行适当冬灌,尽量减少春灌次数,以降低春季发病高峰期间田间的湿度。

3.2.4 药物防治。(1)种子处理。小麦在播种前采用药剂抖种进行预防,可用15%三唑酮50g 拌种50~80g,切忌用药量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率,使用唑酮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2 个月以上,还能有效预防小麦根部病害。(2)喷雾处理。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1 以上,要及时进行喷药处理,常用预防白粉病的药物有: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使用三唑酮和烯唑醇时用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导致贪青迟熟。一般喷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还有40%多-硫、50%硫磺、70%甲基硫菌灵等,这些药物对小麦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残效期较短,用时需喷2~3 次。

猜你喜欢

三唑酮分生孢子白粉病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利用室内微宇宙系统研究三唑酮对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在草莓及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
锌肥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冬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