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休闲文化视野下的书法

2013-04-11陈文龙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活动

陈文龙

(绍兴文理学院 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312045)

在一本书的序言里,有学者这样写道:一些人把书法当作“艺术”而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张扬着一种圣洁与高雅;一些人把书法当作“群众文化”而进行“群众文化活动”,显示着一派热闹与狂欢;一些人把书法当作“学术”而进行“学术研究活动”,追求一种深思与沉静。没错,书法由这几种状态组成,每种状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把书法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把书法放在休闲文化视野下进行探究,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呢,作者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开始探索,并把思考过程献给读者,就正于方家。

从CNKI收集的文献研究资料显示,把书法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的研究显得非常少,笔者仅找到两篇文章,可见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期待。其中一篇是金学智先生《寿从毫端来——书法养生功能简论》,在第二部分专门讲述了从养生美学的视角看书法的功能,并从书学史角度追索了书法与休闲绾结在东汉的源头,并重点从宋朝欧阳修为代表的休闲养生的书法观,及其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了书法休闲功能,但是该文的休闲多指古代文人的书法休闲,与本文所关注的大众参与的休闲活动尚有差别。

另一篇是张俊先生《“书法艺术休闲”文化现象之我见》的文章,他详细阐述了书法艺术休闲现象出现的客观基础,一是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有了闲暇时间,二是悠久的汉文化传统积淀;同时,作者提出了书法艺术休闲的基本特征是平民化和行为的非功利化,区别于传统书法艺术“贵族化、精英化和功利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作者阐述了书法艺术休闲现象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它具有安定社会,缓解压力,会给书法艺术提供巨大潜在市场的重大意义。文章非常肯定书法艺术休闲的文化现象,认为它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表现,是时代使然,笔者深有同感。文章在开头写道:“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一门只有文人士大夫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高雅艺术,如今,这门高雅的传统艺术也可以被普通人所享有了,人们在闲逸之时拿起毛笔写写字,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休闲方式。我们把这种不带有功利目的的书法艺术行为称为‘书法艺术休闲’。”笔者关注到张俊先生在讲述“书法艺术休闲”时,更多的是关注于作为“写写字”这样一种书写状态的书法,而笔者则认为,休闲书法包括了与书法相关联的书法休闲娱乐旅游为中心的“大书法”特征,正是这一点显示出其自身的特征和意义。

文化即“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即文化”。《辞海》这样解释休闲:“农田在一段时间内不种植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现多指人通过休息,身心放松,解除疲劳,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甚至是闲着不做什么,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指的“是一种从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活动并从中体验到愉悦和价值的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文化就是使人回归人的本性、使人成为人的休闲活动及其要素的总和。”就休闲文化视野下的书法,笔者以为其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书法的参与者和接受者,不一定是书法作品的创作者。谈到书法,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书法家在自己的书斋里“写写毛笔字”。传统的书法活动以书法创作为主要因素,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一切书法爱好者和书法的观众,是书法休闲活动的参与者。现代社会分工细化,书法也成为一种专业分工分化出来,书法家作为一种职业独立出现,书法家毕竟人数较少,书法的展厅效应也不能只把书法创作当作书法活动的全部,除了创作者,还应包括了一大批观看书法展的爱好者。

第二,即使是书法作品的创作者,也不一定是书法专家,任何一个爱好者都可以是书法创作者,书法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精的印刷技术把历史上的经典法帖复制得一模一样,任何一位书法爱好者都可以买到所需的帖和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书法爱好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书法。另一方面,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书法已慢慢演变成普通人都可以积极参与的活动。

第三,休闲文化视野下的书法更加重视行为过程,这不仅包括一般认为的“写写字”的书法行为,还表现为参观书法展览的过程、旅游书法胜地的过程等等。重过程,不重结果,比如参加比赛为了获奖,参加展览为了加入书法家协会,或者上级领导要求写书法作品的行为,这些为目的(结果)的书法与作为休闲书法的主旨想去甚远。休闲书法就是纯粹为了享受书法的乐趣,如细细揣摩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摄制的《纸上的舞蹈》①,体会笔墨任意渗化的舒适和惬意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四,以书法雅集、收藏、品评、鉴赏和书法名胜旅游为载体的活动成为社会交往目的。群体活动具有一个明显的目的性:社会交往。社会交往往往需要一种适合共同参与的活动载体,如喝茶、登山,如书法雅集,书法笔会,书法收藏品评鉴赏,书法名胜旅游等等活动。比较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书法活动尚未成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把书法活动作为社会交往目的的载体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使有也是小范围的效应,需要积极倡导和实践。

把书法作为休闲方式,笔者以为具有这样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首先,把书法作为休闲活动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其一,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越来越丰盈,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所需已被大大满足,在经济上为业余休闲提供了保障。休假制度不断调整,休假时间逐渐加长,一周5日工作制,以及实行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五一、十一等众多的节假日为人们从事休闲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休闲时代到来,居民休闲意识不断增强和休闲理念转变,休闲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条件逐渐成熟,以书法作为休闲项目成为可能。其二,人们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印刷复制技术发展和多媒体的发展,使书法的休闲活动成为可能。其三,从民族心理看,书法作为休闲活动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需求特点的。民族心理可分为主动和主静两类,西方民族多喜欢主动类项目,追求刺激,产生对抗,比如冲浪、攀岩、探险、斗牛等活动的项目上可见一斑,而中华民族多喜欢主静类项目,比如琴、棋、书、画、赏花、郊游等等,书法是一种主静的且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它对于中华民族每个人都有一种亲和力,使之成为休闲活动有了可能。

其次,把书法作为休闲活动也具有这样的可行性:其一,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政府要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选择像书法休闲活动一样具有既能保护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能使人们普遍喜爱,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项目。政府以引导的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书法休闲活动。其二,各级书法行业组织、专业性高等书法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撑和平台作用。发挥各级书法家协会的组织作用,动员书法家们和普通爱好者互动参与,降低书法休闲活动的门槛。当下,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如雨后春笋,招生形势良好,要利用这些院校,特别是专业的书法院校的平台作用,和各级各类书画院的支撑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书法休闲活动,培育良好的书法文化土壤,让书法活动接近大众。

笔者以为要大力倡导以书法为载体的休闲活动,对参与其中的个体来讲,它不仅具有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更有较大的功能和意义。

从社会的角度看,书法休闲活动有雅玩怡情功能,促进和谐稳定的功能。社会分工细化,日趋紧张忙碌,人们的休闲意愿日益强烈,通过书法作为休闲活动的载体,在书法活动中书写自我,雅玩怡情,在书法活动中结识新朋友,使在紧张的工作中产生的一部分不良情绪通过一种书法休闲活动得到很好释放,去除疲劳,并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书法休闲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经济的角度看,有利于发展成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点。如在浙江绍兴举行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就是比较典型的把以书法作为休闲活动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典型活动,到2012年,书法节已连续举行了28届,在书法节期间组织如曲水流觞、书画艺术博览会、兰亭讲堂、绍台两地书画艺术交流友好关系结对和系列展览等大型活动。参与的人员中,很大部分并不是专业创作的书法家,它包容了一切爱好书法的普通群众。通过活动带动书法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旅游书法名胜、收藏名人字画,采购用于赏玩的文房四宝,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文化的角度看,书法的大众化趋势,普及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书法的良性发展。随着钢笔和计算机的普及,书法已失去了毛笔书写的传统,已成为一小部分专业书法家的职业,创作的人数急剧下降。所以把书法作为休闲活动是为书法的传承和发扬找到的合理途径,它培养广大爱好者,点燃全社会学习书法的热情,为培育书法精英和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提供良好的氛围。

注释:

①《纸上的舞蹈》是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制作,由专业老师书写,专业摄录者拍摄的书法书写视频。视频因极其重视书写过程,受到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守安.多维视角下的当代书法批评序[M]//王兴国.多维视角下的当代书法批评.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2]金学智.寿从毫端来——书法养生功能简论[J].文艺研究,1996(4):118-132.

[3]张俊.“书法艺术休闲”文化现象之我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庞学铨.试论休闲对于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活动
书法
“六小”活动
书法欣赏
“活动随手拍”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