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之“绪论”教学的再思考

2013-04-11沈玉梅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沈玉梅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修课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向大学生说清楚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再言其他。

关于这一问题,“原理”的“绪论”部分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绪论”标题就非常清晰明确地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目的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在接下来对这门“科学”的阐述中,既有“从不同的角度”(即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阶级属性、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狭义”(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和“广义”(除“狭义”之义外还包括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之说,还有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阐述[1]2-18。这些界定和阐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向大学生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特征,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大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不过,笔者认为,这种整体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没有能够做到一言切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现实。这样的论述,不仅不能让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相反会给大学生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泛化理解。因为这种整体全面的介绍,其实缺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内在逻辑性,比如,马克思主义何以会成为“不同角度”的?“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又何以能够展开为“广义”?其“科学性与革命性”又为何能够“统一”?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不能够予以回答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可能就会被许多本就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切割肢解为片断和支脉,如若这样,“原理”课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相反还会在大学生中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遮蔽,这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极不愿意看到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教师在讲授“绪论”部分时,有必要费些口舌,依据经典文本阐述并提炼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并以此核心和灵魂为基础将以上几个部分勾连起来,让大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并抓住马克思主义真正内涵的同时,在现实中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

1 历史环境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无产阶级革命之“现实”的展开不仅可能,而且必然,从而使真正的历史才在实现人类的解放之途中正式“出场”。马克思主义也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历史”出场时成为科学。也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而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世界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此,列宁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2]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当然也是立足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确切地说是西欧)。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如何兴起,如何运行,以及它可能的结局”[3]3。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孕育生成于资本主义的母腹中,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是在占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积极成果的同时而对资本文明的积极扬弃,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预测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革命,即“同时胜利”——“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4]241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因而“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4]87。晚年时期的马克思把目光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东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以期在东方寻找共产主义革命之发生的世界历史的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为了能对当代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马克思特地挤出时间学习俄语,并在许多年内研究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和其他方面发表的资料,而这一研究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历史环境的高度重视。历史环境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它要求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5]761,所以马克思特别反对将他的理论不加分析地教条化并贴上标签到处乱用。也是这个原因,当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宗派化现象出现后,马克思对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愤怒地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6]695因此,在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认为如果要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话,那给予他的不仅是“过多的荣誉”,而且更是“过多的侮辱”[5]341-342。也正是因为如此,当1890年代前后德国也出现泛化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后,恩格斯在给拉法格的信中指出,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6]695

因此,当查苏利奇代表后来加入“劳动解放社”的同志们给马克思写信,请求马克思谈谈他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前景,特别是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看法时,马克思对此非常慎重,他给查苏利奇的四稿复信就说明了这一点。就在这四稿复信中,马克思的历史环境理论得到了充分阐发。马克思明确指出:第一,他之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的分析是以西欧为基点的,因而《资本论》中关于经济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并不适宜于俄国;第二,俄国“农村公社”未来的命运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因而第三,作为和西方生产同时存在的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5]761-775。

列宁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领导俄国人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7]96他根据世界历史的重大变化,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表现得更为突出,深刻地分析和研究了帝国主义的内外矛盾和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多国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之多国“同时胜利”,因历史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为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一国胜利”,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入实践。不仅如此,列宁还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批判了俄国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的新阶段。列宁主义的诞生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

同样,毛泽东强调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其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及其思想界,都要创造出新的理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8]。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并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列宁主义俄国革命的“城市包围农村”之革命道路,因历史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之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再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且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完善和发展。此后的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均是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由此,笔者认为,历史环境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

2 历史环境论是勾连“绪论”的一根主线

既然历史环境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那么这一核心和灵魂是如何将“绪论”中阐述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部分勾连起来的呢?

首先,历史环境论本身就要求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正是这一核心和灵魂才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根据不同的历史环境而从诞生地欧洲向世界各地传播和发展。也因此,“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展开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正是因为历史环境论这一核心和灵魂,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一直强调说,他们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体系,而是要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学说。因此,自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后,其创始人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相反,他们坚决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成神圣的教义顶礼膜拜。基于此,马克思如是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9]35恩格斯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共产党宣言》的各版序言则是他们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理论的极好范例。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的几十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的不同版本写了多篇序言。他们认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体说来依然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为理论“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6]676。而这一核心和灵魂呈现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绪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6这一理论品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内涵的真实展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他们当时的生活实际(资本主义社会)出发,在批判旧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现了新世界(共产主义社会),从而通达了走向未来美好的人类社会之途。这其中彰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体现,二者统一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革命实践之中。

最后,正是因为历史环境论这一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才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继承者们所说过的每一句话,所表达过的每一个观点都永远是真理。因为理论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彼时是正确的理论在此时并不一定正确。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许多基本原理,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理论、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等。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展开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比如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群众观点等。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体现在这些基本原理、科学方法上,而不能将其肢解和割裂。这恰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7]163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运用它来分析和研究今天的实践。也因此,“绪论”的最后部分对大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可见,教师在讲解“绪论”时,只有把“历史环境理论”这一核心和灵魂教给大学生,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把握并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达“绪论”中讲解的整体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惟其如此,大学生才能在实践中践行“龙种”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而自觉地抵制“跳蚤”之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3]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