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4-11倪东辉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倪东辉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59

近年来,随着网络用户的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舆情表达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超出了传统媒体和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影响。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的前沿阵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高校,网络成为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 但也成为师生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推进了高校治理水平,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极端思想和网络暴力的温床。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和辩识能力等,冲击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因此,探讨基于网络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现今社会,因不同利益群体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差异,造成了高校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的现实。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成果

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等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面对社会发展给高校学生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新问题,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从中央到高校都纷纷出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各高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效果。2011年,教育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学生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主流是“90后”,学生的特质悄然发生变化,而高校的管理不再能做到相对独立和封闭,宽领域的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加大。在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1.2.1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力求实效,但许多工作还依赖显性手段,缺乏创新。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极易导致学生的冷漠和逆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个体差异,教育形式和内容趋同,教育实际效果不佳;同时,由校方主导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因内容和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兴趣,结果和初衷差距较大。

1.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偏差

部分思想政治管理者和教育者狭隘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在工作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化意义,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维稳化”,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还有的高校将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沉溺于日常事务的处理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简单应付,无法形成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局面。

1.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和手段滞后

面对大学生交流沟通的网络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和参与者积极性的工作手法不足,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淡薄。如今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网络交流和活动,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却无法深入洞察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和网络舆情,不了解网络文化,很少与学生实现全时空网络交流和互动,无法有效开辟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渐渐失去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1]。

2 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调查表明,网络已全方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各个方面。笔者选取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等4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统计数据显示如下结果。

在调查样本中,在校期间,43.6%的学生每天上网1~3小时,10.7%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在放假期间,80.6%的学生每天上网1~3小时,17%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有52.7%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发布信息和浏览信息。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微博可以方便自由地传播自己的信息和想法,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尤其是名人明星的信息。有96.1%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和浏览百度贴吧、QQ群之类群组。甚至15.8%的大学生参加的网络群体达15个以上。有18%的大学生会发起或参与群组的活动。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有查阅资料和学习、浏览信息、游戏、聊天或交友、收听音乐、收看视频、网络讨论、收发邮件、购物。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实现人际交往,获取信息、表达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超过82%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接触的各类信息对自己的价值观影响深远,由此看来,让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手段已经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2]。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网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网络对于大学生已不可或缺,网络传播在价值观、信仰诸多方面中释放着巨大的影响力。基于网络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必须由截堵转变为疏导,因担心网络的负面影响而试图隔绝学生接触网络已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网络需求。

3 高校网络舆情及影响

网络论坛、博客、微博、贴吧、各类群组等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重要的交流场所,校园网络舆情和言论涉及社会和校园生活,折射出学生各种思想动态,也酝酿出各类高校网络舆情,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预测、监测、引导与应对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3.1 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校园的稳定,而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很多。国际、国内以及高校内部出现的各类重大事件,能激发高校师生的情绪,各种言论便快速地传递到网络,在网络世界信息不断聚集、变异和扩散。这里的事件可以是中日钓鱼岛纠纷,也可以是校园内发生的点滴小事。

高校的网络舆情和舆论形成了现代高校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群体趋同性特征明显,一种言论在学生群体中很容易得到认同,而且通过网络,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扩散迅速,进而激发大量的议论,甚至造成现实世界的行为实现。虽然“90后”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渴望被理解和被关注,对社会关切且正在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但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想辨别力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上纷杂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3.2 网络舆情和言论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和言论无疑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平等的网络发言机会为大学生参与各类问题的网络讨论,阐述意见提供了便利。开放的网络实现了大学生结交五湖四海朋友的愿望,畅所欲言的空间释放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集聚的压力和抑郁。网络讨论的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价值取向的选择,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和事件的讨论,进一步了解各种社会现实,促进自身逐步融入社会,同时,激发起对自我角色和价值的认知,从而能够拓宽领域、思考人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3 网络舆情和言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各种言论出现在官方和非官方网站。因为校园网等“官方网站”被学生认为受到各种制约,所以非官方网站、论坛、百度贴吧、微博、QQ 群等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这些网络空间往往是学校监控的盲区,高校无法有效地控制学生接触什么样的网络舆情和言论。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导致网络舆情的失控,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辨别力不足以分辨和选择信息,网络极端的言论和各种不负责任的情绪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各种社会阴暗和愤世嫉俗的信息容易颠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的匿名性和学生需要宣泄的心理也容易促发学生参与各种网络暴力,参与传播各类虚假、极端的信息。

4 网络维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当前,高校围绕网络维度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既要看到困难,更要充满信心和责任。

4.1 网络维度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当前,在网络全方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定条件和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原有的工作方式和覆盖面已不适应工作需要。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改进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等既定方向不容改变。

基于网络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工作中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和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通过网络沟通,生动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人格健全、行为高尚的人。在网络世界里少讲空洞的理论,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友、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做好心理疏导,提供解决方案,培养健康心态,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赢得学生的信赖。要保持网络维度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洞察高校舆情的变化,积极解决各种矛盾,理顺师生情绪,把问题处置在萌芽状态[3]。

4.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依赖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和“维稳式”学生管理的模式,没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予以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在于单纯地强调数量,关键在于结构和质量。网络技术、网络沟通能力是网络维度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和先决条件。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队伍的网络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坚持德才兼备和专兼结合的原则,科学配备和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意见领袖在影响其他学生的价值观、审视问题的角度和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平时,学生意见领袖在网络世界的言行往往被其他学生效仿,学生意见领袖往往是成为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引领者。当网络上出现争议性信息时,普通学生会出现暂时性迷茫和无所适从,这时,学生意见领袖的态度和倾向成为其他学生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累学生意见领袖的相关资料,注意培养合格的学生党员和干部,使之成为网络学生意见领袖,通过学生意见领袖引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网络舆情动向,建立主流观点和思想的阵地,辨析各种思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发生的是是非非。

4.3 多元化网络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网络化时代,学生高频次接触网络,高校必须主动建立网络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技术,开辟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吸引学生关注主流信息和网站,密切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

开展多元化网络维度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阵地意识,除建设主流网站以外,要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登录和浏览频次较高的网站和栏目,主动研究这些网站和学生网络活动规律,积极参与网络讨论,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审视问题。加强生动和具有吸引力的校园网站、论坛建设,以鲜活的文化活动和话题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参与,合理引导校园舆论和校园热点。通过数据挖掘等网络技术,管理和研究学生的网络活动规律和思想动态等信息,建立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生需要寻找特定的网络群体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因此,可以建立班级和各种社团的QQ群之类的网络群组,让学生实现群体归属。教师利用这些群组,公开和匿名地参与交流,随时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为推崇,因其信息快速传播、受众广泛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尝鲜、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等需求。高校的管理者、知名学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微博便捷地传递信息,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人生信仰的建立[4]。

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对增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都具有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校园网络舆情,认真分析舆情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处理网络舆情时,应敢于接受监督和拓宽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要尊重大学生民意和监督的权力,维护学生正当的表达权力,适度开放言论自由,构建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促进网络空间的有效沟通,重视学生情绪的转化及疏导工作,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宣泄场所并得到及时释放。

处置网络舆情要随时把握网络舆论的动态、特点和趋势。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都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邃的洞察力,尽可能地使用网络舆情管理软件技术,对关键词进行检索和数据挖掘,能够有预见性地判断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向。另外,建立教师、学生广泛参与的网络监测组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体系。围绕热点问题主动回应,及时发布信息通报情况,并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客观、全面,保持信息的公开和畅通,满足广大学生的知情权,消除不确定性、疑虑、误解和谣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以正确的网上舆论引导学生,以主流的声音来影响和统领舆论。校园舆情危机消除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开展评论和反思,引导大学生对校园舆情危机的正确认识,消除事件的不良影响。

5 结 语

在中华民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复兴崛起的新世纪,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工作领域变革的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实施者,要主动深入到网络空间拓展工作,从网络维度扩大主流思想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变革常规的方式方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J].西昌学院学报,2012,24(1):96-97

[2]李洋,胡正娟,刘芳,等.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研报告[J].北京教育,2012(1):75-77

[3]吴伟伟,张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106-111

[4]王敬红.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现代传播,2012,34(5):143-144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