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看创意经济的文化本土性定位

2013-04-11孔国庆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传统经济文化

孔国庆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安徽铜陵,244000

21世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人类开始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带动了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思潮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它还是推动各国经济的再生及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力产业。在全球化经济体制和后现代消费结构形式影响下,诸如文化观光,着重流行、怀旧、历史记忆与意向的消费结构,更加助长了围绕以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1 文化的资源性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形成

传统上,文化与经济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更谈不上文化的产业化。随着全球化发展,各区域或都市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在开始检讨后工业都市之发展时,文化则被视作为一种资源,开始涉入都市再生、经济成长之目标,其中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将文化作为都市再生之触媒,另一是将文化、象征及符号等无形资产转化为产业生产要素[1]。

文化资源相对于其他物质资源如资金、人才等,有着一定的特殊属性,同样,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存在着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地方,如资源数量的物质化或量化程度等因素。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的产业化、经济化建设,无论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或是当下时尚文化的创新,亦或是民间民族文化的挖掘,都是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对社会人文精神的重新塑造,当然,这要在立足本土文化的资源性和独特性基础之上。

纵观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多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为结合创意艺术(creative arts)与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之“新产品”,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也是一种具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朝阳产业,其强调对有关的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并将其命名为“Creative Industry(创意产业)”,用以形容艺术部门对英国经济运行的积极贡献,并于1998和2001年提出《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正式提出创意产业类别架构和定义。英国发现除了创新之外,利用人力资源、智慧资本及创造力,以传统的文化艺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结合,发展出另一种新的产业,它不但具有高度的经济效益,创造就业机会,并能强化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2]。在未来社会,资本经济将被“知本”经济取代,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不再是简单的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3]。将文化视作一种资源,将创新作为手段,围绕本土文化的个性,为都市再生、经济成长提出文化消费概念,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

我国各地的文化因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化资源也展现出色彩绚丽、形式各异、鲜亮活泼的经济价值的独特性。同样的文化资源也会因为挖掘重点、审美价值和创新手段不同,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样式面貌。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利用,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2 全球化经济体制和后现代消费结构形式影响下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人类历史上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球化,全球一体化促使经济和文化的世界化趋势加剧,特别在精神生产领域,非物质文化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消费文化已成为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后现代消费的主要特征是符号与影响、艺术与生活、高雅与通俗、菁英与大众、文化与经济等之前的区隔消解,形成了追求复古、怀旧、模仿、反叛的后现代消费结构形式,也产生了符号生产者、文化生产者等文化资本家,消费与文化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为了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活化和转换传统文化资源,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和艺术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运用产业化的手段,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早期的台湾地区一味地以经济发展和都市工业文明的扩张为经济发展目标,曾一度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经济发达程度连台湾当地人也一度戏称“钱掩脚目”,然而,在经济冷却之后,反而为了保存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活品质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现在的台湾经济,在经历了劳动密集型的代客加工阶段和技术密集型的代客设计阶段之后,已进入了知识密集型的自创品牌阶段。传统的制造业在人力成本提高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重新反思之后,台湾产业形态转变为深化知识和传统特色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

自2002年开始,台湾地区提出创意经济概念,并具体地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进行活化与创新发展。在思想上,台湾地区建立了统一的文化政策和观念,宣传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政策上,有“县市文化艺术发展计划”、“加强地方文化艺术发展计划”等,积极落实“文化地方自治化”的政策,整合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及艺文团体,体现地方特色。具体落实上,整理出本土优质文化、艺术与创意,也有针对地建立足以适应于文化创意产业环境发展的产业联结。具体案例有打造保护台湾地区原住民文化的九族文化村;创意开发台湾歌仔戏,保持着台湾歌仔戏在野台上独特的文法结构和特殊的歌仔戏语汇,在继承旧剧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剧目,并运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和媒介营运手段,做到了对传统歌仔戏的方言唱念方式完整地保留和新时期迎合社会文化需求的创新开发。在多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中,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再生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出可喜的成绩。

3 从台湾创意经济看创意产业中文化本土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文化的本土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精神信仰等,并在长期的积累后,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渗透到社会、精神的各个领域。文化资产的保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处于劣势环境,失去了有机环境的文化资产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文化资产虽然是以保存为基础,但却要以再发展作为目标,传统的本土文化更需要如此,因为它有自身的特色和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吸引力与内涵。对传统的本土文化的产业化,一方面要树立传统文化的保存观念,另一方面要构建传统文化的活化与经济化的体系。发掘和延续传统的本土文化,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是新时期各地经济建设和城市资源再生的主要途径。

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紧紧抓住了本土文化的吸引力,努力打造台湾本土的区域文化特色,并逐步挖掘和创造社会再生的“文化产业”能量来源。如在台湾地区传统的文化庆典中,地方文化是展现的主体,在受到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后,依然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歌仔戏”、“阵头”之类的传统文化活动或庆典形式,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建立了文化产业的营销机制,创造着实际商品的销售。正如有学者指出:“文化产业化并不是直接透过文化活动来赚钱,譬如剧团靠门票收入。而是让计程车司机靠卢浮宫、靠文化来赚钱维持生活,这种结构性的关系才是我们说的‘文化产业化’。甚至,巴黎街上一家咖啡厅的消费者可能都是从国外来游览的,这家咖啡厅之所以能够经营起来,也是源于巴黎的文化。”[4]社区文化发展计划,则是以振兴地方社区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为目标,培养社区共同体的意识,美化地方的文化建筑空间,如以传统建筑空间、人物纪念馆、文化艺术主题馆、庙宇等作为切入点的社区营造计划。在台湾宜兰县,一直以来以“文化立县”作为号召,整个县政计划几乎都围绕在文化的主轴下,举凡地方产业、观光发展、公关设施建筑、乡镇建设、教育改革等无一不以本地文化为核心,努力打造地方本土文化产业特色。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模糊的新型产业,是以文化、艺术美学、创作为核心的,结合知识经济力量以及全球多样性消费需求,可创造高附加价值,对环境和生活品质提升也有极大帮助,已成为先进国家极力发展的产业,也将是我国未来经济成长的动力来源。在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5]。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来临而引发的创新需求与文化觉醒,它靠的不是经济实力,而是文化创造力和社会价值观的提升;是当社会面临传统文化价值丧失时的严重考验,将“本土文化”作为很重要的资产进行传承的同时,对其创新和产业化的发展;是文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 结束语

从长期看,文化并未确保所有社会的发展或生存,成功的社会并不是无限期地原封保存其文化,而是必须使之变化[6]。台湾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台湾历史有着极其密切和特殊的关系,是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下多民族融合的产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与经济价值更加紧密,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消费结构的冲击下,对“文化”的认识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国际化,而应是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构筑,是深入生活的本土文化、传统精神的重新审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因为经济化、商品化而磨损地方文化的主体性。如何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保持全球与地方、文化与经济等的共同协调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辛晚教.文化庆典与空间的治理[C]//民间艺术论文论坛论文集.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5:25-28

[2]杨敏芝.文化创意产业[M].台中:朝阳科技大学,2012:23-27

[3]张冬梅.艺术产业化的历程反思与理论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26

[4]苏昭英.台湾县市文化艺术发展:理念与实务[M].台北:文化环境工作室,2003:18-30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36

[6]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24

猜你喜欢

传统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