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3-04-11朱永红张苏敏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价值观院校

朱永红 张苏敏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7)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衡量职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尺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方面的具体体现。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态度、追求和向往,它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职业价值观是其就业的内部驱动力,决定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形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了把握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管理,进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我们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在校生为抽样调查对象,就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求职意向、择业动机、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问卷总结和分析,根据调查得到的结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职业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

虽然高职院校大学生大多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崇尚奉献精神,但是在择业时,他们明显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本位和功利倾向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普遍将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因素如薪金、个人理想、发展空间等视为工作的动力,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福利好的职业,64.18%的被调查者看重物质利益与保障①本文数据来自2012年9月本课题组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进行的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结果。,也非常重视工作环境的舒适、工作状态的稳定程度,只有14.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去基层单位或比较艰苦的地方工作。对于未来工作的意义的看法,很多大学生仅将未来的工作视为一种赚钱谋生手段,34.61%的大学生认为如果薪酬可观,可以考虑放弃专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对长远的职业发展意识比较模糊。

(二)就业期望方向呈现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选择日益多样化,加之信息化时代不同思潮的影响,使大学生在就业期望方向上呈现出分散、多元的特征。从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看,他们对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的选择比较分散,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过去的“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在就业期望方向上比较理性。从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方面看,有人认为收入高低是衡量职业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从而把挣钱当做人生追求的目标;有人则认为社会地位是职业价值的根本,因而期待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够获得一定的权力;还有人认为拥有一技之长是获得个人长久发展的保障,因而期望自己能够在专业或技术方面有所建树;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比较期待。

(三)求职心理凸显矛盾性

经过了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通过高考,终于进入了大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憧憬的。不过,因为他们对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不够了解,就业期望值仍然比较高,渴望能够顺利就业并有所作为;同时由于受高考录取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又会自认为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因而在心理上呈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和迷茫感。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有职业理想追求同时又感到自卑、迷茫的矛盾。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从事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们又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害怕承担风险,67.0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希望找到稳定、轻松、舒适的工作,大多不愿意去那些虽有人才需求却很艰苦的地方工作,而且在求职过程中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性比较明显。这些都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突出的矛盾现象。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有大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的影响。

(一)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外部因素

1.社会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被打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利益呈现多元化特点。与之相关,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也受到了冲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多元标准、竞争意识、功利观念和自主理念必然会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得以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多元文化的传播可以拓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而深刻,个体意识凸显,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不断增强;同时,一些消极价值取向,如庸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多了些务实性和个人功利色彩,少了一些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2.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心灵的港湾,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我们在调查中发现,39.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期望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家长的意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们在就业时往往也会听取父母的意见。由于政治或宗教信仰、经济状况、性格特征、文化素质、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家庭对子女形成的影响有所不同,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则是负面的。更有些父母直接越俎代庖,替子女找工作,而大学生基于习惯性的依赖心理听之任之,影响了自身潜力的发挥。

3.学校影响。中小学是培养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本文重点分析高职学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已经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奠定职业基础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将会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直接的、最重要的影响,这也使得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了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8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而职业规划离不开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培养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认知,培育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在因素

正如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所揭示的: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年,在心理上逐渐成熟。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虽然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会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鉴定、筛选,然后接受自己认可的信息。在这个鉴定和筛选的过程中,个人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理想追求、健康状况等都会发生作用,影响到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仅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长远和深入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成长、成才的关系,关注国家、社会的宏观需求。尽管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进行合力教育,然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最为直接、有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责无旁贷。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1.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教育。狭隘的功利化职业理想会阻碍高职院校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和个人选择、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摒弃极端个人主义、庸俗实用主义价值观。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应当加强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平衡点,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将社会需求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将职业所带来的薪酬利益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民族需求相结合,提升就业价值定位,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2.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教育。高度的责任感、诚实守信的品质、爱岗敬业的态度、吃苦耐劳的意志,这些因素在职业价值观体系中作为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表现出来。很多用人单位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职业知识和技能。如果职业态度端正,职业道德良好,职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反之,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缺乏必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则必定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有能力本位、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倾向,这既无益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方面的认知,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

3.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考试,围绕考试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上依赖老师,生活上依赖家长,许多学生进入了大学依然有一定的被动状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准备,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成熟的思考,择业时缺乏目的性,瞻前顾后,游移不定,即使找到了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困难的勇气,往往会多有挫折。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职业规划,更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有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还没有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即使有目标也不清晰。在校生中从未做过职业规划的比例占到56.75%。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对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设计,提高职业竞争力,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构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应当结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澄清在职业价值方面的的模糊认识,消除或减少他们可能出现的价值观偏差,使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摈弃急功近利的择业心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职业价值观[2]。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引领大学生体会职业价值的要义,教育大学生树立面向第一线、服务第一线、安心第一线的职业定位;使之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职业风格;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当下的薪金待遇与职业生涯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个人未来的发展与职业理想、社会需求相结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2.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系统而连贯的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已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并开始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许多学校是在最后一个学年开设一门相关课程,缺乏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分阶段、分角度地对他们进行职业目标设立、职业规划、职业信息搜集、就业政策解读、求职技巧训练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指导,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体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3]。同时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职业价值、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引导大学生认知自我与职业的关系,将自己的现实需求、职业理想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相协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在学校,学校的校园文化如同无声的细雨熏陶着在校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围绕就业主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个角度和层面、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各种与职业有关的校园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职业规划竞赛、自我职业形象设计比赛、职业道德剧场、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体验,提升综合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4]。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宣传栏、社团刊物、校园网络等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宣传往届优秀毕业生,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专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情景模拟、顶岗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全面学习职场的实际工作过程,形成对本职业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了解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在对职业角色的体验中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而是高职院校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当把职业价值观作为一个核心的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1]殷雷.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9,(6).

[2]张继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3]李名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高晓峰.新形势下大学生艰苦创业教育体系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价值观院校
我的价值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