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企业的战略转型与发展

2013-04-11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3期
关键词:成长型转型企业

成长型企业是指已经走过创业阶段,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和发展态势界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但已经形成持续发展优势、具备明显发展潜力的企业,都可称之为成长型企业。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程度和活跃程度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标志。我国的浙江省、广东省等经济发展较快省份,都是创业型企业较为集中、创业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

当改革开放步入第33个年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期,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在体会 “圆梦” 喜悦的同时,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外需下滑、同质化竞争程度加剧、融资难的困扰时刻继续,一系列问题成为挡在成长型企业面前的 “拦路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成长型企业的必然选择。

成长型企业面临的瓶颈与困境

成长型企业都经历过创业阶段的摸索,其中很多企业是从合伙经营阶段开始,走过 “摸着石头过河” 阶段的它们,在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流程管控方面普遍存在着 “先天不足”的弊端。不少企业满足于 “跟从”、“模仿”,在获得 “第一桶金” 之后,变得畏首畏尾,不愿在深度挖掘发展潜力、不愿尝试拓宽新的领域,不愿忍受转型、调整的阵痛。

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的两场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对现有企业格局和产业体系的一次梳理和再造,在危机中倒闭的无不是居于产业链条低端,拘泥于模仿、复制或资源高耗型的企业。其中,成长型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抗御风险的能力,加之经济基础薄弱,势必成为率先倒闭的 “急先锋”。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内需不足引发的订单缩水以及接踵而至“用工荒”、“返乡热”,全部出现在那些单纯的加工企业及资源依赖型、市场外向型企业。

当告别创业阶段滑入 “深水区”的时候,成长型企业大多会遇到以下3个尤为突出的瓶颈:

1.战略导向的瓶颈。许多企业在初创期,都曾经历过跃跃欲试的阶段,涉足很多领域的同时,则难免出现摊子铺得过宽而产生内耗。一些步入成长期的企业,由于盲目乐观忽视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对现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必要的梳理与整合,想问题、做决策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科学判断,在对拟进入的领域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便 “一窝蜂” 式的进入,既造成资金、人力的盲目浪费,又对尚未成型的行业秩序造成破坏。

在很多民营企业,由于 “老板文化” 的影响,董事长很多决策都是在主观臆断或者受外界影响头脑发热时作出的,由于缺少必要的制约和问责,常常导致缺乏科学依据的支撑失败,直至不了了之。在很多企业,董事会、股东会名存实亡,咨询委、专家团就是 “摆设”。还有一些企业,也曾效仿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制定 “五年规划”、“远景规划”,也曾雄心勃勃地宣称 “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用权、靠制度办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因制度制约了自己权力的行使,便觉得制度是多余的,随之出现 “说一套、做一套” 的现象。

管理学理论和大量案例告诫我们,战略规划作为企业发展具有引领性、指导性、带动性的因素,应摆在优先安排、高度重视的位置。在战略规划制定中的前瞻性考虑,必然成为战略执行获取胜利的保证,坚定不移地执行战略,确保不出现明显偏离、倾斜,则是获取胜利的根本。

2.创新能力的瓶颈。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信息的制约,对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有限,因创新能力的缺失致使企业发展缺少后劲。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者安于现状,将 “不出事”、“保平即是胜利” 作为管理之道,不敢试、不敢闯,不敢跳起来摘桃子,很多年围着某一个、某几个项目在吃老本。

3.资源获得的瓶颈。在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诚信体系的缺失,加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使其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很多民营企业家资本运作的意识淡漠,一味追求上规模、上项目,抓增长,忽视融资渠道的建立,使得企业在本身就非常有限的空间中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在转型中求得机遇

转型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在做好当前经营领域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选准向现有产业周边和产业链上游辐射的方向,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尝试介入,这不仅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是企业应对竞争和冲击的需要。

天津著名民营企业——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校办工厂起家,在轮胎加工、轮胎维修中逐步发觉在橡胶机械领域蕴含的巨大商机,经过几次较为及时、成功转型,如今发展成为为空客提供飞机轮胎的高科技企业。同样是从校办企业起家,从饮用水生产起步,到如今数十种产品,连接食品行业上下游的娃哈哈集团,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成功转型也获得跨越式发展。

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时刻会面临“做专做精” 和 “做宽做广” 的选择与质疑。笔者认为,在当今产业结构转型速度加快和产业体系细分的趋势下,在 “做专做精” 的同时要采取适度“做宽” 继而做强、做大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成长型企业而言既有夯实基础的需要,还有培育后发优势的作用,当原有产业步入低潮、遭遇冲击的同时,新兴产业可以迅速取而代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著名的 “养生堂”,从农夫山泉饮用水起家,向保健品领域进军,跻身健康产业行列。在药品、保健品市场遭遇信任危机时,饮用水始终成为业绩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当保健品市场日趋规范和稳定的时期,企业又可以实现 “双轮驱动” 式地增长。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中谋求突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不能想象,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企业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因此培育创新能力就是培育明天的生产力,就是培育未来的竞争优势。

在信息技术为主导、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当今时代,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靠 “大干快上”、“一窝蜂” 淘得第一桶金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创新从企业发起注册开始,并贯穿经营管理始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各级政府正在为成长型企业构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道,为小微企业向 “小巨人”企业飞跃进行制度、体制、环境方面的再造。创业型企业、成长型企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更应该在这种环境中乘势而上、率先发展。

在前不久闭幕的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一批从创业、成长向腾飞跨越的民营企业纷纷登台介绍心得体会,这些企业无不是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创新型产业转型的佼佼者。其中,大通建设集团从原先房地产开发向生物医药领域进军,通过注资、兼并等资本运作手段,收购处于成长期的红日药业,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治理结构的再造,实现金融资本与科研成果的完美对接,实现企业成功上市,实现企业发展方式从产品运作向产品与资本运作并重的转变。

成长型企业时刻感受到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危机与挑战,迫切希望通过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日渐意识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必要性。我们正在着力做好这几篇事关企业前途命运的文章,力争为成长型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佼佼者,为成长型企业发展模式探索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成长型转型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转型
在创造中生长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