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同维度

2013-04-11刘宝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刘宝达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不断向前胜利推进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准确、完整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关重要,决定我们党是否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关系到2050年我国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是否能够实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宏大的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认识维度。因此,要科学、准确、完整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从不同维度来对该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地认识。

一、理论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1]320作为正确认识最高形式的科学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对于一种理论学说的严肃学习,对于一种科学理论的正确理解,我们首先要从该理论产生的历史特征、时代特征、尤其是实践特征出发,把理论还原到起始的现实客观基础上,准确把握理论体系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内容结构以及未来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出的一系列问题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我们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正确、严整的把握,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从该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出发,在实践的自身发展过程中认识理论自身的内容结构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实践基础,不仅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也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还包括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实践。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具体实践,我们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态势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面对着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调整自身发展方式的巨大现实,面对着整个世界在战后以来的具体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进行思考,对其他国家发展的正确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合理借鉴,对他们的失误与不足进行分析与解剖,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的结果。所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质上就是实践的成功与挫折。成功的地方我们总结经验,挫折的地方我们分析教训。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总结和汲取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认真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比如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总结了自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的经验、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更是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清理,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坚持和继承了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一切积极成果。

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也认真汲取其他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与分析,“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2]272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的一场新的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改革的广度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不断推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布局……这些改革发展的实践不断推动着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以实践探索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有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161因此,马克思主义一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同样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在发展,产生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然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理论的科学体系。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上来看,该理论体系是伴随着世界历史实践与中国历史实践得以补充、发展的。因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可以断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的理论创新补充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和更为具体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主体理论自觉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历史实践,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自我完善,这充分体现了理论体系自身的理论自觉。这里的理论自觉,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超越传统模式社会主义僵化、固守、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有限理论自我意识,而能够自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和基本方法,根据历史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的自觉发展。

实践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不但是历史实践的参与者,更是参与历史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升华与科学总结的结果。这一升华和总结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地启动,而是主动地完成,不是党成为了群众的尾巴;而是党既深入群众的具体实践,又能够通过理论的自觉站在群众实践发展的前列,领导群众的历史实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既体现了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因为这一体系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同时也体现了理论本身的自觉性,即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的优良品质。

二、理论的历史相承

理论不但产生于现实的客观实践,同样也是前人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者。列宁曾经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总结,“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3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例外,也是在继承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产生、发展起来的。我们认为,从理论的历史相承性上来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原有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真正科学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是其创造性的发展和理论上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根据中国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进行了理论突破与理论创新,从而又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与心血的凝结,是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思想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型国家政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与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5]300

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来看,这一理论体系汲取了中国固有文化的优秀养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6]707表现出来的理论成果,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吸取了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成分。在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优秀文化传统当中,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不断从中汲取养料,滋养自身。比如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要求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涵盖了现时代的中国特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与传统美德相承接。在形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猫论”“摸论”(“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这些生动的语言和浅显易懂的话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中国固有优秀文化继承内容相配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地生长和繁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具体

理论的历史相承是理论发展的过去形态,但历史并非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过去,历史也同样具有未来的指向性。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内容的不断更新,可以看出整个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未来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能够指导全世界被压迫者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产生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相比,就具体了一层。它直接具体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到了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这是具体化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此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内部的理论创新就是按照这一大的框架,不断具体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强调了党的建设,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而科学发展观则是把理论创新的重点放到了发展的科学性上,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构架了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诉求。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理论创新也应该是向着更加具体化的角度迈进。

三、理论的内容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是相互协调、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不断深化、丰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和理论成果。

当前有一种误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而恰好是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而这三个组成部分又各有侧重,因此就觉得是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确实是继承的,但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三者是并列的。它们共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三个基本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这三个理论,在理论内容上就是雷同类似、内容重复、可以相互替代。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主要内容,虽然共同围绕着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但是它们各有侧重、各有自身解决的问题重点。因此,决不能由此而抹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的区别,更不能出现因为出现了后者而疏远前者的情况。之所以这三者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不同性,主要还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发展,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断涌现的原因。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曾经指出:“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那么在俄国也同在其他国家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那一方面,那就不足为奇了。在德国,在1848年以前,特别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在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在50年代和60年代,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俄国,在革命以前,特别突出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我国实际中的运用;在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在革命以后,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7]123

所以,我们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既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能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与所解决问题的不同侧重点,既能够综合、又能够分析,从而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理论的目标指向

理论的目标指向是指理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确立的要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理论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对于实践主体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但是理论作为理性认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属于人的思维作用的结果。所以理论要实现自身的既定目标,就必须把实践作为中介工具,通过客观实践来完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8]307的豪言壮语。这里的“革命”就是客观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这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目标指向。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目标指向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同时也必然要回归实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走向、为实践主体的奋斗目标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为其客观的载体,需要通过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方式来完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11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实践过程中,就是在经济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上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布局,实现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与建设目标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发展目标包括了建设目标的内容,但是比建设目标涵盖的范围更广泛,涉及的历史跨度更深远。而建设目标又为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个建设目标完成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我们之所以把这些作为发展目标,首先,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的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其次,从“发展”一词来看,本身就包含着更长远的历史性考虑,包含着整个历史前进的无始无终性。最后,把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目标与党的最高纲领相互契合,能够与实践发展过程以及实践主体的奋斗过程相适应。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具有更高的指向性、更高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日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 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列 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列 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