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聋生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2013-04-11张亚茹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聋生生命语文

张亚茹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 陕西宝鸡 721004)

生命教育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部分青少年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社会道德衰落,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自伤以及伤人等行为的频繁发生,而兴起的教育,后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将“生命教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开始大力推行,特殊教育学校也在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聋生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简言之就是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它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侧重于服务学生的生存竞争教育的提升与超越。

近年来,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也在积极试行生命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他们在生命教育实践工作报告中将生命教育的内涵划分为: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悦纳自己、生活技能、提高生活品质、绽放生命价值。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演练、盲聋学生十项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回馈社会等活动,从而使残疾学生能达到正视自我、尊重生命、学习技能、挖掘潜能、感恩社会、绽放生命的目标。

二、聋生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聋生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

1.部分聋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以及部分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出现自卑、猜疑、固执、冲动等心理和行为,表现出对他人的不信任、敌视,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感受,对父母感情淡漠;缺乏理想,安于现状,不能吃苦,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出现部分聋生轻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情况。

2.现代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加之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难分,一些消极的信息、影视的影响,极易导致部分聋生道德观念模糊,以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出现是非、美丑不分,迷恋低级趣味等情况。因此在聋生教育中要积极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改掉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聋生自身素质。

(二)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目前生命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命教育专题课程等,积极在课程中有效渗透,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阐明:“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本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又要对学生的精神、思想、情感、审美等进行渗透和影响,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此职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渗透生命教育。

三、聋生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语文素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古人讲文以载道,文章就是表达思想、感情,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作者生平经历等等,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都是取之不竭的生命教育素材,例如可分为以下几种:

1.认识生命教育。散文《谈生命》一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通过教学使聋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2.正视残疾,树立信心教育。例如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作者生平及课文内容,使学生体会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能正视残疾、挖掘潜能和树立珍爱生命、勇敢面对不幸的信心。

(一)坚持国家对社会生态系统公共事务处理的主导性原则,体现科学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社会生态基础仍很薄弱,也发生了一些大挫折,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克服了诸多复杂的困难和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坚守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和根本方向。例如,实事求是地明确我国历史方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制度安排上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变;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明确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性质不变。国家主导的原则也体现在国家对社会生态系统公共事务的处理中,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推进。

3.热爱自然教育。如《春》一文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通过体会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感悟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好。

4.生活哲理教育。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再例如寓言故事《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可能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5.感恩教育。例如《师恩难忘》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以此来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6.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教育。例如《我的信念》这篇文章通过居里夫人的自述,使聋生了解她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学习她在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学习她淡泊名利,为科学、为全人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渗透生命教育

拥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是提高生命品质和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技能和能力,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1.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要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素材,内容包罗万象,体现了作者对世界、他人的正确看法和态度,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等手段,将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能自觉抵制假丑恶,践行真善美。

4.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技能。例如,在课文赏析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通过写作、对话练习等,提升学生书面表达和人际交流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制定学习计划、自觉预习、复习和课外扩展阅读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锻炼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并由情感上升为审美,最终使学生在审美中完善人格,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

1.选择合适的课文,排演成话剧或小品。可以选择一些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如《羚羊木雕》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扮演中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情感,换一种角度,体察人生,从而感悟亲情、友情的可贵,体谅父母的感受,促进学生与父母的理解和沟通。

2.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影视作品直观形象、视觉冲击力大,深受聋生喜爱,是对聋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在讲《我的信念》一文前,组织学生观看《居里夫人》影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精神,既渗透了生命教育,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另外,还可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学生观看《隐形的翅膀》、《美丽人生》、《入殓师》、《帝企鹅日记》等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

3.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如在学习《风筝》一课时,可组织学生亲手制作风筝,或开展放风筝活动,即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接触了大自然,体味了游戏的乐趣,并在活动中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根据课文内容,开展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的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演讲、讲故事中,阐明世间真理,体味多彩人生,在辩论中,使学生明晰对生命的认识,摒弃错误观念,树立正确方向。

5.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读书会。阅读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学生心智开掘、人格完善的过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聋人女孩周婷婷的《从哑女到神童》,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肢体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书籍和文章,并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受到熏陶和感染。

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语文授课内容,组织学生参观人文景观,渗透生命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西安大雁塔,使学生了解玄奘的生平和他单人独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三年,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取回经卷的事迹,学习他坚强执着的精神。结合《化石吟》一课,组织学生参观化石展览,使学生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体味生命的神奇与绵延不息的伟大等。

(四)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观察、思维能力,而且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

1.让学生在观察中体悟生命。细致的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写作教学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细致地观察植物、动物的过程中,对自然、对生命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感悟。让学生在观察人物、事件的过程中,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思索,使学生在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体味生活,感悟生命。

2.让学生写一些体验式的作文。例如让学生养一只小鸡,两周后写一篇作文,让学生体验哺育小生命的艰辛和乐趣。让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写下经过和感受,体味父母的辛劳和付出。让聋生蒙上眼睛,当一次“海伦·凯勒”,或是让学生体验“口足画家”,用嘴、用脚来写字、画画,再写下感受,体味他们的坚强和努力。

3.也可以组织聋生开展一些采访优秀聋人运动员,优秀聋人工人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活动,然后写下感想和认识,从而体味优秀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4.在应用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例如,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了解自我,感悟生活。让学生在写求职信的过程中,渗透正确的职业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谨慎择业,培养敬业、乐业的意识等。

总之,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从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是人文思想的渗透,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信息”。让我们树立生命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用心去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为聋生生命教育、为每位聋生充实、美好的人生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猜你喜欢

聋生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