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率
——冯恩洪校长的“三分教育”论(中篇)

2013-04-10演讲冯恩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蚯蚓平行四边形校长

演讲_冯恩洪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率
——冯恩洪校长的“三分教育”论(中篇)

演讲_冯恩洪

“美国哈佛大学艾伯特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有效教学率低于30%的教学的特点是,被动的、个别的、讲授的教学;有效教学率超过50%的,是高效学习。高效学习从方式上来说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探究学习。”

——冯恩洪

什么样的课堂最高效?

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坦白地讲,就要反思现有的教学要素的组合关系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凡是课堂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教育课堂、新学习课堂、幸福课堂、生本课堂,最后都离不开三大要素:

第一:教材——我们教什么;

第二:教师——我们怎么教;

第三:学生——学生怎么学。

传统课堂的三要素组合关系,是书上印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那到底是印什么教什么好,还是针对本校学情,依托教材,校长做第二次决策好?哪一个离成功更近?很遗憾,现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书本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是以书为本的,书上印的都讲了,老师就心安理得了。在这种矛盾下,二者不能得兼,哪一个是熊掌呢?

海南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低洼地。高考150分的英语试卷,没有一所海南省级示范性高中平均分达到及格。我在海南高考排第三名的学校听课,吃惊地发现英语课上百分之二十学生在睡觉。陪我听课的校长说:“因为高三有58个学生考出的分数是个位数。”这些学生应该给他们合适的教育,校长问什么是合适的教育。我问他的期望值,校长说:“如果这58个学生考到30分,那我们的高考成绩就是海南第二了。”我说好!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抓到的目标,是最能够激起学生求知欲的目标。

150分的试卷,30分的分布在哪里?该校英语教研组长把握不到。所以我给他出一个主意:“花一个月时间,分析连续十年英语考卷,把握不同分值的度在哪里。”

第二,我们的老师怎么想,传统的课堂里,我们老师,画出了一个学习效率的金字塔(如图),统计了两周后知识的巩固率。这个金字塔告诉我们,讲授两周以后知识的巩固率是最低的;阅读两周以后知识的巩固率是20%;最有效的,是调动多种感官接触知识。调动多种感观,比如说,你由只使用听觉,变成视觉加听觉并举——嗅觉、味觉、触觉也可以一同运用到学习中来。

我在北京当过一次生物教学大奖赛的评委。决赛时,同科四位老师讲同一个内容——蚯蚓。前面三个老师都用PPT展示蚯蚓,第四位老师,从讲台下面搬出一个皮鞋盒,一打开:满满一盒子活蚯蚓!他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一条,让学生观察。一男生发言:蚯蚓爬的时候是没有脚的。第二个女生站起来:我不得不更正前面的学长用词错误,没有脚的动物不能叫爬,只能叫蠕动。一个男孩伸出舌头,把他桌上的5条蚯蚓一条不剩地从头舔到尾,5条都舔完,举手说:“老师,蚯蚓是咸的。”

第四个学生,现在想起来我都毛骨悚然。他从口袋里找出一根线,把线的一头缠在食指上,另一头系在蚯蚓头下面,然后把蚯蚓提了起来,张大嘴巴,放入口腔,三次猛烈地强吞咽,咽到胃里去。他让蚯蚓在胃里呆了5分钟以后,又提了出来,结果提取自己胃里的活蚯蚓,引发了一阵猛烈的咳嗽。他一边咳嗽一边断断续续地拍隔壁女同学的肩膀:“帮帮忙,帮帮忙!”结果这个女生的尖叫声压倒了生物老师的授课声。

隔着走廊,一个小男孩,袖子往上一抹,“我不怕死,我来!”一下子就把这个蚯蚓,从胃里提回到生物课堂上。这条蚯蚓回到桌面上继续蠕动。这个时候,男生举手了:“老师,我通过实验发现,蚯蚓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这节课谁得第一名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两个孩子在学“蚯蚓”这堂课的时候,被调动了更多的感官。这正是第三种教学方法。经过这种多感官的教学,孩子们两周以后的知识巩固率上升了30%,而交给合作讨论,两周以后,知识的巩固率上升到了50%。

记得我第一次到杜郎口去,很惊讶,老师每节课只许教10分钟,他的课堂教学模型:“10+35”。12年前,为了推行“10+35”模式,学校校长跟老师达成默契:听课时要带一条消毒的白毛巾走进教室。讲课进行到9分钟,坐在后排的校长便挥动手里的白毛巾,意思是:请你注意,你还能讲1分钟——如果超过10分钟,你还敢讲,我就不给你面子了,用消毒毛巾把你的嘴堵上。

任何改革都不能没有儒家的智慧,任何改革都不能没有法家的引领。他们的教育局局长说:我们这啥也没有,就只有孩子们上课不睡觉。

为什么孩子上课不睡觉?因为交流合作讨论,让学生找到了自主的感觉,那些听课老师的颔首认可、微笑评价,使他们获得了成就感的享受和满足。

所以,这样的教学,两周以后,知识的巩固率上升到50%;而探究获得的知识,两周以后,使知识的巩固率上升到70%。

团队合作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应海南省教育厅的邀请,我们在海南举行“高效课堂通进会”。

有一位老师教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不像一般老师,他讲这堂课,居然没讲一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黑板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像后,这位老师给它加了一条对角线,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各个学习小组讨论被划分出来的两个三角形的关系。不到5分钟,一小组成员答道:三角形全等。

老师再加上第二条对角线,要求各个小组第二次研究两个三角形。两分钟以后,他做了一个重要的提示:既然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画成的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你们哪一组能有所发现?

最后,学生自己推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互平分。

这堂课即是典型的“探究获取知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发现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两周以后,知识的巩固率上升到70%。

而学生们自己懂了以后,教同龄人掌握知识,两周以后,知识的巩固率上升到90%。

对此,美国哈佛大学艾伯特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有效教学率低于30%的教学的特点是,被动的、个别的、讲授的教学;有效教学率超过50%的,是高效学习。

高效学习的特点,从方式上来说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探究学习。所以在教育社会学上,当我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见略同。

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一句话:别讲学生已经会的东西,也别讲讲了以后学生仍然不会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须从由老师为主体的讲授走向学生间的合作探讨。

在重庆桐梓中学,一堂课上我问一个男生听懂了多少,他眼睛贼亮贼亮的,充满自信地说:“90%!”两个女生,用异样的眼神瞅着他:“我们可没你那么聪明,我们顶多听懂50%。”另外两个男生告诉我:“听懂60%。”

最后又有一个男生问我:“老师我是不是智力有问题?我预习了40分钟,一分钟都没走神,这节课却顶多听懂了30%……”

我把这六个人的回答加起来除以六,这节课有效教学率是58%。

我问讲这堂课的老师是怎么备课的,她很敬业,先看特级教师如何教的,自己再编写教案,听取教研组长意见,然后执教。

但是,她的有效教学率的期望值是58%,全班的期望值假设在此数值正负5个百分点之间,那么,听懂58%的授课内容,产生的是自信,还是少量问题的模糊?

如果产生的是需求,学生感觉需要继续努力搞懂,这就是学校管理的最佳情态。

而分数的管理,只是中端的管理,基于学生进入课堂情绪状态的管理,才是高端的管理。应该说,58%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它没达到85%,这就意味着教材和学生接受能力发生了矛盾。

如果学生接受能力一般,那么就要降低难度,增大坡度,提升有效教学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老师教的必须是对的,老师教的还必须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要提高中考高考质量,先要提升有效教学率。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每个学生在课堂里都是一个体户——是“个体户”进入学习过程好,还是团队合作进入学习过程好?

个体户是很难提高效率的。

21世纪,一个人是否幸福,80%跟情商有关联。“个体户”与其独学,不如群学,因此小组取代学生的单干,不但是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21世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小组群学才能搭建能力发展的平衡。

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支点在哪里?这个支点在反思教学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在从不合适走向合适的过程:

第一,对绝大多数的学校,要谈总量,提质量,国家教材要效仿化实施;

第二,老师要由讲授走进合作;

第三,学生要独学走进4-6年的学习小组,群学取代独学。

这三个问题的组合,将决定一个课堂有效率的提升。

走进高效的过程,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再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最后回到基点,回到教育的目的、功能上的一个过程。

让不合适,走向合适,先要有课堂教学有效率的提升,才能有质量的提升。

该文节选自2012年10月29日,冯恩洪在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 “文翁大讲堂”上的演讲,原文有删节。

猜你喜欢

蚯蚓平行四边形校长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害羞”的小蚯蚓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挖蚯蚓
挖蚯蚓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