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04-10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心理

陈 星

陈 星 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2010年,微博走入中国网民的视线,成为2010年中国最为流行的新名词。有人说:“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确,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将人们带入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在校大学生,是最易于接受时尚新鲜事物的群体之一,他们也成为了微博的忠诚使用者,近期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微博使用心理的网络调查显示,9成大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微博。这些学生中,6成表示平均每天更新微博条数至少1条以上,有3成是每天更新5—10条,另有1成每天更新15条以上。在回答什么时候使用微博问题时,近5成大学生表示无聊时玩微博,2成多表示使用微博已经成为习惯,1成多是在学习、工作紧张时使用微博。

从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织围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时尚趋势。为了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微博使用心理,我们结合网络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的探析,并探讨如何利用微博使用心理进一步指导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微博时代的新情境

正在无声无息地改变着网络时代的今天,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一位资深的微博用户,说自己仅微博账号就有三个。每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刷新屏幕,看看有什么人在他发布的微博中留言评论,看看又有哪些新粉丝加入。关注的人越多,他发微博的积极性就越高。在关闭电脑后,他也时常会用手机登陆微博客户端,时刻注意着自己的微博动态。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博控”。微博时代使他们能更快捷地了解社会各处发生的事情,通过交流,倾听更多人的心声,同时也聚集了大量的朋友圈。刚才提到的手机微博客户端,是微博公司推出的更方便快捷的微博发布途径,只要花少量的手机通讯流量费就可以即时发布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心情。近年来微博用户的激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手机微博用户。据统计,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从2010年底的15.50%增至现在的34.00%。

微博时代,源源不断、匪夷所思的事情或许让我们振奋,或许让我们愤慨,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不信谣,不传谣。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微博,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教育心理干预,让微博环境更加纯净。

二、大学生的微博使用心理

在北京近日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展会两边滚动播发的是“微言微语”的字幕,到场的来宾也及时写出了“微型评论”。此次会议中,“微博”成为点击率最高的词语。微博的力量不容小视,膨胀之中的用户群,

1.微博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的工具。

大学生们使用微博最主要是做什么?在网络调查中,对这道多选题,选择“写微博,发泄情绪”的大学生接近6成。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期,对自我不断进行审视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人生和未来茫然,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理想和现实发生激烈的冲突,衍生出很多不良的情绪。当有些心结和情绪不想或羞于被熟悉的人知晓,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平台、一种空间,在这个平台和空间中没有压力,可以自由地倾吐心结,宣泄情绪。微博正是提供了这种新型的平台和空间,因为内容短小,所以写博者没有特别大的压力;使用方便,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手机上网或手机短信形式进入页面。正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倾诉起来会显得更顺畅。

微博确实承担着心理疏导的功能。在写微博时,会有种对一个人说话的感觉,而且还不用管结果,甚至可以说微博部分地起到了心理医生的作用,每当自己心情有起伏的时候,会第一时间上微博发泄一下。

2.满足自尊和成就需要。

在新京报健康公社与新浪科技联合发起微博调查投票中,40%的人对“很在意自己的粉丝数,迫切想增加自己的粉丝”题目投票,其中50%的人表示“热切期待别人的评论或回复,没有评论会失落”。其实这就涉及了“被关注”的问题。“被关注”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更深层次的心理理由为“存在感”,为了获得更多的存在感,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不停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的。“被关注”是一种健康、正常的心理需求。大学生也需要寻求别人关注,在被关注中认可自己,同时被他人认可,这其实就是满足了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尊需要、成就的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

在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一部分可以通过出色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来满足这种需要,但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能力。竞争是现实和残酷的,现实的成功不易取得,而在写微博时,大学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或者是自己的见闻,或者是上传一张图片,通过这些来得到他人的关注,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种方法直接、简单易行,而且还具有娱乐性,没有任何压力。当然,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大学生,也一样迫切需要在微博中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更大地满足自己的自尊和成就需要。因此,写微博从满足自尊和成就需要角度讲,确实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3.在交流与分享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他人即我,我即他人,人格的一部分由他人组成。现实生活中,熟人构成他人最重要的部分。而在微博中熟人屈指可数,陌生人对我的评价就上升为重要的他人,虚拟空间成为结交陌生人、将之转化成熟人的通道。

微博的功能能很好地实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微博的正常功能就是满足人们交流与分享信息的心理需要。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独立意识的群体,在微博中大学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或对他人的思想进行评论,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发博者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不存在“自己的意见”与“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在微博中展现的是自己真实的人格和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在这种真实不加掩饰的状态下,与粉丝或其他人的互动交流、分享见解、评价信息,能逐步认识自己,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从而进行自我调整。

三、微博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诚信的缺失。

新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带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微博也不例外,泛滥其中的虚假信息就是最明显的例证。2011年7月8日,广州日报刊登了一条题为“高二学生微博散布谣言”的新闻。当事人是湛江市一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因其在个人的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某汽车遭遇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袭击,伤亡人数尚不明。”该消息曾一度引起不少网民的恐慌。后来据警方核实是汽车自燃事件。这位同学涉嫌散布谣言,本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但考虑其尚未成年,就对他酌情罚款,但是他的问题却应该得以警示。

在这个事件中,导致事情发生的内在因素,即他在心理上认为此种行为是不用负责的,他的心理告诉自己可以这么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心理的主动性能牵制自己,觉得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他也许就不会这样做了。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思想,教育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此事件的发生证明在该学生身上这方面教育的欠缺,同时也牵涉到诚信问题。

2.叛逆心理。

青春期的青少年大多会有叛逆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时候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的想法也是最正确的,因而听不进去别人的教导,久而久之在这种习惯性思维的指引下,他们会更加逆反。面对青春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教育和引导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主动接触,形成自愿接受教育的心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自己正确的思想认知。

3.价值观判断错误。

在已发生的一系列微博事件中,青少年还体现了另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急于彰显自我。如“郭美美炫富”事件,一个20岁出头的小女孩,把自己最看重的东西公之于网络,比如金钱、权势等。由此可知她心中所认同的价值观。这是一个认知的错误。在心理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点予以重视。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理,此时的他们需要更好地指导和引导。

四、“微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

1.微博是开放、平等交流的新平台,也成为大学生人格社会化的新途径。

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并积极作用于社会,个体在此过程中学习社会角色和道德规范。微博通过提供一个开放、平等的交流环境,增进人际交往,帮助个体完成自身的社会化任务,形成健全的人格。

2.微博是低俗、虚假信息聚集地,也是大学生不良行为诱发点。

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不利于真实语境的表达。微博关于新闻事件的信息虽然可能来源于现场,具有即时、海量、真实的特点,但碎片化的语言仅是对事件只言片语的主观说明,不一定是事件的整体真实再现,往往导致事件更加扑朔迷离。此外,微博上大量充斥的是个人的闲言碎语,对于社会并无太大意义。

微博信息真伪难辨影响青年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知。微博用户鱼龙混杂,确有别有用心者有意利用微博发布谣言,或凭空捏造,或以假乱真,严重影响和左右公众的认识和态度。语言暴力盛行、道德底线不明,微博成为不良行为与思想的传播点。“语言暴力”是指用诋毁、谩骂、讽刺等歧视性语言,使他人精神层面遭到侵犯。从无名愤青的无理谩骂,到社会名人的微博对战,微博从来不缺少诋毁、谩骂、讽刺的词汇,相反谩骂的词汇和句式总在得到创新和流传。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可能通过微博习得不良表达方式,降低其道德底线。

五、如何利用好微博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

1.掌握大学生玩微博的度,谨防“微博控”。

为了避免成为“微博控”,我们建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合理安排“织围脖”的时间;使用微博应在需求范围之内,闲暇时间应尽量选择如唱歌、聊天、喝茶等比较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借助微博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空间。

借助微博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学资料,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链接。学生通过登录相关网站,了解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也可通过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视频讲座掌握应对一些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借助微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克服各种交际障碍,让学生及时把心理问题表达出来。学生也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等多种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解答,通过微博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自主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实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影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空间,能使教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了工作的即时性、广域性、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向学生提供一些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自我调控、认识自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能够改善人际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微博还可以添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题学习资料,以及优秀电影介绍、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一些实例等,让学生自主观看、学习。

3.借助微博进行网上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咨询可以针对那些确实存在心理问题,并且自身希望得到帮助的学生进行。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优势是学生在网上容易放松心情,并将自己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反映出来,有利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动态。借助微博开辟诸如“我的心理医生”栏目,通过与学生直接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引导、说服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设置“心理健康问题讨论区”,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习者进行网上讨论和辩论,通过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丰富大家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讨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实时加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4.大力支持微博公益,促进青年亲社会行为的习得和巩固。

班杜拉认为的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别人在一定环境下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当他人表现的行为得到强化,学习也就会被完成,反之,则良好行为的习得就会受阻碍。微博公益先行者具有重要的亲社会行为的示范作用,他们所表现的行为对于当下青年道德意识、公益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榜样效应。因此,微博公益行为应该得到主流社会乃至官方机构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这种对微博公益行为的强化将使青年在代偿学习中习得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体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尽管微博资源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但是资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对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也是处处充满了陷阱和诱惑,网络运行管理也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在看到微博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借助微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对微博的内容进行认真筛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微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但它不可能也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只能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和补充,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微博就摈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微博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抓好微博建设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开展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之,网络微博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微博有利于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整,过度依赖微博则会导致“微博控”,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要准确清醒地认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这既有助于我们利用微博的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能帮助大学生解决由微博衍生的心理问题。

与传统的网络安全相比,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当今青少年又一个新的挑战,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给予他们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自我的使命,探寻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后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1]王珂.“微博控”大学生特征心理研究[J].生命科学医药卫生,2012,(8).

[2]李春伟,张熹.大学生微博使用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路晓峰.浅析微博与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契合[J].世纪桥,2011,(23).

[4]孔令凯.浅议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2011,(9).

[5]蒲清平,赵楠,朱丽萍.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6]张薇,赵康.微博时代青少年心理教育指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心理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