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他山石 助我振翅飞——推进国家重大水专项滇池洱海项目的思考

2013-04-09周东际贾丽娟

环境科学导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滇池洱海课题

周东际,李 湘,贾丽娟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昆明 650000)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16个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项之一,是一个以水质改善为目标导向的国家科技重大工程,旨在依靠科技进步,研发高效低耗、经济实用、适合国情的水处理技术和装备,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为水体污染物减排、重点流域治污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提供全面科技支撑。2006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水专项领导小组,原国家环保总局为组长单位,建设部为副组长单位,成员单位包括科技部、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和工程院,负责组织实施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水专项办公室在环保部。

2007年12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水专项总体实施方案》。水专项设置三个阶段(“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共13年(2008~2020年)的研究目标:“十一五”突破水体“控源减排关键技术”,建立水环境“监控”指标体系与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为示范区消除劣Ⅴ类水体提供技术保障;“十二五”突破水体“减负修复”关键技术,形成水环境“监控业务化运行”成套技术与管理示范,支撑示范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十三五”突破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成套关键技术,建立国家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保障我国流域水环境安全。水专项以“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战略与政策”等6 大主题为主要研究内容,6个主题下设33个项目;构建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为特征的两大技术路线;确定太湖作为流域层面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试点。水专项分主题、项目、课题三个层次,以项目为基本管理单元,项目和课题的承担实行法人负责制,按照示范类、研究类和技术研发类项目或课题分类进行管理,国家水专项办对有重大影响的重点课题进行直接管理。

水专项实施概算期为三个阶段共13年(2008~2020年),总投资概算365.5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46.6 亿元,占总投资额的40.1%;地方及企业投资218.9 亿元,占59.9%。

云南省“滇池流域水污染控制及富营养化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滇池项目”)和“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洱海项目”)列入水专项。2009年2月,水专项全面启动实施。

1 云南省水专项项目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从2006年底开始水专项“滇池项目”和“洱海项目”的组织筹划工作,并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2007年8月省政府成立以分管环保工作的副省长为组长的“国家水专项云南省项目领导小组”(云政办发[2007]190号),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和管理云南省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云南省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省环保局和建设厅分管水专项工作的副厅(局)长担任。2007年9月,云南省向国家水专项办公室上报“滇池项目”和“洱海项目”的项目建议书。2007年10月省财政厅出具《关于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云南滇池、洱海项目资金承诺函》(云财建[2007]385 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水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后,云南省“滇池项目”和“洱海项目”正式列入了水专项第一主题——湖泊主题(该主题共设置6个项目)。“滇池项目”下设6个课题,每个课题设若干子课题;“洱海项目”下设7个课题,每个课题也设若干子课题。在上报国家水专项办“滇池项目”和“洱海项目”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滇池项目”总预算3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 亿元,地方配套1.8 亿元;“洱海项目”总预算2.25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000万元,地方配套1.35亿元。经财政部和科技部预算审查,截至目前,“十一五”的“滇池项目”6个课题已全部启动,共划拨中央资金7609万元;“洱海项目”7个课题已全部启动,共划拨中央资金7312万元。

2 “十一五”成果及经验

自2009年2月水专项全面启动以来,云南两个项目的各个课题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有计划地推进。2010年8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组织的监督评估专家组对云南省水专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集中监督评估,监督评估组认为,滇池是国家重大专项确定的重点,是“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的重点,通过监督评估看到,滇池治理思路很清晰,有一个规划,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实现“四个转变”,实施“六大工程”、“四退三还一护”、“河道综合整治158 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洱海作为国家水专项推荐的重点成果,在营养化初期湖泊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上做了很多工作,与地方的治理和示范工程结合较好。2010年12月,环保部副部长、国家水专项第一行政负责人吴晓青率国家水专项办在昆明组织召开水专项实施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听取国家水专项湖泊主题组组长金相灿研究员介绍水专项滇池项目、洱海项目“十二五”顶层设计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后,吴副部长指出,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把滇池、洱海治理作为事关云南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完善治理思路,强化治理措施,将水专项云南项目的实施作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科技支撑。2011年5月,国家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在昆明召开水专项“十二五”滇池流域协调工作会议,水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介绍了水专项“十二五”滇池流域任务安排,湖泊、城市、监控预警、战略与政策等四个主题分别汇报了“十一五”期间滇池流域水专项研究进展及“十二五”实施方案情况,会议提出加强流域研究任务的系统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综合示范区”、加强各主题在滇池流域的任务分工与协作、加速推进各主题项目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强化地方行政负责制等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工作思路,对推动滇池治理全面提速实现水质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云南省水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还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参与水专项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就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出了云南的建议。2011年8月,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暨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到云南开展暑期调研,积极为滇池和抚仙湖保护治理献计献策,对滇池和抚仙湖流域规划的总体思路、任务设计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环保部副部长、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吴晓青指出,要充分发挥“两委”智库作用,围绕环保工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环境保护科学决策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

总体来看,通过水专项“十一五”滇池、洱海项目的实施,以主题为线条,调动整合全国水污染治理的技术资源和优势,在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如:“滇池项目”通过系统评估认为,滇池治理的全面提速,为滇池水环境好转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态势;滇池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水质好转的“拐点”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形成;滇池全流域治理的步伐加快,为从根本上解决滇池问题提供了保障。同时,滇池水专项的阶段性工作为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决策支持,也为高原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了示范与借鉴;水专项的阶段性成果多角度、多层次地渗透和应用到滇池“十二五”规划目标、方案设计和重点工程等环节,较好地体现了“五个支撑”(数据支撑、结论支撑、模型支撑、方案支撑、技术支撑)。大理州委、州政府把水专项“洱海项目”科研队伍作为保护与治理洱海重大科技保障,从政策方面给予水专项工作大力支持,在洱海保护与治理年度重点工程项目的安排上,把水专项在洱海流域的研究内容、成果应用与水专项示范工程纳入到洱海保护治理重点工程中,使水专项的研究工作与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同步进行。华中师范大学与洱源县结合,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态文明试点县中,共同拟订完成了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与大理市结合,提供了罗时江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工程和河口湿地恢复经济植物栽培的技术;中国环科院与开发区管委会结合,从湖滨带生物多样性修复、湖滨带缓冲区建设提出技术方案并运用于《洱海绿色流域建设及水污染防治规划》中。

3 “十二五”的思考和建议

从2011 开始到2012年上半年,水专项“十一五”将陆续开展验收工作。水专项云南项目中,滇池项目的1、5 课题和洱海项目的2、4、5、6 课题2011年验收,滇池的2、3、4、6 课题和洱海的1、3、7 课题在2012年的上半年验收。同时,水专项“十二五”的各个课题将在2012年启动。结合国家水专项办的要求,紧紧围绕重点突破水体“减负修复”关键技术,形成水环境“监控业务化运行”成套技术与管理示范,支撑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和保障饮用水安全,并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目标,“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水专项办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是:着力抓好一个落实、一个结合和一个探索。

(1)一个落实

贯彻落实环保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参与水专项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2010〕168 号)文件中提出的新的水专项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即:将主题、流域、地方政府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和支持地方的科技需求,地方政府参与流程和课题推进,使科研成果和治理效果相结合;从管理链条方面理顺地方政府参与的机制;从矩阵式管理模式管理产生的结点,找到具体参与的抓手;从管理过程中,建立总结出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流域专家组的作用,进一步促进项目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在实际工作中,省水专项办和昆明市、大理州水专项办要积极主动抓好四个机制:一是地方需求与国家需求相融合的设计机制,把云南省解决突出的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需求与国家长远发展的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等重大科技目标有机融合,促进水专项成果转化,加快云南省科技水平提升;二是公开择优与定向委托相融合的遴选机制,引入国家级科研平台,鼓励云南本地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形成“引进来、带起来、同发展”的科研队伍建设新模式;三是项目实施与课题进展相融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根据实际向国家水专项办提出项目与课题任务和经费的调整建议;四是总体验收与阶段总结相融合的验收机制,做好课题阶段总结,最终汇成项目成果总结。

(2)一个结合

“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专项将重点研发集成重点行业典型水环境全过程污染负荷减排、城镇污水处理厂高效脱氮除磷、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水环境保护共性技术,形成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基准标准——水生态承载力——控制单元总量控制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整装成套技术,基本构建流域水污染治理整装成套技术体系和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整装成套技术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要结合云南的实际,一是积极沟通协调,建立与发展改革、工信、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联络沟通机制,强化水专项示范工程和部门治理工程的结合;二是建立专家层面的技术交流机制,强化流域专家组的技术指导作用,实现水专项整体设计思路、示范区选择、水质改善目标、示范工程和配套工程、政策保障措施与流域规划的“五个对接”;三是建立与流域规划实施的同步机制,将水专项示范工程和配套工程纳入重点流域规划,同步实施、统一考核。

“十一五”期间,是滇池治理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成效最明显的五年。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治理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滇池水质快速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滇池湖体局部水域、主要入湖河道水体景观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滇池已从污染治理湖泊向生态恢复湖泊转变。下一步,我们要充分抓住国家将滇池项目纳入重点流域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科技引领工程,用工程推动研究,进一步探讨完善商业运营模式,结合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的建设和云南省环保厅与中科院地化所的战略合作,做成资源优势整合的平台,使科学研究与示范工程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一个探索

积极探索培育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专项将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质改善重点工程所急需的关键设备和重大装备的支撑需求,在“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水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等5个方面开展关键设备研发,培育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提升我国环保产业整装成套技术的研发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国家的具体做法是:一是由总体专家组组织相关企业代表、产业化专家,统筹考虑提出水专项“十二五”产业化任务设置的建议;二是加大对产业化任务的经费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相关资源,培育和引导集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的发展;四是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后补助机制,探索中央财政后补助方式在水专项中的运用。

2010年云南省编制了《云南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虽然目前还在进一步的深挖和细化中,但水专项“十二五”培育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的发展战略为我们推进云南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我们将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围绕《规划》中提出的“优化两种环境、建设五个园区、发展七个集群、建设十大工程”的发展路径,为云南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国家重大水专项在云南的实施既是云南省在系统研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机理方面得到国家科技专项支持的第一次,也是云南面临的一次难得历史机遇,我们将紧扣省委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云南今后五年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这一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和整合国家科技资源优势与平台,借他山之石,为云南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环境保护,特别是云南高原湖泊的的治理与保护做出最大的贡献。

附1:“滇池项目”和“洱海项目”课题名称

滇池项目:“滇池流域水污染控制及富营养化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

课题一:流域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及水污染综合防治中长期规划研究

课题二:滇池北岸重污染区系统控源技术方法

课题三:城市重污染河流入湖负荷削减及水环境改善技术与工程示范

课题四: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方案及工程示范

课题五:湖泊生态系统退化调查研究与修复途径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课题六: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

洱海项目: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

课题一:洱海全流域清水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友好模式研究

课题二:大规模农村与农田面源污染的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与规模化示范

课题三:上游入湖河流净化及沿河低污染水的生态处理技术及工程示范

课题四:湖滨带生物多样性修复与缓冲区构建技术及工程示范

课题五:湖泊水生态、内负荷变化研究与防退化技术及工程示范

课题六:典型湖湾水体水污染防治与综合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

课题七:流域面源污染处理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

附2:16个重大科技专项

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

5.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7.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9.重大新药创制;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11.大型飞机;

12.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13.载人航天;

14.探月工程; 等等。

其中许多专项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重大科技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16个重大专项的实施,将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猜你喜欢

滇池洱海课题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洱海月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洱海,好美
第一次写课题
洱海太湖石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