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花鼓戏旅游开发价值及模式分析

2013-04-08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花鼓戏湖南戏曲

刘 婷 吴 思

(1.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中山市悦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00)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戏曲属人文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戏曲旅游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全新旅游产品,具有与其他旅游产品不同的个性特征。不管是从需求角度还是供给角度,戏曲旅游都是以戏曲文化、戏曲艺术为平台,以旅游者的积极参与为重点,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休闲性、娱乐性、欣赏性[1]。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种类之一,是湖南各地方花鼓小戏、灯戏的总称。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剧目约有400多个、曲调300余支。湖南花鼓戏胚胎于湘南民歌[2],是在湖南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审美特征,是湘楚文化艺术的一份重要珍贵遗产。

1 湖南花鼓戏的旅游开发价值

湖南花鼓戏的价值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由于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是湖南民间艺术的代表,因此其价值也具有综合性特点。

1.1 艺术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湖南花鼓戏把所有音乐、语言、舞蹈等艺术美与古朴、诙谐的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使之成为自身塑造角色的直接手段,并将这些艺术形式自然、和谐、完整地融合到戏曲角色身上,使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包含了诸多美感。

静态美。花鼓戏的静态美从花鼓戏的舞台设计、服饰化妆中得以体现,这是一种形式之美。花鼓戏是一种时刻包容美、展现美的艺术,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务求化丑为美、以美示众,以实现戏曲美的泛化性。

动态美。花鼓戏的动态美表现在表演时空的自由性、表演手段上的唯美性。表演时空上的自由性主要是指花鼓戏表演借助程式化的动作和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自由与灵活的运用,几句话跨度数年,十余步替代万里,这种虚拟而写意的表演技巧使演员“挣脱了现实生活中有限时空的束缚,赢得自身无比广阔的表演时空”[3]。而表演手段上的唯美性是指花鼓戏表演除却表现舞台、服装等静态美之外,在音乐唱腔和角色塑造等方面也务求完美,是动的绘画和活的雕塑。

隐性美。花鼓戏的隐性美主要体现在其故事中。以著名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为例,故事主人公刘海和狐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正直、孝顺等美德和追求忠贞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向美向善的愿望。这种隐含在故事中的意蕴正是湖南花鼓戏的精髓,湖南花鼓戏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最朴素的美学思想通过剧情表演展示给观众,并与观众的审美结合在一起,这种无处不体现生活的隐性美,均被花鼓戏演尽。

1.2 社会经济价值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或艺术的长期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相对的社会经济价值,湖南花鼓戏亦然。近200余年来,花鼓戏作为湖南民间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显示了其强大的吸引力和社会号召力。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展示了较大的经济价值。湖南花鼓戏亦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可充分利用花鼓戏民俗风情来建立花鼓戏民俗村、主题酒店、风情微缩景区等,以此开发花鼓戏的经济价值。此外,借助花鼓戏民俗资源和品牌还可为湖南的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举办花鼓戏艺术节、花鼓戏论坛等品牌效应来招商引资,宣传促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湖南经济的发展。

1.3 民族精神价值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族人民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价值。湖南花鼓戏深深根植于湖南,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其内容多是歌颂生产劳动,歌唱劳动人民的真挚爱情。通过看花鼓戏、唱花鼓戏、学花鼓戏等各种形式学习和传承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湖南花鼓戏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此外,作为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湖南花鼓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2 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分析

总的来看,湖南花鼓戏面临整体滑坡趋势,花鼓戏市场比较萧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观众对于戏曲情感的不断淡化,二是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

2.1 花鼓戏的传承出现断代现象

湖南花鼓戏目前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通过剧院舞台来呈现,另一种是民间艺人自由演出。花鼓戏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学校培训和民间传承。目前,青少年对民间花鼓戏几乎全无兴趣,中年人对花鼓戏亦是一知半解,那些对花鼓戏保留有浓厚兴趣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些花鼓戏曲目逐渐淡出舞台。由于花鼓戏文化生态环境的这种变化,致使当前青年一代的花鼓戏传人普遍存在学艺不精的问题。

2.2 现代文化冲击使花鼓戏逐渐失去生存土壤

随着传媒工具逐步科技化、先进化,湖南民间传统艺术花鼓戏的演出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外来文化的兴起,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在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新型娱乐场所的兴建,使得花鼓戏的观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现代流行歌曲演出越来越受到民众欢迎。以前,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花鼓戏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现在很多城市居民对花鼓戏逐渐冷落,农村的花鼓戏演出盛况亦大不如前。再加之欣赏花鼓戏的城市和农村观众年龄日益老化,湖南花鼓戏的市场发展前景着实堪忧。

同现代文化相比,花鼓戏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花鼓戏表演道具较为讲究,舞蹈动作及唱词内容非常丰富,但却缺乏创新,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外,鲜有经典之作问世,陈旧的故事情节、单一的表现形式,与集声音、影像、互动于一体的现代流行音乐、电影相较量,实在是处于弱势。现代娱乐方式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不同地域文化,色彩艳丽、丰富多姿、内容多却不重复,还有信息量巨大的现代网络,都已经对湖南花鼓戏的生存带来了致命的冲击。

2.3 产品开发模式单一,规划开发未经整合

花鼓戏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开发花鼓戏旅游也同样要考虑其综合性,缺乏整合和科学规划会使湖南花鼓戏不能发挥其潜在价值。

目前,花鼓戏旅游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即通过向旅游者出售花鼓戏演出门票来创造收益。这种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模式单一的资源开发,极易给游客留下资源特色不突出、缺乏内涵等不良印象,将直接影响花鼓戏的号召力和旅游吸引力,不利于挖掘花鼓戏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4 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力度不够

近年来,好几个花鼓戏剧团先后解体,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每年给花鼓戏专业剧团的财政拨款越来越少,剧团已无法维持在薪资福利、宣传、音响、服装、舞台灯光等方面的正常运转。湖南花鼓戏文化内涵丰富,但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开发,无法使好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政府没能够将湖南花鼓戏开发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导、参与开发工作,这使得流传百年的花鼓戏逐渐走上了没落之路。

3 湖南花鼓戏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借鉴文化旅游资源相关的开发模式,不同的开发模式可以为湖南花鼓戏提供不同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思路,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关注湖南花鼓戏旅游,拓宽湖南花鼓戏旅游市场。

3.1 主题公园模式

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的戏曲主题公园主要有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西安“大唐芙蓉园”等。这些主题公园在当地戏曲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湖南尚未建成一座类似的主题公园,如果营建一个有特色的花鼓戏文化主题公园将对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湖南花鼓戏旅游主题公园的营建要着力突显花鼓戏的主题,突出其娱乐性、文化性、艺术性、休闲性、参与性。

考虑到湖南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花鼓戏资源,我们可以将首个花鼓戏主题公园建立在人流量大、花鼓戏发展史深远的省会长沙,在公园中合理布局,要在各方面体现其参与性与体验性。在主题公园内,除了设置传统的戏曲欣赏场馆外,还可建立一些体验馆,让旅游者进行戏曲角色扮演,穿戏服、画脸谱、学戏曲、唱戏曲,更真实地为旅游者创造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提高游客对湖南花鼓戏文化艺术的高度认知和传统回归。当然简单的“穿戏服”“画脸谱”并不能让游客对花鼓戏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真正的参与体验应注重“求新”。让游客真正体验到戏曲的乐趣,要求尽可能与花鼓戏演员一起生活、一起表演,让旅游者从练声训练到登台表演,真正融入花鼓戏演员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才能真正感受花鼓戏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生活状态和艺术追求。只有在主题公园内设计这样既能够吸引足够的客源,又能原真性地保存湖南花鼓戏文化的产品,才能使这一模式的运用在湖南花鼓戏的旅游开发中取得成功。

3.2 节庆模式

节庆模式是指在旅游文化背景下,为了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通过各种传统或现代的会展、节庆、民俗活动的举办,来进行各种活动的模式。戏曲旅游节庆作为开展戏曲旅游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戏曲旅游节庆开发模式以戏曲旅游为主题、以戏曲活动为主线、以戏曲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节庆为媒介、用戏曲节庆做文章,利用独特的戏曲文化主办戏曲文化节(会)活动[4]。在我国,中国京剧艺术节、黄梅戏艺术节、昆剧艺术节等戏曲节庆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戏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根据湖南花鼓戏的特性,借鉴已举办的其他类戏曲的旅游节庆,我们可以打造拥有自己特色的花鼓戏艺术节。湖南花鼓戏作为文艺活动,具备开发融合戏曲文化与节庆活动为一体的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开展湖南花鼓戏文化节,可以体现浓郁的湖南本土地域风情,同时又增加了旅游活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风味,增强了湖南花鼓戏这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策划举办花鼓戏艺术文化节,要注意提高其娱乐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游客的可参与性,把游客的娱乐、观赏、参与体验推至高潮。另外,还可以借湖南各高校举办全国大学生戏曲节,或者是派花鼓戏优秀人才去参加各种戏曲节庆活动,借以推广湖南花鼓戏,扩大花鼓戏的影响力。

3.3 博物馆模式

所谓博物馆模式,是指为更好地展示湖南花鼓戏的文化脉络、艺术特征、发展轨迹和历史演变,以静态美或动态美的形式组合并集中展示在博物馆内,具有展览性、集中性和教育性等特点的旅游开发模式[4]。湖南花鼓戏博物馆可以展示花鼓戏产生、发展、繁荣、创新的过程,能够将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脉络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一般而言,博物馆应建在花鼓戏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显著的地方,或者是建于现有的旅游线上。博物馆的陈列应以实物为主,配以文字、图画、录音和幻灯片,甚至可将戏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打造成蜡像陈列出来,使花鼓戏得以生动鲜活的展现,展厅间要注重连贯,不仅是空间上要连贯,而且要实现内容上的连贯。此外,陈列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结合,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观赏性和学术性的结合,复原和展览的结合,个性和共性的结合[5]。

3.4 因借发展模式

戏曲旅游因借发展模式是指利用知名的戏曲故事,尤其“发生地”充分演绎戏曲故事情节,再现戏曲故事氛围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6]。许多戏曲故事的起源地都能够成为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花鼓戏旅游的开展可以借助这些戏曲故事来创造旅游资源。湖南花鼓戏中家喻户晓的剧目并不少,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刘海砍樵》为例,其发生地在湖南常德武陵区丝瓜井,当地政府或旅游开发商,可以将相关资料收集起来做文章,如在丝瓜井建立一个微缩景区,还原当年刘海与狐仙的生活环境,让游客参与体验故事情节,扮演“刘海”或“胡大姐”,在故事发源地学习花鼓戏文化;或者将其与常德另一著名景点桃花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进行更全面的旅游开发。

在快节奏的社会,“选秀”活动充满娱乐性,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还可以借《刘海砍樵》的故事背景开展湖南旅游形象大使“狐仙”的评选活动。狐仙和刘海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与优美的花鼓戏曲调一起,为千家万户所熟知,一曲《刘海砍樵》似乎已成为了湖南花鼓戏最典型的代表。围绕花鼓戏开发旅游,要扬其所长,打好促销王牌。策划与社会知名企业合作的选秀,授予其活动冠名权,利用狐仙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亲和力,开办“××杯‘狐仙’评选活动”。通过邀请业内专家作为评审,利用电视、报刊、海报做宣传,全程采用新闻媒体跟踪采访,吸引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做大“狐仙”文章,将评选“狐仙”的过程办成旅游促销的过程。

戏曲旅游因借发展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著名剧目、知名戏曲人物,强力打造了新时代戏曲旅游文化景观,再现了花鼓戏故事的历史场景,为湖南花鼓戏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完美的意向空间。

[1]毕剑.戏曲旅游的开发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07.

[2]钱潜.试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J].艺术教育,2009(4):82.

[3]赵启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J].戏曲艺术,2002(1):64-65.

[4]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

[5]陈国华,潘薇.河南省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1):33-36.

[6]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37-39.

猜你喜欢

花鼓戏湖南戏曲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