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2013-04-08袁丽雪

兽医导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耳病致病性猪群

袁丽雪

(广西兴业县大平山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兴业 537814)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以猪高热、发病急和死亡快为特征。该病如果防控不好,将严重危害养猪业的持续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和猪肉消费市场的稳定。

一、流行特点

该病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明显增加,高发季节多在每年的4~9月,常呈连片发生蔓延的态势。不同日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病。猪群发病后,呈现“三高”的特点,即:一是发病率高,达40%~80%;二是死亡率高,达20%~80%;三是妊娠母猪感染的流产率高达40%,流产胎儿多为死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感染。患猪和隐性感染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

二、临床症状

主要特征表现为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和育肥猪呼吸异常等。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嗜睡,食欲下降或废绝;全身皮肤发红,耳尖发绀,腹下和四肢内侧有紫红色斑块,部分病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呼吸困难,部分患猪呈严重腹式呼吸,呼吸急促、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患猪便秘,粪便坚硬,呈球状;部分病猪则腹泻,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呈棕红色。

三、病理特征

剖检病死猪肉眼可见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浅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翻、内脏淋巴结也明显肿胀;扁桃体充血;喉头点状出血;心脏变形,质地柔软,心包增厚,浑浊,不透明,心包腔内含有污浊液体,并混有少量纤维蛋白;肺胸膜与肺脏发生粘连,肺脏变化为橡皮肺、花斑肺,也有的肺脏显著增宽,内有胶冻样物,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沫,腹腔中有大量液体,肾脏肿大,表面密布点状出血,切面皮质、髓质以及肾盂严重出血,膀胱黏膜出血点,脾脏肿大,有出血性梗死。

四、病因分析

1.病毒病原感染。主要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支原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导致猪只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诱发猪瘟、猪流感、副嗜血杆菌、伪狂犬、链球菌、圆环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弓形体、附红体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2.饲养管理不够到位。对饲养猪只没有严格做到“全进全出”,尤其是猪贩从不同的地区引进仔猪,猪源混杂,极容易造成疫病传播。

3.没有严格消毒。卫生环境差,通风不良,带菌、带毒猪与发病猪在发病早期未及时隔离或淘汰,导致病原入侵并迅速扩散。

4.免疫水平低下。疫苗本身的保护率不高;或是养猪户对疫苗没有很好地保存、或保存条件不够,疫苗使用不规范,没有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注射时剂量不够或打飞针等,达不到有效预防疫病的效果。

5.免疫抑制因素干扰。猪群在生长发育不良或应激因素较大的状态下,其自身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弱,如猪蓝耳病、猪流感等病毒感染可造成免疫抑制,从而影响接种疫苗免疫抗体的产生。

6.猪群保健不够健全。一些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了猪群药物保健、驱虫和疫苗接种的内容,并使用质量较差的原料,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

五、诊断指标

1.临床指标。病猪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如无继发感染则很少死亡,但自愈后生长缓慢或成僵猪。

2.病理指标。脾脏边缘或表面可见梗死灶,显微镜检查可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镜检可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

3.病原学指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PRRSV)分离鉴定呈阳性,或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呈阳性。

符合上述临床、病理指标,可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符合疑似结果标准,并且符合上述病原学指标之一者,即可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六、综合防制措施

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应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其中,疫苗免疫是目前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根本有效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以防止病原为中心,控制继发感染为重点,从科学饲养管理入手,改善猪场环境,加强消毒,采用科学免疫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1.做好免疫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控制和根除此病主要采取疫苗注射。应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按量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推荐的免疫程序是:采用灭活疫苗经耳后根肌肉注射。商品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 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 ml;种公猪在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 ml。在免疫过程中,要使用农业部批准生产或使用的疫苗,进行规范免疫操作。具体操作时应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方案进行免疫接种。

2.严格病原控制。只有严格做好引种检疫和隔离工作,才能避免因引种而引起该病的感染风险。引进种猪必须严格检疫、隔离,严禁引入阳性(包括抗体阳性、病毒阳性)种猪,杜绝从疫区带入病毒,必须引种时应隔离饲养30 d,在确定健康并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后7 d再转入猪舍混群饲养。猪场必须对公、母种猪的健康状况每年进行有效抗体的监测和普查,对隐性带毒公母猪要坚决淘汰处理,防止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

3.抓好卫生消毒。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粪、尿及腺体分泌物散播病毒。建立定期的消毒制度,严格消毒、杀虫、灭鼠,减少病原体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切断传播途径,减小疫病的发生机率。消灭因饲养密度的增加而带来的病原体污染,同时也控制各种外来的病原体污染,以及清理猪舍内粪便,保持清洁、干爽,定时消毒,注意消毒药物交替使用,建立一个清净、安全的养猪环境。猪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执行出入场消毒制度,禁止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出猪场,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出,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4.强化饲养管理。养猪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以有效控制疫病的感染机率。高温季节,应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冬季应注意猪舍的保暖与通风换气,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养猪生产过程中应重视断奶、转群、高温等各种应激对猪群的影响,以免影响猪只生长及引起疫病暴发。要保证充足干净的饮水和优质的饲料,饲料中少加或不加进口骨粉和血浆蛋白粉,同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猪体抵抗力,降低疫病发生机率。

5.药物预防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危害更多的是体现在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因此药物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发病时合理用药可以减少损失。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应选择细菌敏感的抗生素类药如氟甲砜霉素、头孢类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对症治疗,注意用药疗程和交替用药;病毒性疾病使用干扰素结合抗菌素辅以治疗,可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确认为原虫性疾病,应选用特效药物并按疗程足量使用;对发病严重的猪只可配合补液或肌注植物凝集素、排疫肽等进行治疗;对附红细胞体病可用强力附红消进行治疗,对猪弓形体可用制菌磺或磺胺类药进行治疗。

6.严格处置病死猪。发现病猪时要及时隔离后治疗,同场的其它健康猪要根据当地情况,采取合理的紧急免疫措施。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运输、加工、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对病死猪要严格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的深埋要严格规范,要求埋猪坑的深度不少于1.5 m,覆土厚度不少于0.5 m,并且应用生石灰严密覆盖,消毒深埋坑的周围。

7.预防继发感染。为了预防继发感染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推荐如下保健方法:仔猪7~10日龄,注射泰拉菌素0.2 ml/头;14日龄,注射头孢噻呋针0.2 ml/头;28~35日龄,注射头孢噻呋针0.2 ml/头;42日龄,注射头孢噻呋针0.5 ml/头。保育猪及生长肥育猪转群后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抗菌药物,连用7 d。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断奶转群母猪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多维、黄芪多糖和预防性抗菌药物,均收到良好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耳病致病性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蓝耳病的防控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猪群亚健康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
猪群平稳度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