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视阈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3-04-07张胜利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张胜利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1]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层面农村的转型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并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 、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并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基础,全面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2]。近20年来我国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增加农民货币收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农村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3]。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生产条件、生产过程和乡村文化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参观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繁荣农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4]。

1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树立农村新风尚、农村民主建设以及农村地区经济与村容村貌的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

1)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方式相对粗放等问题。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6]。因为休闲农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吸引城市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同时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新型产业,能够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2)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部分农民通过参与投资成为休闲农业主体,或通过参与休闲农业管理、服务工作可有效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民不光从“第一产业”获益,同时在农业从“第一产业”往“第三产业”扩展过程中获得就业机会,增加实际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6]。

3) 促进乡风和村容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休闲农业是包括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可促进城市文明和先进思想观念进入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推动农民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同时,休闲农业通过自身的文化功能可强化农民的精神文明及社会公德意识[1]。发展休闲农业不可避免地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这必然推动村容和卫生条件改善,推进村庄整治和环境治理,优化自然环境,注重生态保护,促进村容建设,形成天蓝、水清、草绿的村容村貌。

4) 促进城乡统筹和农民教育。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增加城市和农村的互动。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不言而喻,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把城市的先进经济、科技、文化观念带到农村,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现代文明观念,从而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业和农民的转型和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协调[7]。

2 发展休闲农业的机遇

新农村建设将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和提供一系列机遇和支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新农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休闲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新农村建设主要致力于“生产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农民创业和提高收入创造条件,进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 新农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休闲和文化需求必然不断增强。人们体验休闲农业、乡村传统习俗文化的动机必然日益增强。但对于乡村文化而言,休闲农业是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有利于开发、保护乃至复兴乡村文化,也可能对其造成破坏和冲击。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为休闲农业发展和乡村文化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将为休闲农业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3) 新农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产、环保等多方面面临的难题,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市场等瓶颈约束,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产业。这也就为休闲农业主体依托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设施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保证。这既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更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状态和境界。

4) 新农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休闲农业“是一个资源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游客在关注旅游产品质量的同时,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这些旅游产品所依托的生态环境质量上来。新农村环境建设必然为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休闲农业生态价值的实现。

3 发展休闲农业的策略

3.1 构建休闲农业公共政策支持体系

2010年,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2010]155 号)明确规定,休闲农业的用地政策可适用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的相关政策,同时还提出“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8]规范了休闲农业的用地政策。但各地休闲农业经营者对这一政策尚有质疑,对纳入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的乡村旅游专用设施用地(尤其是永久性文化设施用地)能否给予优惠政策尚需进一步明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织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农企发[2011]8 号文件),明确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并提出“要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争取“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休闲农业的发展政策,指导本地区休闲农业的规范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争取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为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些切合实际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要在交通、规划、环保、宣传、财政、税务等方面尽快落实配套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并尽力提供适度的资金扶持。政府相关业务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强组织和协调工作,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主动做好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治安、物价、金融等各部门组织协调工作,引导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保证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同时,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注意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积极性;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引导开展休闲农业的农户成立协会,通过协会自律,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的间接管理可有效地弥补政府管理的盲点。

3.2 完善休闲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体系

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休闲农业是第一二三产业结合的产物,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因此,应对休闲农业科技创新及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以利于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融入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9],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由以往的生产要素驱动为主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人员素质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存在科技创新人才较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因此,首先应加强休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扶持一定数量的休闲农业规划研究的科研院所,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次要全面提升休闲农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和整体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休闲农业的专业化管理。三是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的支撑作用[8]

3.3 加强基于 WAP 的休闲农业信息平台建设

针对小网站的虚假宣传,休闲农业信息传播失范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应对现有政务网站进行功能扩充,构建基于 WAP 的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对全国休闲农业实体的经营类型、经营规模、经营特色、场所位置、休闲季节等以视频、音频、三维图像进行展示,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获取休闲农业信息的便利途径。随着 3G 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业务将呈爆炸性的增长趋势,应逐步开发能够在手机上安装的“休闲农业”APP,开通全国休闲农业信息免费服务热线,及时展示、推介休闲农业有关信息,搭建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直通桥梁,方便城市居民消费。

3.4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塑造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载体、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的新平台、拉动文化消费的新抓手、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的新舞台,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休闲农业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全面认识和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价值,对促进中国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休闲农业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休闲、观光、娱乐、科普、教育、餐饮等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但大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文化要素单一,特色文化挖掘不到位,文化内涵相对偏低,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文化消费收入总量偏低。在强化品牌建设时,必须有针对性地改变现状,积极挖掘特色文化,促进经营主体的文化要素多样化,扩大文化消费总量,切实提升休闲农业品牌的品位和影响力。各地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做文章,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人本化的理念,加大休闲农业的创意品牌策划设计,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充分发挥其在繁荣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优势[8–9]。

[1]周彬,黄维琴.论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生态经济.2012(2):97–100.

[2]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J].农村经济.2007(2):22–25.

[3]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5):18–20.

[4]高志强,高倩文.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农业经济,2012(8):82–83.

[5]王金龙,罗继春,撒德山.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65–66.

[6]彭懿.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7–9.

[7]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7–71.

[8]赵蒙,张胜利,高志强.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作物研究,2012,26(6):679–680.

[9]曾德华.发展湖南休闲农业展示湖南“农”家特色[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11–113.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