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氮肥形态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2013-04-07扶艳艳苗艳芳徐晓峰李生秀罗来超

关键词:铵态氮硝态氮素

扶艳艳,苗艳芳,徐晓峰,李生秀,罗来超

(1.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0 引言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居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2位,产量居粮食总产量第3位。小麦的氮肥利用率为30%~40%,施用小麦喜好的氮素形态,提高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对提高中国氮肥利用效率,减轻氮肥对环境污染意义重大。据报道小麦偏好硝态氮,水培条件下硝态氮是小麦的主要吸收形态[1]。盆栽条件下,单施硝态氮或采用高的硝、铵态氮配比,小麦生物量及籽粒产量均高[2-3]。但不同氮素形态对小麦田间生长与产量及品质的形成关系复杂。文献[4-5]发现,铵态氮有利于提高小麦根系活性及氮回收率;文献[6]的研究则表明,硝态氮比其他氮形态增产。由于试验的土壤、作物不同,土壤供应铵、硝态氮的数量和比例不同,其试验结论有相同的也有相反的,致使增铵营养和增硝营养争议不断,迄今尚无定论[7-11]。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对植物内、外部环境条件有相反作用,如施用铵氮肥可以使根际土壤pH降低,可使植物细胞酸化;而施用硝态氮可使土壤pH升高,并能抵消细胞酸化作用。它们同时施用对植物的氮素同化有缓冲和调节作用[12-13],能维持植物细胞pH稳定;减少能量消耗而贮存部分氮素,调节其他阴阳离子的吸收和各种酶活性;合理利用碳架,减轻氨毒害。因而在不同情况下,增铵或增硝营养一般可以改善各种生理代谢,得到最高生长速率和产量[14-15]。本试验在河南省洛阳市三处旱地进行,旨在无硝态氮淋失条件下确定硝态氮、铵态氮和铵硝态氮混合施用对小麦生长、产量形成及增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抗旱品种焦麦668,由河南省温县农科所提供。

试验在3个地点同时进行。一是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周山试验农场(周山点),供试土壤为碳酸盐褐土;二是洛阳市洛龙区邢屯村试验点(洛南点),供试土壤为黄潮土;三是洛阳市孙旗屯乡遇驾沟试验点(秦岭点),供试土壤为碳酸盐褐土。各试验点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

表1 供试土壤(0~20cm)的理化性状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9年~2010年进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CK),不施氮肥;(2)施用铵态氮肥(硫酸铵,AS);(3)施用硝态氮肥(硝酸钠,SN);(4)施用硝、铵氮肥,两者(NO__N:NHN)之比为2∶1,氮肥分别用硝酸钠(SN)和硫酸铵(AS)。在施用磷肥(均施P2O5,75 kg·hm-2,磷肥用过磷酸钙)基础上,各处理氮素用量为150 kg·hm-2。田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8 m2。2009年10月14~18日播种,播种量150 kg·hm-2;2010年6月2日收获。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栽培。

1.3 测定的项目与方法

在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各处理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小麦,在105℃下杀青30 min,80℃烘干至恒重,称量,确定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干物质)。小麦成熟时,分别测定生物量和籽粒鲜重及干重。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 7.0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方差分析作保护,在方差分析证明处理间有显著差异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以P<0.05为显著水准。

2 结果分析

2.1 氮肥形态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表2 氮肥形态对小麦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kg·hm-2

氮肥形态对小麦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的影响见表2。表2表明:随着小麦生长干物质积累量不断增加,虽然各试验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有一定差异,不同生育时期的增长速度也有所不同,但不论周山试验点、洛南试验点,还是秦岭试验点,不同形态氮肥的效果却有相似的规律。按干物质质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各点依次为SN>SN+AS>AS>CK。以3点的平均值表示,越冬期为1 805 kg·hm-2,返青期为2 333 kg·hm-2,拔节期为4 891 kg·hm-2,孕穗期为7 856 kg·hm-2,成熟期为12 024 kg·hm-2,各生育期分别占总干物质质量的15.0%、19.4%、40.6%、65.3%;施氮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37.0%、56.0%、59.0%、20.0%和8.9%,平均为36.2%;各生育期单施硝态氮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最大,硝态氮处理比铵态氮肥各期分别提高了9.1%,5.8%,39.9%,8.6%和6.5%。硝、铵态氮肥配合施用,地上部生物产量介于硝态氮与铵态氮之间。

2.2 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见表3。表3表明:施用氮肥对穗数、穗粒数和粒质量均有明显影响。以3个试验点平均数比较,施用氮肥穗数、穗粒和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1.9%、2.9%和5.1%。氮肥对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穗数>粒重>穗粒数。不同形态氮肥中,硝态氮肥效果最突出,穗数、穗粒和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5.6%、3.6%和5.4%;比施用铵态氮肥平均增穗数、增粒6%;硝、铵氮配合效果次之,平均比对照增穗数11.0%,穗粒数和粒重略高于铵态氮肥。

表3 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籽粒产量是收获的目标,也是效果的最终判定标准。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见表4。表4中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的平均产量大小顺序为SN>SN+AS>AS>CK。4个处理中,施用硝态氮肥平均产量为5 747 kg hm-2,比对照增产21.1%,比铵态氮增产9.2%,比硝、铵态氮配合增产7.1%;硝、铵态氮配合次之,比对照增产13.1%。施肥的增产效率以周山点最低,为17%,秦岭点最高,为26%。

表4 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小麦各生育期均以单施硝态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影响最大,各处理干物质累积量表现为:SN>SN+AS>AS>CK,收获期干物质量平均12 024 kg·hm-2,施肥处理平均比对照干物质累积量增加36.2%,硝态氮比铵态氮收获期增加6.5%。硝、铵态配合一般优于单施用铵态氮肥。

氮肥对产量三因素的影响顺序为穗数>粒质量>穗粒数。不同形态氮肥中,硝态氮肥效果最突出,穗数、穗粒和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5.6%、3.6%和5.4%;比施用铵态氮肥平均增穗数6.1%。不同的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单施硝态氮增产效果最高:施用硝态氮肥平均产量为5 747 kg·hm-2,比对照增产21.1%,比铵态氮增产9.2%,比硝、铵态氮配合增产7.1%;硝、铵态氮配合次之,比对照增产13.1%。施肥的增产效率以秦岭点最高,为26%。

[1] 李奕林,张亚丽,张耀鸿,等.施N对不同水稻品种N肥利用率及根际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6):2507-2515.

[2] 门中华,李生秀.水培硝态氮浓度对冬小麦幼苗氮代谢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0,30(4):544-550.

[3] 何文寿,李生秀,李辉桃.六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吸收铵﹑硝态氮的特性[J].作物学报,1999,25(2):221-226.

[4] 马新明,王志强,王小纯,等.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根系及氮素利用率影响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55-658.

[5] 马新明,王志强,王小纯,等.不同形态氮肥对不同专用小麦叶片氮代谢及籽粒蛋白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76-1088.

[6] 尹飞,陈明灿,刘君瑞.氮素形态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78-81.

[7] 田霄鸿,李生秀.几种蔬菜对硝态氮、铵态氮的相对吸收能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6(2):194-201.

[8] 赵俊晔,于振文.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 (3):815-822.

[9] 刘秀珍,郭丽娜,赵兴杰,等.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形态配比对苋菜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 (3):719-723.

[10] 芶久兰,孙锐锋,何佳芳,等.种植模式和氮肥形态对威芋3号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1,25 (1):36-41.

[11] 陈小琴,周健民,王火焰,等.氮肥形态及氮钾施用措施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肥料学报,2007,23 (6):376-382.

[12] Wang Y F,Yu Z W,Li S X.Effects of Soil Fertility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Translocation,Grain Yield,and Grain Protein ContentofWheat[J].Chinese Journalof Applied Ecology,2003,14:1868-1872.

[13] 张永春,沈其荣,于杰,等.不同形态氮肥对小白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4,20(3):184-188.

[14] 唐伟杰,何飞飞,周冀衡.不同形态氮肥在稻田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及对烤烟生长和烟碱含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9,23(1):30-34.

[15] 张春,何伟,周冀衡,等.施氮形态及方式对烤烟生长及烟碱含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075-1088.

猜你喜欢

铵态氮硝态氮素
不同质地土壤铵态氮吸附/解吸特征
不同盐碱化土壤对NH+4吸附特性研究
低C/N比污水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累积特性研究
有机质对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铵态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楸树无性系苗期氮素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
铵态氮营养下水稻根系分泌氢离子与细胞膜电位及质子泵的关系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
硝态氮供应下植物侧根生长发育的响应机制
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控释复合肥对冷季型草坪氨挥发和硝态氮淋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