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茹穹及《祝茹穹先生医印》讨论

2013-04-07袁瑞华阎小青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3年1期
关键词:医案

袁瑞华 张 鑫 阎小青 余 晴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西安710003)

祝茹穹,清初医家,著有《心医集》,其弟子赵嶷辑有《祝茹穹先生医印》。兹就祝茹穹生平及《祝茹穹先生医印》略作一二探讨。

1 祝茹穹生平 祝茹穹,名登元,字茹穹,龙丘(今浙江衢州)人。据郑金生先生考证,祝茹穹即《龙游县志》所载“祝庆堂”,《龙游县志》载其“字茹穹,幼嗜学,弱冠为诸生,崇祯十七年选贡。平生淡于仕进,又值世乱,乃闭户著书,思以泽今传后,刻有《镜古篇》八十卷,《心医集》六卷,《入道始终》四卷,《功医合刻》十二卷,《日用必需》六卷,《静功秘旨》二卷,《字学考》十四卷,一时声名藉甚。顺治三年,台府交荐,授福建漳州府知府,兼署监军漳泉道”[1]。据明代制度,从地方诸生中选拔学行优异者入国子监读书为“选贡”,但祝茹穹可能并不曾真正进入国子监读书,因为当年三月明即亡国,于是祝茹穹“闭户著书,思以泽今传后”。祝茹穹在顺治三年被举荐为漳州府知府,“守漳之日,痛悯沟瘠,家至而户诊,郡篆在前,药囊在后”[2],可见其虽在官位而不废医药。这段仕宦经历并不长久,祝茹穹很快便“解组归田”[1]。由于清代的知府类似汉代的郡守,汉代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因此郞廷佐称“龙丘祝子茹穹,弃二千石如脱屣,而尚羊乎山水之间”[3]。

祝茹穹与一般士人不同,“觉八股无甚用处,究心医理地理诸传,自趋庭传授而外,游名山大川,访高人异士,读已见书,并读未见书”[4]。后虽选贡,并任知府,却以医自居,于是“郡篆在前,药囊在后”。祝茹穹好道,亦信佛,认为“惟动骛乎多,其数必危;惟静守乎约,其身乃安”[4],动静皆在于心,于是作《心医集》。

祝茹穹著述丰富,《龙游县志》所载已有七种,其弟子沈朝璧序更称“夫子学贯天人,静坐之余,即有著述,如《天文秘占》《地理确义》《镜古篇》《冰暑集》《字学考》诸刊,久已行世,其未刊者尚有《四书讲成》《通鉴纪实》《字画广汇》数种,区区《心医》《纪验》谓足见夫子乎”[5],除去重复,绰绰有十余种之多。

祝茹穹由儒而医,好佛崇道,倡导“心医”,声名甚盛而交游颇广。《心医集》是祝茹穹自撰的主要医著,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影印日本所藏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原刻本,书前有张学圣、佟国鼐等八人的序文,其间多有显宦,祝茹穹交游之广与声名之盛可以略见。祝茹穹弟子有沈朝璧、赵嶷。

2 关于《祝茹穹先生医印》的讨论 2.1 关于作者 《祝茹穹先生医印》三卷,祝茹穹弟子赵嶷编集,卷一、卷二论脉,卷三论五脏生克及伤寒传变证治。其后有《祝茹穹先生医验》一卷,系他人所记祝茹穹医案,凡63则(书末有缺页),其中12则为钱谦益所记,编者亦应为赵嶷。赵嶷署为“庐陵弟子赵嶷一苍子”,可知其为庐陵人,号一苍子,余未详。又,赵嶷编集《祝茹穹先生医印》,却不曾写下序跋,其成书过程及具体时间无法得知。

《祝茹穹先生医印》有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旷旷居刻本。据《心医集》祝茹穹自序题署,“旷旷居”为祝茹穹堂号。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另有抄本一种。

2.2 关于序文 《祝茹穹先生医印》书前二序,前者为祝茹穹弟子沈朝璧作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后者为清初大臣郞廷佐作于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二序皆为他序。他序为作者完成书稿准备刊行前请他人为自己的书所作的序,撰序者按常规是会在序中介绍或评价作者和作品的,但沈、郎二序却只字未涉赵嶷其人和和《祝茹穹先生医印》其书,颇有疑窦。其一,沈朝璧既与赵嶷同为祝茹穹弟子,赵嶷编集乃师医论医案成书,请沈朝璧为序,但沈朝璧却竟未谈及其书其人一字,而称“此夫子之能自治其心,又能治人之心,《心医》之所由起哉……区区《心医》《纪验》谓足见夫子乎?然夫子之心固已见矣”[5],其序似非为《祝茹穹先生医印》而作,反倒似为《心医》《纪验》(即《心医集》)而作。其二,郞廷佐为清初重臣,早年随父入后金,清初累官至江西江南总督,身份显赫,恐不肯轻易为他人之书作序。综观郎廷佐序,既不曾提及《医印》其书,亦不曾提及赵嶷其人,却称“时《心医静功》合刻成,为泐数言,以弁其首”[3],俨然是为《心医集》作序的口吻。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影印日本所藏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原刻本,其书六卷,卷一为纪验并方(载案30余则),卷二、卷三为诸病证治,卷四为脉法、卷五为秘方,卷六为静功妙药,与国内传本大不相同。国内传本《心医集》藏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前有熊文举顺治十三年序,经王雅菊整理,附于《陆地仙经》后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前为“静功妙药”,后为“纪验”“纪验二刻”,载案近70则。《心医集》原刻本前有张学圣、佟国鼐等八人的序文,并无郎廷佐序。国内传本《心医集》有熊文举作于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的序。熊文举为明末清初人,入清后官至兵部右侍郎,其在《心医集》序中称“大司马总制郎公为序以行,而不佞为数语殿其后”[2],则郎廷佐曾为《心医集》作序。又,《祝茹穹先生医印》所载郎廷佐序与国内传本《心医集》熊文举序作于同年,即顺治十三年,结合二序内容,其是否为《医印》而作,需要探讨。

2.3 关于书名 《祝茹穹先生医印》的内容包括“医印”“医验”两个部分,书名则仅称“医印”。从原书看,“医印”三卷,“医验”不分卷,而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各人分别记录的祝茹穹医案,每案后有记录者名氏,如“杨静山乃郞九抟患胃痛”案,案末署为“吕宫苍忱甫记”,“一乡民患病”案,案末署为“蒋克显天适甫记”,应是分别提供而后由赵嶷编集的,凡51则;二是钱谦益记录的祝茹穹医案,凡12则,医案前尚有钱谦益所撰文字二篇,述自己与祝茹穹之交往以及对其人之钦敬。从篇幅看,《医验》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且两者内容不同,因此《祝茹穹先生医印》实为《祝茹穹先生医印》《祝茹穹先生医验》之合编,名为《祝茹穹先生医印医验》似更妥当。

2.4 关于内容 《祝茹穹先生医印》三卷,卷一、卷二载医论十八篇,主要讨论脉诊及经脉等。卷三载医论七篇,内容涉及五行生克及伤寒伤风治法等。《祝茹穹先生医验》载录他人所记祝茹穹医案凡63则。

《祝茹穹先生医印》关于理论的探讨有独到见解,如认为“《内经》《难经》九候部位不同,独浮中沉与七诊法合”,“《内经》关格两说,其实一理”,“风为百病之始,实为生之本”,“脉有单切,有兼切,有兼中之单切,有单中之兼切”,等,不仅有深入的探讨,且确为独到之见,绝不见于其他医书。

《祝茹穹先生医验》所载医案系他人所记,其间不乏名家,如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的吴伟业记祝茹穹为其弟德藻诊病案,曾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宋德宜记祝茹穹为钱谦益诊病案。另如许之渐、戴吴悦等,也都见于文献记载。因而《祝茹穹先生医验》所载医案的可靠性较高。所涉病证有胃痛、奇症、手足摇战、骨折、中风、顽痰、噎症、项强、脑鸣、耳聋、头疼、发热、乳孔流血、昏晕、寒热、胸痛、心痛、腹痛、健忘、热结、浮肿、崩漏等,治法或汤液,或丸丹,或膏药,或针刺,内容丰富而有特色。另,祝茹穹倡导静功却病,以养心为妙药,曾在《心医集》中述自己入高巅深林,得无生子李华卿传授事,颇涉神异,《祝茹穹先生医验》所载医案亦有事涉荒诞者,如陆运亨所记其弟看戏夜归遇鬼案等,应予注意。

3 小结 祝茹穹为清初医家,由儒而医,好佛崇道,倡导静功却病,以养心为妙药,声名甚盛而交游颇广,著述丰富,其代表著作为《心医集》。弟子赵嶷集《祝茹穹先生医印》,包括《医印》三卷,《医验》一卷。《医印》载医论,主要讨论脉诊、经脉及五行生克、伤寒伤风治法等,《医验》则载录他人所记祝茹穹医案凡63则。该书在理论的探讨有深入探讨和独到见解。考其内容,其书名似以《祝茹穹先生医印医验》为妥,而其书前沈、郎二序是否为其书而作,尚需探讨。

[1]赵 嶷.祝茹穹先生医印(内容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2.

[2]祝茹穹.心医集(熊文举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

[3]赵 嶷.祝茹穹先生医印(郎廷佐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5.

[4]祝茹穹.心医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

[5]赵 嶷.祝茹穹先生医印(沈朝璧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2.

猜你喜欢

医案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浅析王孟英涉酒医案
医案聊斋续篇 眩晕案
医案聊斋续篇 中暑案
医案聊斋续篇 昏厥案
医案聊斋续篇 飧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血案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