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唐代女性服饰看唐人审美观念的转变

2013-04-07黄继刚黄海英

关键词:胡服服饰妇女

黄继刚,黄海英

(1.安徽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2.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从唐代女性服饰看唐人审美观念的转变

黄继刚1,黄海英2

(1.安徽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2.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唐代女性服饰与历朝历代相比,具有浪漫开放而明朗大气的时代特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这种审美风尚出现的原因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健康活泼、无拘无束、禁锢色彩淡薄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

唐代;女性服饰;审美观念

服饰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生活感受与联想的直接表现形式。从服饰起源来看, 原始人的彩色画身、纹身刺青以及其它各种各样如今看来有些难以想象的装饰手段, 就是服饰的最初形态。不难发现,人类最初的美的意识是由服饰产生的。不同时代的服饰能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的主要审美观念。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思想活跃。在国富民安,经济繁荣的前提下,唐代服饰呈现出姹紫嫣红,绚丽多彩,充满活力的景象。其中最灿烂的是唐代女子的服饰,其绚丽多姿的服装款式与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形成了唐代女子服饰所特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一种健康的、活泼的、禁锢色彩单薄的审美观。

一 唐代女子服饰的特点

受南北朝后民族大融合和统一后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唐代女性服饰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服饰元素,创造出新一代的服装样式,体现出唐代服饰多姿多彩的开放风格。这一时期流行的主要有从先秦时期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女子的喜爱,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襦服裙,有直接从西北地区传入的胡服盛装,还有冲破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女着男装”。

1.袒露装的出现,以露为美。

唐代女性的基本服饰,是以襦衫、长裙为主要搭配,再辅以半臂,帔帛及带饰的襦妇服。这一时期的襦衫受到胡汉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式样。由唐初小袖窄衣,肩绕披帛,外加半臂,束身至胸的襦裙服,逐步演变成宽衣广袖,袒领露胸的能充分展示女性人体美的袒领襦裙服。

襦、衫:襦、衫都是一种短上衣,衫一般较薄,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襦则较厚,多夹的或棉的。唐初袖窄长略至腕,衣身短小狭窄,衣襟有对襟、交领、右祍,穿着时大多把下摆掖在裙内。中唐以后,襦衫由窄袖紧身逐渐变得宽衣广袖。唐代襦衫领型变化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交领、方领、圆领、直领,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袒领。这种袒领的襦衫将女性胸部袒露,成为当时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初唐时,宫中开始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但袒露不大,到盛唐以后,袒露成风,不仅宫中盛行,民间也开始纷纷效仿。唐诗中,施肩吾的《观美人》“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在胸前”,[1]方干的《赠美人四首》“粉胸半掩疑是雪,醉眼斜回小刀样”,[1]就是对这种袒领短襦着装效果的描述。这种袒胸装使女性美最大化的展现出来,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以露为美的审美走向。

半臂与帔帛:帔帛与半臂是襦裙装中的重要日常装束部分。半臂,一种加在衣衫之外的半袖短衣,是唐代前期妇女常穿的服装。这种半袖短衣只有一般袖子的一半,有斜领和直领,斜襟和对襟两种形式。它不仅可以穿在窄襦衫外面,也可以直接穿着。穿半袖时将领下的带子系好会显得很得体,这成为初唐时期妇女喜爱半袖的原因之一。中唐以后,随着女性衣衫的日渐宽大,半臂就显得不够协调了,于是它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帔帛,有的较长,有的较短,并有不同样式。当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

裙:这一时期的裙子都比较长,是妇女穿着的主要下裳之一。唐代初期由于受到胡风影响,裙子变得窄而长。除此之外,当时妇女在穿着时喜欢将裙腰提得较高,有些甚至掩胸,有些上身不穿内衣,仅着抹胸,外罩纱罗或短襦。周清有诗:“慢束罗裙半露胸”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唐代的裙子不仅种类多,而且样式新异。其主要样式有间裙、花笼裙、石榴裙、百鸟裙等。间裙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相互间隔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有红、绛、绿、黄、紫等不同颜色。后来,妇女竞相攀比,靡丽之风盛行,唐高宗时下诏“务遵节俭也”。唐中后期,间裙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宽胖的裙子。在这类裙子中比较珍贵的是百鸟群和花笼裙。百鸟裙是由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上等的百鸟裙能“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2]故十分昂贵。花笼裙是唐代上层妇女中流行的裙子,是用一种轻软、细薄、半透明的“单丝罗”织成,上面有用各种丝线秀成的花鸟图形。这种裙子,是罩在一般裙子外面的罩裙,与百鸟裙一样是各种裙子中的珍品。石榴裙是一种单色红裙,是年轻女子中比较流行的裙子。唐代诗歌就有很多对石榴裙的描写,如万楚的《五月观妓》中“黛眉夺将萱草色,红裙嫉杀石榴花”,[3]李元宏的《相思怨》“春生翡翠帐,花点石榴裙”。[3]

在唐代,宽衣袒露、以展示人体为美的风尚并不是华夏古韵,这是唐代装束在中国传统服饰上的一种突破。唐代妇女以露为美,袒露装通过袒领,充分展示了女性丰腴的神韵,裙装在穿着上夸大了女性腿部,衣袖也逐渐变得宽大,在面料上又多为纱罗制品,仅以轻纱蔽体,突出了女性的修长体态,体现其丰腴、雍容、富态之美。妇女对美的大胆追求,展现了泱泱大唐以无与伦比的气度,在千年前的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胡服盛行,兼容并蓄。

胡服在中国古代主要用来代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民族间,尤其是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习惯差异较大。汉服崇尚宽袍大袖,其上衣下裳的冠服制度作为一项礼制,早在周朝就己经被确定下来。而西北少数民族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多着上身短衣,腰间革带,下身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的胡服。唐代胡服,不仅仅是指当时西域的少数民族服饰,还包括波斯、印度等地的外国服饰。

初唐通常女子所着的胡服形式为:头戴锦花,高顶胡帽,身穿翻领窄袖袍,衣长及膝,腰间系革带,下着条纹小口裤,足蹬软底革靿靴。

胡帽:胡帽是胡服装束中颇为有趣的一部分,它泛指西域少数民族所带的巾帽。唐早期妇女用大型方巾围在周身和头部,遮住头部和身体曲线,这种首服称为羃離。后来又流行一种高顶宽檐的笠形帽子,称为帷帽,其帽檐周边设有一层网状纱帘,下垂至肩,用来保护女性的头颈部。唐高宗时在民间流行,但时间不长,随着大唐社会的进一步开放,而被淘汰。开元初年,士庶女子看见仪仗队里的骑马宫人“皆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4]便纷纷抛弃帷帽而效仿。于是“帷帽之制,绝不行用”。胡帽进入中原地区后,基本形制没变,但面料却改换成了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胡帽在汉人地区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始于开元年间,至天宝初就不多见了。初行羃離,后为帷帽,再次胡帽的演变,反映了唐代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心理要求。

窄袖紧身袍:是指长度到膝盖及以下的上衣。“翻领是一种中原服饰原来所没有的领型,属波斯的服装样式。从对唐代石刻线画等文物上的女性服饰形象的考察中得知窄袖紧身翻领长袍的基本形式为袖窿窄紧,衣身合体,穿着方式为对襟系扣。”[5]这种襟袖窄小的袍子是唐代流行的服饰之一。襟袖窄小的紧身服饰充分显示出女性体态的曲线和柔美。杨贵妃跳《胡旋舞》时就穿着这种窄小襟袖的胡服,其高超的旋转技巧,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中原唐服宽襟大袖与胡服窄襟小袖表现的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唐代的胡服小袖袍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仅样式新颖,而且行动方便,十分实用。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曾经描写过当时的窄袖袍:如白居易《柘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3]李贺诗“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哮虎。”[3]

条纹小口裤:唐女胡服装束中的下裳,就是脚口收紧、用竖纹面料裁制而成的长裤。脚口收紧便于骑乘易于穿套高靿革靴。可以直接与窄袖紧身翻领长袍搭配穿着,裤外不用罩裙。

中晚唐时期,在上层妇女中又流行一种华丽的头饰,配以折领窄袖长袍,袖口与衣领处绣有金缘的特殊服饰——回鹘装。

回鹘是现在维吾尔族的前身,唐时曾是西北少数民族中较为强盛的一支。回鹘装就是他们的民族服装,也是唐时被汉民族所喜爱的胡服之一,倍受宫廷贵妇们的青睐。“这种服装整体略似长袍,上部为翻领,袖子窄小,裙摆较宽,下长曳地。其选料一般为红色织锦,绚烂夺目,并且在领、袖等处还镶有宽阔的织金锦花边,和衣身的主体色彩形成对照,更增添了服装的整体美学效果。此外,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要将头发挽成椎状,时称回鹘髻。”[5]其形“高五六寸,以红绢裹之” ,髻上佩珠玉的桃形金冠,两侧还插有簪钗。为了与整体衣裳相配得体,穿着“回鹊装”时,着装者脚上,一般要穿着翘头的锦鞋。

唐代妇女所穿着的胡服,与胡人真正所着的衣服是有差别的,并不是完全的模仿。这是因为唐人以其发达的纺织业为基础,采用多种不同的面料并在上面添加了很多装饰,对胡服进行了较大的改造,使其变得更为美观,也更为符合唐人当时多元化的审美理念。

3.女着男装的盛行,刚柔相济。

女着男装或称“著丈夫服”,是唐代妇女服饰的又一突出特色。它是唐代妇女思想解放崇尚男子阳刚之气与个性多元化心态在服饰上的显露。女子爱的男装,一般以两种配套形式出现:常服和戎装,主要包含有幞头、折上巾、圆领袍衫、蹀躞带、玉带及乌皮六合靴等。唐代男子常服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融合产生的一套装束,其配套主要为: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足蹬乌皮六合靴。唐代男子戎装,受胡服影响,其主要装束为:头戴软脚蹼头,腰间系蹀躞带,身穿翻领或折领胯袍,脚穿红、黑皮革靴或锦履,下着小口裤。唐代女子的这种装束最常见于宫中。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6]这大概是唐代女着男装的始作俑者。开元以后,女着男装之风逐渐传入民间。许多妇女以身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同一贯”,这种没有贵贱之分的服装为时尚。妇女如若着男装,一般不配套戴头,而是挽各式发髻。

幞头:是唐代男子常见的首服。一般以罗帕裹在头上。后在蹼头之下另加巾子,外观看上去变得直立起来,有些像帽子的模样了。幞头的两侧带子,自然下垂至颈肩,然后逐渐变短,弯曲朝上盘于脑后,即所谓的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如硬翅般微微上翘,或圆或阔,此之谓硬脚。这时只有皇帝贵人才能用硬脚幞头。

圆领袍衫:又称“团领袍衫”,是唐代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主服形制,也是唐代女性装扮成男子的主要服饰。受胡服骑射的影响,一般都是圆领右衽,并且于领袖处有缘边。常见有宽窄两种样式,日常生活中以窄袖居多。

玉带:即玉銙之带,是缀有銙——一种叫带釦板的饰物的腰带,男子着袍衫时必佩戴,女子着男装时也会将其系于腰间。唐代规定,文武百官穿着礼服时都要扎系革带,带上缀方圆牌饰,以牌饰的质料、数量来区分等级。“《旧唐书·舆服志》载高宗规定文武百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七品并银带,九銙;八九品鍮石(一种黄铜的名字)带,九銙;庶人铜铁带;七銙。”[7]

二 唐代女子的审美观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以伦理学为基础去评价美丑。人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被打上了深深的伦理道德烙印。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使女子丧失了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权利和勇气。到了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新的变化,女性的审美创造意识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出现了充满活力,绚丽多姿的女性服饰。

袒露装的出现,是对传统审美的一次挑战。长期以来,女性独具的曲线美一直被遮掩着,例如厚重肥大的深衣、袍服及面衣。袒胸装大大突出了女性身段的曲线美,最大限度的展现女性美。体现了当时女性以露为美,展示性感美的审美观念。

胡服的盛行,体现了唐代开放宽容的包容力。其样式紧窄,质料厚实,装饰纹样较为粗犷豪放,以飞禽走兽为主,更便于骑马等活动。传统的娇羞柔媚、温柔娴雅的女性形象,被活泼、无拘无束的性格所取,使女子有了一种大气英豪之美。

女着男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这一审美风尚是与封建服饰制度背道而驰的,反映了唐代妇女不仅追求轻柔飘逸的女性美,还对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美充满兴趣。两者共同构建出唐代女性刚柔并济的服饰审美效果。

总的来说,唐代女性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由魏晋南北朝的以纤瘦为美,变成以丰满为美,也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唐代女性以胖为美”。与传统所提倡的女性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完全不同,唐代女子以露为美、以张扬活泼为美,以刚柔相济为美是一种健康的、禁锢色彩淡薄的女性审美观,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示着女性的魅力。

三 唐代女子审美观改变的原因

唐代女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信、以及不让须眉的特殊魅力。其独特的审美观念是与唐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分不开的。唐代政治的通明开放、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化交流的频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唐代女子的审美观念。

1.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民族大融合。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共同繁荣的时期,在建国之初,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灭亡的教训,在缓和人民矛盾,促进社会安定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治体制。在唐代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代比较开明友好的对外政策和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很多外国使者前来学习。日本、韩国派了不少留学生到长安学习。这些交流对东亚邻国包括新罗和渤海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完善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朝实行的开放政策,表现在对待异域文化上,交融多于排斥。对中原文化向周边及其更远的地方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边疆地区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倾慕大唐。

生活在盛唐的女性,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形成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其他朝代女性所没有的思想观念。唐代统治者兼收并蓄的开明政治政策的推动, 使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唐本土传统文化互为交流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传统思想,形成了唐人兼容并蓄、平等开放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唐人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加自信。大家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当时具有一定特权地位的贵族妇女,更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比其他封建时代女性拥有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个性尊严、个人自由的思想观念提供了条件。

2.经济繁荣,纺织业快速发展。

唐朝的经济繁荣为唐代妇女审美观念的改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初推行的“租庸调制”的租赋劳役制度和“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制度,使唐代经济发展迅速。唐朝统治者也改变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开始重视商贸活动的发展。同时,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纺织技术水平持续不断提高,并有了新的创造。纺织业相应空前发达,不仅产品数量巨大,而且织物花色品种繁多,织造精细,色彩艳丽,代表了我国纺织文化的新水平。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是前代人不敢想象的。唐代,丝绸的产区不断扩大发展,丝绸生产的各个部门分工变得更为精细,花式品种也更为丰富多样,织造印染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不断推陈出新,所制造的丝绸新奇纷呈。这些为女性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绚丽的丝织品,使女性更加乐于创新,追求美,从而解放思想,为唐代女性审美观念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客观有利的外部条件。

3.文化繁荣,儒、道、佛学说的互渗互容。

大唐开明、宽容的政策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提供的条件。唐代统治者兼收并蓄的政治政策的推动, 令胡汉风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相互交流,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敢于表达个人见解,使唐代的文学、音乐、美术、书法、雕塑艺术等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唐人主张女子读书,并且学习丝竹音律,繁荣的文化使当时的女子开阔了眼界,思想更为成熟,思维更加活跃,勇于打破陈规旧俗去创新。唐朝前期是儒、佛、道三教鼎立的时期。三教的平衡发展成为唐代立国创业的理论基础,使得唐人享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松和宽厚的思想观念。佛道盛行的思想带来妇女观的改变。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社会也不应该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对妇女的歧视。而道家学说中老子的思想也认为女性有许多值得赞扬的美德,如秉赋中的柔弱和阴柔之美等。这些思想对女性予以肯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让唐代妇女在生活作风、思想观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离经叛道”。受各种宗教的影响,不受约束的个性特征在盛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女性也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并敢于摆脱传统礼教的羁绊,追求个性解放,为唐时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唐代女性可以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美、展现美。

总之,唐代女性服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辉煌的一页,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众为之倾倒。它继承秦汉,在宽袍大衫为主要标志的华夏服饰文化中,添加了活泼自然的胡服元素,使宽广的包容性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博大和开放;它又启宋明,将儒道佛的服饰元素相互交融,糅合形成不失浪漫活泼、充满生机的创新意识。通过这绚丽的服饰,表现出唐代女性健康、活泼、禁锢色彩淡薄的审美观,也变现了唐代妇女的自信与旺盛的生命力,是唐代女性青春、欢乐、自由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1]全唐诗[M]. 中华书局,1979(第494卷):5604.

[2]赵联赏. 服饰史话[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88.

[3]康熙御定全唐诗[M].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第145卷):127-1467.

[4]刘晌,等.旧唐书·舆服志[M].中华书局,1975,5(第四册):5604.

[5]刑珺. 唐代女性服饰性感美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6]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五行志[M].中华书局,1975,5(第二册):577.

[7]徐连达. 唐朝文化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1.

ClassNo.:J0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ResearchontheChangesoftheChineseEstheticIdeafromPerspectiveofWomen'sdressintheTangDynasty

Huang Jigang1,Huang Haiying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uyang Normal College,uyang,Anhui 236041,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Humanities,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46,China)

After comparing the female clothing styles in the Tang Dynasty with those of all other dynasties,the clothing style of Tang Dynasty have the romantic,open and bright characteristics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aesthetic fashion from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 it finds that the female clothing reflects the life of women at that time ,which is healthy lively, unrestrained aesthe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Tang Dynasty;Women's dress;Aesthetic ideas

黄继刚,博士,讲师,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黄海英,在读硕士,新疆大学2010级。研究方向:文化。

1672-6758(2013)01-0150-3

J01

A

猜你喜欢

胡服服饰妇女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当代妇女的工作
胡服东来①
再議胡服騎射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浅谈唐朝女性服饰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