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术期刊的性质论审稿人的功能及程序规范

2013-04-07彭建军

关键词:审稿人学术期刊编辑部

彭建军

(中南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3)

审稿是指审稿人仔细阅读、详细研究作者的稿件,并提出审稿意见的过程,是选题、组稿工作的继续,是决定稿件取舍,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1]。从学术期刊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学术期刊具有公共性、学术性、外部性。而审稿中的“审”虽不具有行政审查的权力特点,但因其关联着学术论文发表、职称评定、课题结项、硕士博士资格论文等公共、准公共的资格获取,导致学术期刊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形势下还承担着更多的公共(准)职能。文章审阅环节能否保证公正、公平,能否在制度建设上有一套程序并具有可操作性,是使学术期刊性质得到体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术期刊质量立刊的重要因素。

一、学术期刊的性质及对审稿程序的要求

我国学术期刊具有公共性。由于实行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制度,其资助资金主要或绝对来源于主办单位。在学术期刊尚未进入到严格意义的市场体制之前,学术期刊依赖于公共单位的状况不会改变,而这将使学术期刊的公共性得以长期保持。学术期刊的公共性还表现为一种狭义上的公共性,其对读者、阅览者和获益者有一定的选择,有些专攻部门史、文化艺术史的专业期刊,阅读者寥寥。此外,为了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培养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能够走向国际的优质期刊,教育部实行了名刊工程(2003年首批确定11 家,先后确定三批,共31 种)、名栏工程(2004年首批16 个栏目入选,先后确定两批,共40 种)等发展战略。在自然科学期刊专项资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1999年设立,自2000 ~2008年共受理申请5 次,资助149 个项目,累计58 个期刊获得资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也启动了对学术期刊的基金资助项目,将选定的期刊纳入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2年6月和11月先后确定两批,共200 种)。这些资助使学术期刊逐渐远离办刊经费之累,使学术期刊回归到学术范畴,适应了学术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这种由国家、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公共资金投入使学术期刊含有公共期刊的特点。而在当前国家一级资金资助的背景下,期刊的公共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所依赖的单位供养制度,使其与主办单位形成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如以此定位其性质,应属于公共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内设机构。但由于学术期刊的外部性,办刊者并不将期刊局限于学校或研究机构内部,为了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在同行中的水准和竞争力,多数期刊在采稿时都确定了外多内少的办刊思路,面向全国各地各学科名家、学者的约稿、组稿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这与期刊及其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的社会公共性质是大致相符的。

在学术期刊的公共性、学术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影响下,决定稿件取舍的审稿制度,则成为保证公共资金资助下的期刊所具有的公正性、客观性和严肃性。审稿包括内审和外审。在内审中,现有审稿的程序和规范认为,审稿中的三审程序,即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社长、总编辑(或由其授权的具有正、副编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终审,是审稿程序中的基本要求。各环节的审稿人员以对本刊物质量和工作岗位负责而形成自律机制,并受到本单位编辑制度和审阅制度的约束。但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单靠编辑个体和所在单位小群体的学识和经验,已经难以满足不同学科的要求,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也使有志于专业研究的编辑感到知识储备和学术前沿判断的局限。在此环境下,外审成为审稿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参考。在外审中,审稿人是从专业角度对稿件把脉问诊,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及创新性作出评价[2],是出版单位和出版社、期刊社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可能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把关、定位的重要工作。从刊物质量发展考察,外审环节对文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并由此自然形成审稿程序的他律机制。

二、审稿人的功能定位

在日常的审稿环节中,编辑一般会对文章质量不高,或不符合刊物特色,或有部分创新但还需作很大幅度修改才能登载的文章,进行退稿处理,无法进入外审或复审环节。这是由编辑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结果判断,属于编辑的自由裁量权。即便如此,初审和退稿环节也需要形成能够反馈作者信息的工作机制。因为一些投稿中的退稿,作者并不知晓是属于质量问题还是投稿不对路,需要满足作者的知情权。在现有期刊编辑文稿处理系统中,一般都设有作者询问栏目或编辑部给作者的初审意见栏目。因此,研究审稿程序的规范性既是工作机制得以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作者负责、对刊物社会信誉予以承诺的机制。

目前国内作者的高学历、高职称队伍已渐壮大,学科划分也更细致,审稿工作中的外审偏向逐渐强化。外审已由整个审稿环节的补充发展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从现有审稿环节考察,期刊来稿的内审是初步环节,它通过编辑的专业和业务水平,结合期刊的特色和要求,选择部分文稿进入复审和外审环节。无论内审还是外审,都需注重审稿程序的规范性。审稿程序的规范性能有效保证审稿的公正性和判断稿件质量的科学性。从国外知名期刊的审稿程序来看,外审一般成为稿件能否录用的必经环节。

有学者阐述了国外审稿人制度及经验。在国际期刊审稿流程(电子投稿)中,包括如下环节和要求:(1)作者投稿——主编或其办公室选择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选择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审稿——责任编辑作决定:改后重审;修改后发表;拒稿。(2)作者投送修改稿——责任编辑组织第二次审稿——审稿专家审查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答意见及修改稿——责任编辑作决定:发表;小改后发表;拒稿[3]。

国际期刊审稿流程与我国现有编辑审稿程序并无质的差别。外审审稿专家一般有编委会制度和特聘专家制度,前者人员相对固定,名单也一般公开,后者则通过专家库,根据来稿专业和领域而选择审稿人。在实践中,是否公开具体的审稿人,还有意见分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有的要求公开审稿人,主要是作者能及时联系审稿人,通过与审稿人的交流来形成对自己投稿优劣的判断,或对予以修改的意见进行交流。有的则不予公开,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可使审稿人免受反复讨论、频繁交流等额外工作量之苦,还可避免作者对审稿人可能的不当影响。二者各有优劣。

在国外知名期刊的审稿形式中,出于对部分名家(如院士)学术资源的信赖和依赖,对来稿还有交流稿、自由稿和贡献稿之区分。如《美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之前还保留有“Track I 交流稿”,即由国家科学院院士推荐的其他作者的稿件(但也需要获得外部审稿人的意见,并附同意发表的简短说明),提交至《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编辑部,文章发表时标记为“Communicated by……”。通常情况下审稿人匿名。每位院士每年可推荐的稿件有配额限制[4]。交流稿的好处在于能获得院士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背书,基本能保证来稿的较高水准。但交流稿的一个最大弊端在于其他自由投稿者对交流稿中的人情关系和审稿环节公正性的怀疑。如果自由投稿者的稿件质量与交流稿不相上下,其对自由投稿制度会有更多的损害。2005 之前,PANS 一直保有较高的影响因子,从2006年开始影响因子跌破了10,使得PANS 编辑部备感压力[4]。通过限制交流稿数量,根据学科前沿发展,鼓励观点创新,增设与自由稿有关的栏目,如“预先安排编辑的稿件”、“特设论文”栏目、“PANS Plus”,前二者主要在于鼓励超前学术观点和学科前沿,后者则实行在线发表,并附加评论以扩大学术影响。该刊物还实行了有效的宣传策略。实践证明,PANS 编辑部针对交流稿的改革获得了很大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通过保证自由投稿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保护自由投稿者的积极性。即便美国科学院院士把关的推荐稿,也会引起其他投稿人的质疑,只有鼓励自由投稿,实行规范、严格的审稿程序,才能吸引优质稿源,保证刊物的健康运行。

因此,从审稿环节来看,审稿人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自己的学术经验和对学科发展和问题意识的把握,形成对稿件取舍的判断,并尽量排除人情关系和不必要的主观因素,提出对来稿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在国内审稿环节中,审稿人制度还不完善,一些期刊还未建立起自己的审稿专家库。即便形成了专家审稿制度,也还无法严格履行相关程序,人情稿、关系稿还将会对一些刊物的发展形成影响。这一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这一问题本身,而是学术标准和职称评价标准是否能筛选出代表申请人在本领域学术水准的机制。代表作制度曾一度成为一些学校和机构评判的标准,这也是学术评价标准和职称制度改革中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规范审稿程序有利于公共资源均衡共享

规范的审稿程序是对公共资源利用的一种制度规范和机制设置。作者、撰稿人所投出的文稿,在投稿意向上除了有发表的意愿、接受审稿单位审阅、增删的“同意”考虑外,还有基于对社会公共产品及其机制的一种信赖。即相信审稿具有公正性,具有规范和学术水准的评判标准,在投稿、审稿、形成审稿结果的一般性程序中,在实体确认(公共产品)、程序操作(规范审稿、及时发稿)问题上,是可期待、可信赖的。

我国现有的出版企事业单位,除了已经走向市场、成为独立核算、独立运营的出版集团、期刊集团外,还有诸多出版单位、期刊社、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期刊实行主管部门管理、主办单位负责的体制,其基本的运行投入属于公共投入,是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考察,这些公共事业单位形成的资源势必需要考虑到公共投入的社会性,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将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资源适用到能为多数人所涉入的领域。期刊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从一般现象上看有“本单位投入”的实际情况,因此,很多期刊基于此自觉将其视为本单位的一亩三分地,这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认识。

期刊的刊号来源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行政许可,这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资源。刊号获取的前提应是具有一定教育和学术实力的学校或其他机构,但这些机构更多是在国家公共投入下而发展起来的。后期的发展投入和持续扶持,尽管经历了本单位内部财务的配给,但一般也纳入到事业单位财务体制内被监管,并未脱离事业体制外而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即便市场化运作、以利益最大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实体,也得到了国家基于文化推广、文化普及、品牌塑造等在财税、利润、出口等方面的补贴和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同样存在上述的规范审稿、对社会负责、规范操作的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需要得到同等重视是期刊及其出版单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审稿程序的规范性具有普遍意义,是决定公共投入和公共资源能否均衡共享的重要环节。

四、坚持和不断完善审稿程序的规范机制

第一,善待来稿和作者,及时反馈信息。从不同主体考察,审稿制度涉及期刊编辑、作者、社会评价等方面。作者的投稿一般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研究、打磨和智识创新,有些甚至是呕心沥血之作,每一篇文章对应的都只是一个个体。从编辑工作角度,惟有认真对待,甚至还应有感恩作者信赖之心,才能对得起编辑这一称谓,也才能配得上编辑和作者间的鱼水关系。在一些来稿中,细心的作者甚至还在正文以外专门撰写了对文章学术背景、主要观点的分析和介绍,藉此获得编辑的重视和认可。还有的作者则在审稿的周期中礼貌而不失真切地询问退稿之理由,以便修改完善。对于青年学人,创新观点的提出,对问题的慎思追问,可能还显稚嫩,甚至学术规范还不严谨,这些都是审稿中的常见现象。审稿者需要认真、细致、及时的反馈,或通过编辑审稿系统分类罗列,以释众疑。从对待来稿的规范角度分析,编辑投稿系统中供作者查阅的审稿意见,是有效解决信息反馈的较好途径。对于反馈时间的把握,则以一到两个月的审稿周期较为合理,既考虑了编辑的工作量,也考虑了作者修改后再投的时间安排。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这些化为无形的工作实际能形成期刊的正能量,也是吸引作者、培养青年学术人才、尊重学术规律的重要内容。

第二,初审需要形式和内容并重。在形式上,如文章标题、中英文内容摘要、关键词、二三级标题、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引文、正文和文末规范等,是编辑审阅时首先阅读的地方,初审环节中的审稿规范需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从现有学术期刊的规范要求看,大致都会提供此类要求,尤其是注释参考。稿件的形式要求大体也能反映研究者的学术习惯和对待学术的态度,其规范性则能对作者和投稿者提供规范性指引。

在审阅过程中,文章内容往往与文章的形式一脉相承。如内容摘要基本需要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文脉一说即暗含于此。有些论证过程还含有多层次性,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则需要认真细致地审读和判断。而注释和文献,大体能反映出该选题相关研究者的研究进展、类似观点和对研究前沿的判断。在正文的具体分析中,如何展开分析,涉及到研究方法、逻辑铺排、不同观点的评论比较,最终形成己方所持或认同的观点,或在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制度和政策评判,直到形成政策建议或改进设计。对于后者,出于学科的局限和分工的要求,此类工作还不一定是编辑初审的主要工作,而是提供给编辑部进行复审或外审的依据。而这一审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应是初审考虑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来稿的审阅基础:是提交复审并启动外审,还是转编辑部主任直接提出退稿意见,并向作者说明退稿理由。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既是规范性工作的流程,也是审阅稿件时的基本要求。

第三,完善复审和外审机制,保证审稿质量。复审一般建立在初审意见基础上,是编辑部主任、主编或其他负责人针对来稿的学术质量和专业领域,结合学术期刊的总体情况,决定取舍的制度规范。复审是审稿的把关环节,对可能的用稿作出判断,以决定是否启动外审程序。外审则是与复审并重的一种工作延续。在现有实际操作中,一般先有复审,后有外审。而在国外的审阅程序中,往往是直接由编辑等工作人员在进行确认检查后,由其从审稿专家数据库中挑选专业对口的审稿人提交给总编(或副总编),总编(或副总编)选择至少3 名审稿人双盲审送审,再根据审稿人和定稿会的意见作出退稿、修改、退稿后重投的决定[5]。前一种方式在于编辑部主任或主编参与到了实质审阅的环节,从实际效果看是合理的。后一种方式则将外审环节在编辑和外审专家中启动,其前提应是编辑需要受到专业的培训并以审阅程序为依据进行操作。二者均属于工作中的流程和合理安排,并未有严格的优劣之分。

在复审环节中,主编或编辑部主任既审阅编辑的意见,也审阅文章质量。由于实行编辑部主任或主编负责制,这一环节对于来稿的取舍具有实质影响。一般情况下,会根据文章情况决定退稿或送外审。其规范性要求在于主编或编辑部主任通过学术经验或期刊要求,运用自己的自由裁量权予以定夺。需要避免的问题则在于主编或编辑部主任要尽力排除人情或关系等非学术因素,以文章质量、学术水平、创新研究等为至上标准。由于在期刊上公开发表后,文章即进入到公共领域,任由社会大众阅读、评价,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决定权在此便会受到制约或激励。责任(负责或失责)是对主编决定权的制约机制,而选登精品文章、设置有影响的栏目、扩大学术影响,则是对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激励机制。因此,复审环节的规范性存在于对其复审决定权的分工、制约和激励机制。

在外审环节中,包括选定审稿专家、出具审阅意见、双向匿名评审、反馈评审意见、奖励审稿人以激励和肯定其工作等程序和内容。审稿专家的选定一般考虑同行专家,从期刊拟订的专家库选出并发出审稿邀请,实行匿名评审。这些既是日常运作,也涉及规范化处置,核心环节是审稿意见的出具。在一些期刊的审阅方法中,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如《美国医学会杂志》采用多人交叉审稿制度,采用的三页式审稿单。一页是为编辑部写的,是对该稿件的评审及处理意见;一页是写给作者的审稿意见,还有一页是对论文详尽的修改意见、质疑[6]。而在《Radiology》整个编辑流程都十分注重以不同格式的清单来规范化操作。其中审稿人清单最为详尽,条目多达103 条,对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要求都有详细说明,甚至在审稿以外的要求中还给出了24 条特别说明,告知审稿人提倡和应该避免的做法。如审稿人需告知编辑部在审稿中的任何偏歧和利益冲突,需给编辑就稿件是否需要合并或分开提出建议、审稿意见中不要使用贬损性的评论。其中最后一条特别说明的内容是“假设你是作者,重读你的审稿意见”[5]。其清单的设计显得十分具体而有针对性,审稿人一目了然。这些涉及审稿程序、审稿方式、审稿要求的形式和内容,对期刊审阅制度有很多启示。

从作者与期刊的关系考察,作者的投稿属于有知识产权的作品,即便未公开发表也是如此,因此,作者在投稿环节和审阅环节中拥有自己的权益,期刊主办者需要尊重作者的权益,二者是建立在期刊公共性、规范性和学术发表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合同关系。审阅制度必须以相关的新闻出版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在作者与期刊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审阅环节要保证公正、严肃和规范。

[1]吴重龙,白来勤.编辑工作手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49.

[2]杨沂凤.高校科技学报评审专家审稿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M]//学报编辑论丛.2009.

[3]张贤达.国际期刊审稿流程及要点[EB/OL].wenku.baidu.com/view/c9891c4e2e3f572.

[4]桂 琳,张 莉,严 谨.《美国科学院院刊》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几项改革举措[J].编辑学,2013(1).

[5]张晓冬,高 宏.身临其境获取的真经——在<Radioligy >工作和学习的收获[J].编辑学报,2013(2).

[6]任 汴.国外一些著名科技期刊的审稿机制[J].出版发行研究,2000(11).

猜你喜欢

审稿人学术期刊编辑部
《军事护理》2021年度优秀编委、审稿人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本刊评出2018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审稿人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