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梦雷与李光地的《蜡丸疏》纠葛

2013-04-07李志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汀州康熙福建

李志阳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陈梦雷(1650—1741),字则震,一字省斋,福建侯官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请假归,会耿精忠叛乱,遍罗名士,胁授伪官,陈梦雷托疾以拒。乱定之后,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陈梦雷受诬入狱,援李光地辩白,相传李光地密疏救之,旨下减等谪戍尚阳堡。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东巡盛京,陈梦雷献诗称旨,蒙恩召还,教习内苑。雍正初,复以结交近侍谪戍,卒于戍所。有《周易浅述》、《松鹤山房文集》等,奉命编辑《古今图书集成》。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请假归,会耿精忠叛乱,台湾郑锦乘虚入泉州,李光地奉亲避匿山谷间,郑锦与耿精忠并遣人诱降,李光地以死拒之。康熙十四年(1675)五月,密疏陈破贼机宜。疏入,康熙嘉其志节。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至京,擢内阁学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著有《周易通论》、《周易观彖》、《榕村集》等,奉敕修订《周易折中》等。

李光地与陈震雷既是同乡又是同年,同授翰林院编修,散馆后,一同请假归乡,并遭耿精忠叛乱,立身岌岌可危,皆以节操抗拒耿逆劝降。惟一不同的是,李光地上《蜡丸疏》给了康熙帝,受到康熙帝赞许,从此仕途颇为顺畅。陈梦雷无由送出密疏表白忠迹,又遭诬告,致使被流放关外达十七年。

在两人命运的节点上,留下了众多的疑惑,是是非非因而肆意横流,至今犹未消弭。这个节点就是《蜡丸疏》。《蜡丸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所谓蜡丸疏,就是把疏奏用蝇头小字书写在纸片上,以蜡裹之做成丸状。这是在当时叛军猖獗,处境艰险,而选择的送出情报的较稳妥的方法。《蜡丸疏》的主要内容如下:

臣自二贼 搆 乱,遁逃山谷,贼遣人延致至于再三,臣抵死固拒,幸到于今未污清节以辱朝廷。……然所谓急之之道不可不审也,今耿逆方悉力于仙霞关,郑贼亦并命于漳潮之界,独汀州一道与赣州接壤之处,防备极疏。窃闻北来大兵皆于贼兵多处尽力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以臣愚度之,仙霞连制浙江衢州等处,杉关连江西广信等处,漳潮连惠州广城等处,此三者本地经制之兵坚壁深藏,虚张声势,自足以控制羁縻之。至于汀赣一道,为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余人,或七八千人,诈为入广之兵,道经赣州遂转而向汀界。赣州至汀州七八日耳,而汀州至福州、泉城来往非月余不至。比二贼闻知,则大军入闽久矣。此所谓避实击虚,迅霆不及掩耳之类也。此时贼方悉兵外拒,内地府州县尽致空虚,所在残黎望大师之来,正若时雨。苟出汀州小道,横贯其中,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矣。臣乞密驰诏旨,勅 总兵官间谍虚实随机取效,仍恐小路崎岖,更须使乡兵在大军之前,步兵又在马兵之前,庶几万全可以必胜。臣今者虽已为樊鸟汤鸡,然葵藿之心 晞 见太阳,尚冀幸于万一。仰惟圣明照亮[1]。

《蜡丸疏》提到了四点:其一,情势危急,冒死进计,以表报国忠心;其二,出奇兵,击敌虚处,获取胜利;出奇兵的理由是进入福建的三条道路被敌军重兵把守,攻打相当困难,而汀州与赣州接壤之处,防备极疏,取道赣州转向汀州,既避开敌军密集部队,又使敌军猝手不及;其三,取道汀州路径崎岖,宜先乡兵,次步兵,马兵殿后。其四,上疏具名李光地。

问题的关键是此计策是由谁制定的?是李光地?是陈梦雷?还是由俩人共同商议的?先看看陈梦雷的说法:

……李光地亲临,许保全家以坚其往结同心以离逆党,授密策以迎王师……何意李光地蜡丸书,遣使负约于先,宠命加身爽信于后,致雷有怀莫剖,负谤难明。……严诛如李光地始终负心,尤望神祗默鉴。[2]P171-175

而年兄已高巾 裦 袖,投见耿逆,遂抵不孝家矣。……不孝方食骇懑,投匕而起……严词切责,怒发上指……家严出以婉词相讽……与年兄共议,促膝三日,及不孝引杨道声与年兄抵足一夕……不孝身在虎穴,当结杨道声以溃其腹心,离耿继美以隳其羽翼,阴合死士以待不时之应,年兄遁迹深山,间道通信……万一贼疑怒,至发兵拘捕,吾宁扶病而出,以全家八口为保……而年兄却犹豫却顾……今耿继美已被离间,出镇浦城……须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图以分兵势,一面遣人由山路迎请大兵,道由杉关,一鼓可下临城,不顺,则内应在我。……使年兄不受约于先,则不孝当别遣人通信……[2]P171-175

……而厚庵已高巾 裦 袖,投见耿逆,还抵不孝家矣。不孝方食骇懑,投匕而起……但云贼党皆庸材,唯耿继美为逆所忌,其势可离,有杨某贼委以腹心而不屑与贼共事,可结为内援,使陈某一日未死,不出岁余,当令变从中起,相机通道,迎请大兵直抵关前。……逆若发怒,至发兵拘捕,吾宁扶病见贼,以全家八口为保……不孝两次遣人出关不达,厚庵此时尚在犹豫……今幸耿继美已被离间出镇浦城,……须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图以分兵势,一面遣人请从杉关汀郡两路进兵,继美必有内应。若兵临省城,招抚不顺,则内应在我。[2]

……至厚庵到省,某极力劝回之详与密谋请兵,舍身报国实迹,贵郡人士皆能言之。[2]

……夫安溪当变乱之时,耿逆不呼自行投见,若非某苦口劝阻,安肯脱身而归?此通省所共闻也。[2]

……臣不幸与逆贼同城,父母被拘,脱逃无路,因潜结逆贼所聘江南布衣杨文言为内应,方思密疏迎请大兵入 勦 ,不意李光地乃自泉州五百里外,方巾大袖,投见耿逆求官,臣忿恨夺巾掷地大骂……因引杨文言与相见。再三劝谕,始定密疏,臣从中离散逆党,探听虚实,藉李光地在外从山路通信军前……结一二逆帅在杉关为内应,请大兵乘虚直下,讵意李光地犹怀观望……则尽易臣疏,削去臣名。[2]

以上是陈梦雷的陈述,关于密疏的前因后果可大致归纳:密疏计策是以陈梦雷为主制定的。耿逆叛乱时,李光地贪图官位,主动到福州向耿精忠邀宠,后又到陈梦雷家中;梦雷义愤填膺,晓之以大义,使李光地放弃耿精忠任命的官职,又以耿精忠的腹心杨道声(文言)相见,坚定李光地报效清王朝的决心;在李光地担心回去之后被耿精忠胁迫拘捕时,陈梦雷愿以一家八口性命向耿精忠求情;李光地回家之后,并没有立即派人送出密疏,而是在徘徊观望达半年之久方采取行动;密疏中,李光地删去了陈梦雷的名字;陈梦雷之所以没有因李光地拖延送出密疏而另外派人代为转达,是与李光地有约在先有关。陈梦雷的表述过程可谓环环相扣,一位贪功谋利,欺君卖友,面目可憎的伪君子形象呼之欲出。

但是,陈梦雷叙述定计密疏的过程有四个疑点:

其一,李光地真的是主动到福州邀宠求官吗?耿逆时,同为福建士人的彭鹏,也即上文提及的彭无山。《福建通志·福建列传·清二》是这样记载的:康熙十三年,耿精忠以全闽叛,闽中缙绅及举人进士未铨授者,皆檄授伪州县敦迫就职,鹏猖狂卧病。李光地毕竟也是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不至于主动向耿精忠求官。《榕村语录续集》卷十《本朝时事》的论述与《福建通志·福建列传》记载相较大致可信:甲寅(即康熙十三年),耿精忠乱,泉州府、安溪县皆为伪官将。闽绅进士以上者,无不驱而为伪官。……乙卯夏,予亦不能家居,为伪官群小所逼迫,将有宗族之祸。迁延至福州鼓山……与家伯约,三日不至,便以先君病剧递信,以便脱身。……显然,即使李光地真的如陈梦雷所说的主动向耿精忠求取官职,也不会那么凑巧,李光地仅到达福州后的第三天,家里就来信告知父亲病危。也就是说,李光地父亲病危是李光地来福州之前事先拟定的策略,这再一次可以认定《榕村语录续集》里的上述说法较为可信。

其二,杨道声真的劝说过李光地吗?既然有杨道声在,陈梦雷也不一定非得要李光地为他的忠贞作证,只要杨道声能挺身而出作证也可。杨道声当时还在世,陈梦雷在谪戍奉天时,还与他通过信。有《答杨道声书》(详见《松鹤山房文集》卷一十三)。退一步说,如果朝廷当政者不允许杨道声为陈梦雷出面作证,那么,当政者的政治取向也就可想而知。

其三,陈梦雷真的信守与李光地的约定,没有因李光地所谓的观望、拖延送出密疏而毫无行动吗?《抵奉天与徐健菴书》提到:不孝遣人出关不达,因令散言省城已为郑氏所据。可见,陈梦雷的前后两种说法互相抵牾,因此,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要么,只有一种说法正确;要么,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其四,耿继美出镇浦城真的是陈梦雷离间的结果吗?《与李厚菴绝交书》写到:不孝就拘而往,不受事而归,辞其印札,不赴朝贺,瘠形托病三年一日。试想,陈梦雷要具备离间耿精忠与耿继美关系的前提是:同俩人有较为亲近的接触或者同这俩人的同僚

有过较为频繁的交往,不然,何以能实施离间之计?陈梦雷托病三年如一日,外出的离间活动从何谈起?

就密疏的内容而言:《蜡丸疏》的要点是希望清军从汀州进入福建,避开敌军重兵把守的杉关、仙霞关、漳潮地界。而陈梦雷的计策是清军直接从杉关进入福建,让杉关被离间的主帅与之里应外合。

以上的疑点和推论足以看出陈梦雷的前后表述有不少问题。然而,陈梦雷为了他的冤案得以清白于世,不惜告城隍,表断绝,四处投书求救(如上述引文提到的徐乾学、彭鹏、富鸿基等),达到他与李光地之间的事是“通省所共闻也”“贵郡人士皆能言之”,甚至在陈梦雷谪戍的奉天,所谓关外人士“言及故相国安溪李公,极诋之”[3]P623,置李光地于“疑谤丛集”[4]P9900境地。

反观李光地,对于身陷诬告的同年挚友真的无动于衷吗?《国朝先正事略·卷七》有言:复疏言编修陈梦雷当耿逆之变,有七旬父母不能脱逃,致被逼胁。梦雷虽陷贼中,托病支吾,受臣密约,图反正,请贳其从逆之辜。既法司坐梦雷斩,诏从宽免死。《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十》有更详细的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在陈梦雷下狱将被处死的危境中,李光地的上疏挽救了朋友的性命。《榕村语录续集》卷十《本朝时事》引用魏环溪的话:李老先生(即李光地)至出疏以百口相保,非情耶?

陈梦雷与李光地之间的恩怨纠葛,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不可言说的隐秘,笔者在这里只是就现有的资料做一个梳理和初步推断。或许俩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局外人所想像的那样糟糕。

[1][清]李光地.榕村全集[M].清乾隆元年(1736)刊本.

[2][清]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A].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A].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赵而巽,等.清史稿·列传四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汀州康熙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郭祥正汀州诗一首(书法)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汀州客家祠堂革命薪火相传
汀州知州陈轩的廉政小故事
福建医改新在哪?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