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适应良好流动学前儿童个案研究

2013-04-07陈玉佩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流动家庭

王 杰,陈玉佩

(1.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2.文莱中华中学 幼儿园部,文莱)

社会适应良好流动学前儿童个案研究

王 杰1,陈玉佩2

(1.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2.文莱中华中学 幼儿园部,文莱)

流动学前儿童是相对的弱势群体,培养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他们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社会适应良好流动学前儿童的个案,是一种相对成功的范例和借鉴,能够对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在流动学前儿童社会适应发展教育的充分合作方面提供启示。

社会适应良好;流动学前儿童;个案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政府、学术界等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而其中的关键,首先是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中能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环境改变对学前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对其在生活与学习方面会产生深远影响,值得足够重视。

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探讨流动学前儿童在心理和行为适应上存在的问题,例如有学者指出,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学前儿童家庭基本状况相对较差,接受正规早期教育晚,更换托幼机构频繁。[1]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 自信心相对不足, 交往能力有待提高。[2]

另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到,相比农村,流动学前儿童能享受相对优质的资源,也具有生活自理、上进心强等特点。何况流动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优势家庭”,家境较好,父母重视学前教育,有条件选择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幼儿园和社区,[3]具备了幼儿社会适应良好的基本要素。有人对保定市学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发现与常模相比,其社会性发展总分符合常模正态分布,且随年龄增长、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及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呈增长趋势。[4]总之,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是一种受综合因素影响的复杂情况。

因此,若能从流动学前儿童正面、积极的品质出发,焦点转向社会适应良好的流动儿童,挖掘社会适应良好流动学前儿童的影响因素和表现,提供良好的范例和借鉴,无疑对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发展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在相关量的研究的基础上,经老师推荐,通过访谈,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确定研究个案。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儿童各方面在各年龄阶段的整体发展特点,随着从家庭到幼儿园空间的扩大,以及社会接触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大与增加,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因而将个案选择的方向主要确定在大班(5-6岁)年龄阶段。

2.在同学问卷调查(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左启华编制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存在7.97%流动学前儿童呈高常水平)的基础上,从138名被试中抽取出11名社会适应呈高常水平的流动儿童。

3.在四所幼儿园,分别由八位大班带班老师推荐各自班上2名社会适应良好的流动儿童,共16名社会适应良好大班流动学前儿童。

4.分别对8位老师进行访谈。

5.综合以上信息确定最好的2名大班流动儿童,根据其家庭基本条件,及进行研究的可能性,最终确定N市某幼儿园大二班的恒恒为本研究的个案。

研究者本人从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持续对恒恒进行参与式观察(场所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并对恒恒及其家人、同伴和老师进行多次访谈,获得了详实的资料信息。

三 个案呈现与讨论分析

1.个案概况。

恒恒,男,6岁,在老家时由爷爷奶奶照料。2008年来到N市,次年入某中心幼儿园。父亲经营运输生意,母亲是全职妈妈,目前家庭月收入为10000元。恒恒社会适应良好,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平均水平。

恒恒家租住在N市某镇的一个小区内,两室一厅。恒恒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小而整洁,被套上的花纹是小熊维尼,床头贴满了很多卡通图贴。靠窗的是一张书桌,上面摆了许多拼好的以及未拼好的拼图。床正对着一个小书橱,上面放着许多书,大多数是儿童读物,同时放了一些玩具,有拼图、积木等,还有一台遥控车。恒恒向我展示了他的遥控车,说他每天都要拿着车到广场与其他小朋友比试。小区基本的设施比较齐全,楼前面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

2.个案社会适应良好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1)家庭亲子关系良好。恒恒能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如能独立地睡眠,用餐等,并能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劳动报酬”,表现出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配合,无负面情绪或反抗行为。

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使儿童拥有充裕的学习用品及社会学习的资源,孩子很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进而更有可能产生积极情感,这对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恒恒的父母注重培养他的独立能力,给其一定的自我空间,尊重了幼儿的心理需要。恒恒妈妈不惜辞掉工作,尽量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发展,提高其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我:恒恒从幼儿园回来后主要是跟谁在一起呢?

恒恒妈妈:因为他爸爸很忙,所以主要和我在一起。当初就是考虑到两个人都工作的话,肯定没有空来照顾恒恒,所以最后决定我辞掉工作。

我:平时的生活中,相对于爸爸而言,恒恒是否更加会依赖妈妈呢?

恒恒妈妈:其实平时多少有点依赖我的,因为他爸爸工作很忙,甚至很少在家,有时候晚上也经常出差不在家,所以照顾他的时间很少。不过有时候他可真有小男子汉的感觉呢。我记得有一次突然停电了,我摸索着找他的时候,他一下子就抱着我说:“妈妈别怕,我会保护你的!”

在恒恒爸爸保证了家里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妈妈辞去工作,全职照顾其生活起居及承担起教育的重任,把照顾教育孩子放在家庭生活第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识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尤其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保证了孩子的亲子教育。

我:他在老家的时候有没有上过幼儿园?

恒恒妈妈:没有。因为年龄小还没有上,不过他爷爷是退休小学老师,所以有时候还会去小学转转的,经常会带着他一起去,所以,他对学校倒是没有陌生感,而且,他爷爷去哪都喜欢带着他,所以他接触的人和环境也是蛮多的,养成的性格也比较外向,比较好动。

替代父母的较高素质的家庭教养者,对恒恒入园前的社会适应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我:发现恒恒的玩具挺多的,您一般多长时间给他买一件玩具?

恒恒妈妈:给他买玩具一般是在鼓励的情况下给他买的,要靠自己的良好表现获得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其实不光是买玩具方面,还有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他想要吃肯德基啊,去游乐园玩啊等等。……我会很明确的告诉获取“报酬”的途径,比如,自己吃饭吃得很干净啊,不过这项现在不用了,因为他现在大班了,而且在幼儿园老师也比较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大多数情况,比如他自己会整理自己的衣服啦,收拾自己的床啦,只要是他自己独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会告诉他,这已经“记在账上”,每超过五件事,我就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想到这种办法,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育儿节目中一个孩子的妈妈讲的,我觉得挺好的。

我:对幼儿园开办的亲子活动、家长活动等,您是否都会参加?

恒恒妈妈: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参加,除非我有很重要的其他事情实在走不开。我觉得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不仅对我是一种快乐,而且孩子会更开心的。幼儿园会举办家长会,我觉得这个更是要参加的,这样我才能更加了解我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啊,还有与老师、家长的交流啊,都能学到很多育儿经验。

恒恒母亲经常观看教育类节目,积极配合老师,经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家长育儿经验讲座,以及亲子活动等。这也体现了其对教育重视,并且不是一味凭着主观认识,而是注重学习获取好的育儿经验。

我:您对恒恒最大期望是什么?

恒恒妈妈:我觉得孩子现在还小,还不能给他施加太大的压力,我尤其不喜欢强迫孩子去上一些他不喜欢的兴趣班。所以我觉得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不能造成孩子的压力和负担。

理解孩子,关注孩子,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恒恒的父母关系和睦,主张孩子快乐成长,为恒恒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恒恒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具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师幼互动中表现积极,能较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幼儿期,除家庭以外,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时间最多,与教师、同伴的接触最多,幼儿园因素直接影响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幼儿园心理环境(即精神环境)更是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小区旁边的幼儿园,而选择离家稍微远一点的呢?

恒恒妈妈:首先这个幼儿园在这里口碑还算不错的,也想让他上更好一点的幼儿园,但更好的离家里就更远了,而且进去也是相当难的。

我:您觉得在咱们幼儿园最有利于流动幼儿社会适应发展的有哪些政策呢?

恒恒老师:教育公平。我们幼儿园的大门为一切适龄幼儿敞开,不存在本地与外地之分。老师对待所有的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甚至老师可能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流动幼儿身上,因为他们在刚来的时候,总体上确实与本地幼儿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个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家长的教育态度等等。

恒恒所在幼儿园是省优质幼儿园,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幼儿园流动儿童大概占总人数的1/3。幼儿园将教育公平切实地付诸实践,无论从招生的相关政策,还是在班级管理、教师教育观念等各方面呈现出对流动幼儿的接纳、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十分有利于流动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过程。师幼互动关系对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学前儿童在入小学后前三年的适应能力和行为。恒恒从小班开始一直在这个幼儿园(目前的主班老师是从中班的时候开始接手的),观察发现,恒恒老师与班上幼儿的互动建立在尊重及友爱的基础上。

我:您刚接这个班后,接触恒恒的时候,他给您怎样的印象?

恒恒老师:总体上,不是那种特别拔尖的孩子,但各方面发展都不错,与同伴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都是很不错的。与本地幼儿相比并不存在差距,甚至在很多方面比本地孩子表现得更突出。比如他比较擅长独立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这点也是令我感到诧异的。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而且每次都会很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会帮老师发筷子。除此之外,他也会经常帮助其他小朋友,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鞋带散了,自己又不会系,恒恒主动过去帮他系好。他不仅是我们老师能干的小帮手,也是小朋友的小老师。

区角活动时,有两名幼儿玩飞行棋,恒恒在一旁观看。期间两名幼儿发生游戏规则的意见分歧并争执起来,恒恒立即进行调节:不要吵,你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听谁的嘛。于是,两名幼儿石头剪刀布化解了分歧。

良好的师幼互动无疑感染和影响到恒恒的同伴交往。教师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这所幼儿园,幼儿之间无歧视等不良现象发生。调查发现,恒恒的好朋友很多,他被大多数同伴喜欢,良好的同伴关系为恒恒收获了许多欢乐,同时大大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恒恒能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乐于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情绪愉悦。

恒恒家所在小区小朋友很多,但大多是本地人。社区的设施比较全面,尤其是其家前面的一片广场,他和小区里的其他小伙伴在这里玩耍嬉戏,

我:恒恒和他们的关系怎么样呢?

恒恒妈妈:嗯,很好!他的伙伴特别多,而且他跟他们很容易就打成一片。记得刚来的时候,我还担心他会不会因为到这边没有伙伴会很孤单,没想到过了没多久,他就有不少自己的伙伴了。

我:你们每天都在一起玩吗?

恒恒伙伴:嗯!我们每天都要在一起玩,有时候玩捉迷藏,有时比赛玩赛车,他每次都会赢,他很厉害了。我们是好朋友,他每次都会带我们玩的。

社区是幼儿除家庭、幼儿园外所接触到的又一大环境。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及文化氛围,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恒恒有时会很认真地看别人下棋,小区里经常下棋的人几乎都认识他。他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跟在爷爷奶奶后面跳广场舞。社区也会举办一些与儿童相关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妈妈每次都会带恒恒参加,这也为他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提供了可能。

四 结论与启示

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发展,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必要的物质环境、精神条件和智力支持,才能切实培养和发展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加强家庭教育意识,创设宽松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对儿童造成的影响。

流动学前儿童父母应充分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主动同幼儿园、社区及相关的学前教育机构联系和交流,获得有关早期教育的知识,努力创造条件来消除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匮乏而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父母要注意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双方的教育观念要一致,方法要统一,尊重子女,采取民主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增加沟通频率,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身心发展状况。父母也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做好儿童社会行为的榜样,还要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外出活动以及参观游览等活动,丰富和增强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其社会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为幼儿提供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切实落实政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良好发展。

就幼儿园而言,一方面要降低收费门槛,对流动幼儿展现接纳的态度,以鼓励流动儿童入园,尊重流动儿童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点,为流动儿童尽快融入城市文化和本地文化设置专门的幼儿园课程计划。教师要给幼儿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环境,并心情愉快地游戏,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接受教师指导。尊重流动学前儿童,不仅要平等、民主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还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注意家园沟通,保持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一致。同时,教育职能部门还应为幼儿园改善教学环境、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社会适应向优秀发展多做实事。

3.在家、园与社区合作共育中,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成效。

幼儿园教育不仅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引导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而且要通过引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努力将三方面教育联结为一个整体,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等活动,引起家长对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视,使他们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父母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其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要努力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就社区而言,也要努力整合教育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相应的学前教育设施和条件,积极探索建立相对多元和简单的流动儿童教育机构。组织儿童走向社区,拓展儿童社会交往的空间,丰富幼儿的社区生活,增强儿童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认知,促进流动学前儿童融入社会。同时也可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补充性教育,如家庭教育辅导站等,定期对流动人口家庭进行探访。

[1]王晓芬.流动学前儿童家庭基本状况调查及相关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4):36-39.

[2]欧阳岚.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2):39-41.

[3]董枉萍,崔晓文,秦金亮.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系统的个案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7/8):80-83.

[4]张莅颖,孙敬.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其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37-40.

ClassNo.:G6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CaseStudyofGoodSocialAdaptationforFloatingPreschoolers

Wang Jie1,Chen Yupei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nagsu 226007, China 2.Chung Hwa Middle School Kindergarten, Chung Hwa,China)

Floating preschoolers is relatively vulnerable groups.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 is of great need for them to adapt to the new liv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good social adaptation for floating preschoolers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and reference in the cooperation among families, kindergartens and communities ,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floa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adaptation.

good social adaptation; floating preschoolers; study on a case

王杰,硕士,副教授,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陈玉佩,本科,文莱中华中学幼儿园部,NO1 KG BERANGAN BSB BS8211 BRUNEI DARUSSALAM。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准备发展与促进研究” (批准号:10YJC880123)的研究成果之一。

1672-6758(2013)12-0010-3

G61

A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流动家庭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流动的光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沙漠里的精灵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