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进娱乐节目的中国式生长

2013-04-07邢璐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受众文化

邢璐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引进娱乐节目的中国式生长

邢璐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自从2010年《中国达人秀》第一季获得巨大成功后,引进海外节目的版权取代了单纯的模仿,成为了国内卫视节目制作业的新一轮风潮。《中国达人秀》在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受众组成等方面具有成功的本土化经验,通过其经验可以得出对于引进娱乐节目本土化的普遍性建议。

引进节目;本土化;中国达人秀;中国式生长

一、电视节目本土化内涵

据胡智锋教授的观点,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就是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

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保护,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之处;二是本土化后的节目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让本土文化走出去,融入其他文化的作用。本文所研究的“本土化”特指直接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加工,即购买版权后,采用原版节目的基本模式,在此之上对其进行微调,以适应本国文化及受众。由于东西方在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本土化”不仅仅要对节目形式进行加工,更需要找到思想内容上的差异点,根据本国观众的趣味进行改造。

二、本土化经验——以《中国达人秀》为例

1.《中国达人秀》文化特性初探

《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是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款真人秀节目,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中国达人秀》第二季决赛的全国收视率超过了5%,当晚新浪微博也几乎被“达人秀决赛”这一话题刷屏。

达人秀节目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一个平台对于拥有不同技能的“达人”的渴求。二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容,这种兼容体现在内容和地理层面上。前者包括语言、种族、社会阶层、亚文化、越轨行为等不受限制;后者则是强调文化的跨国界的多样性共存。三是对于“真”的追求。所有的达人秀节目都在强调真人的真实生活,在舞台上展现真实的才艺和状态。最后,参赛者的成功分别来自评委和公众的许可,这折射了某种社会成功评定的机制。一方面,社会规则由专家、管理者和舆论领袖制订;另一方面,它又来自于社会公共协商,这也成为西方社会认可的基本机制。

2.《中国达人秀》的本土化经验

(1)节目内容——扩充“达人”内涵。在原版节目中,“talent”一词更多地强调天赋,而在《中国达人秀》中,有对天赋的阐释,例如,模仿周立波的上海小姑娘,更多的是个人的精神品质,更吸引人的是选手背后的故事。他们或令人拍手称奇,或令人潸然泪下。正如《中国达人秀》主题曲作曲者高晓松所说,“(达人) 站上舞台时,(应)能启迪千百万人, 而不是光耍了自己的手艺, 能给这个社会、今天的人们带来更好的、向善的东西。”

例如,在《中国达人秀》24强选手中,姜仁瑞才艺平平,他之所以能得到节目组和观众的认可,就在于他的表演展现出了令人感动的个人精神。姜仁瑞的节目是用自己发明的设施表演“孔雀开屏”,这个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和美感的节目,最开始得到了观众的哄笑和评委的红灯。但是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要表演这个节目,是为了让他瘫痪三年的妻子开口笑。他的行为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评委,不仅让他晋级,还在给他颁发了“绚烂的绽放”的专项奖。让他得到肯定的并非天生的才艺,而是后天形成的人格魅力,这无疑是对“达人”内涵的扩充。

(2)文化构成——传统文化及“草根”文化的表达。在达人秀海选过程中,节目组十分注重拥有传统技艺的选手,如武术、杂技、原生态歌曲、各种民族乐器等,一般会选出一定比例的此类选手,以增加节目的中国元素,也扩大了传统技艺的影响力。例如,节目组注意选拔受不同文化熏陶的华人,让此类选手展示出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第二季的胡启志饱含的就是一个海外华人的乡愁:终于明白我来自哪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一个个的故事,撑起了中国达人秀饱满的舞台,体现了中国人个性绽放中的生命自强和文化自信。

除传统文化之外,《中国达人秀》还展现了互联网普及之后兴起的“草根”文化,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盛宴。长久以来,以传统媒体为载体,中国内地的文化生态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构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草根”阶层却无发言权。网络为“草根”阶层提供了“逆袭”的平台,他们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发声渠道,消解传统精英的影响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达人秀》将关注点聚焦平民。

节目的口号是“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相信梦想,相信奇迹!”自节目开播起,达人秀就一直坚持“平民讲故事”的定位,不仅注重才艺,也注重生活中平凡的却又感人至深的情感。具体操作上,第一是强化民生,比如设置敏感的民生评委周立波,通过周立波的提问,让观众了解选手所代表的社会群落。 第二是深挖每名选手背后的故事,使人物立体化,贴近日常生活,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受到感动。

(3)审美品格——平等的价值观及“青春中国”。与原版节目相同,《中国达人秀》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价值观,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在平等价值观的指引下,中国的达人秀进行了本土化的思考和实践。作为一档零门槛的节目,达人秀不仅仅是一次造星行动,也不仅仅是为了发掘有可能带来百万美元收入的潜力股,中国达人秀以价值观贯穿始终,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是为了让我们乐观自信,热爱我们身处的国家。

降低年龄层,打造“青春中国”。从参赛者角度来说,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无疑会让节目可看性更强,他们的态度和才艺更能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4)受众组成——低龄与成年选手并重。与以往选秀节目不同的是,《中国达人秀》的观众构成并没有低龄化的表征,34岁及以下观众占比为34.9%,35岁以上的观众占比为65.1%。《达人秀》注入更多年轻选手,有助于吸引低龄观众群,但成年收视群体是更重要的部分。以前的选秀节目,目标非常清晰地瞄准34岁以下的观众,比如《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等。尽管之前有选秀节目在初选时对选手年龄不做限制,但是后面的节目不管是内容、形式,都是针对低龄选手的。《中国达人秀》要讲述达人的故事、达人的精神、达人的追求,这个目标显然不再只针对年轻人,很多时候反而更会吸引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观众。

电视的受众主体与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坚力量是吻合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体是中产阶级,而我国则刚好缺乏这个阶级,是以平民为中坚力量。二者在审美趣味、收视习惯上必然存在着很多差异。能在我国成功的选秀节目,必须渗透平民的理想、迎合平民的期待。

三、引进娱乐节目的中国式生长

通过上文对于《中国达人秀》本土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化共性、节目内容、制作方法、受众分析等方面得出一些有共性的本土化经验。

1.文化共性

在引进节目前,要充分考察这一节目形态所要表达的文化共性,检验其宽容度,检验其与我国文化的兼容性。首先,节目追求的宗旨和想要表达的理念是要有广泛的普适性,例如,达人秀节目对天赋、真实的追求。如果引进节目的审美趣味主要针对外国某一阶层,那就要在引进前进行缜密的调查研究,以防因出现往寒带种植热带植物的情况,天性必然造成水土不服。另外一方面,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这就要求引进节目要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的自我意识、表现意识逐渐兴盛起来,互联网的普及更促成了“草根阶层”的狂欢盛宴。这与达人秀的文化内核恰好吻合,这样的嫁接移植只要稍加改造,就会降低“水土不服”的程度。

2.节目内容

节目要包含中国文化的强烈表达,并且采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当代精神也要充分表现,并用草根、青春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来。本国文化的表达既符合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也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我国的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本国文化的表达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3.受众分析

进行节目选样时,要注意分析中国受众结构与原版国家受众结构的不同,对于那些受众定位与我国不同的节目,要谨慎地选择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对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尽可能地扩大节目的受众群,做到在年龄、文化、收入等不同层面多元化,才能做出内容丰富多彩的节目。只有吸引到观众,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产生社会效益。

4.制作方式

借鉴国外节目的制作方式,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全部录制好之后统一剪辑,以选取其中最精彩的。另外,在节目开头、舞台设计、评委风格等方面,都可以充满中国元素。

综上所述,引进节目的本土化过程是一个关于形式、内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全方位过程。从《中国达人秀》和《我心唱响》可以看出,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在改进电视节目的路上更进一步。只有慢慢积累经验,才能让本土化节目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好更重要的作用。

[1]胡智锋.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

[2]普莉.从收视率数据看《中国达人秀》影响力[J].现代电视,2010,(12).

[3]操圣宁.达人秀节目全球传播的文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7).

[4]李晓星.论“中国达人秀”的精神内核[J].今传媒,2011,(1).

[5]张秀敏.网络“标题党”传播现象的文化分析[J].现代传播,2011,(2).

[6]张聪聪.透视《英国达人秀》解析选秀节目成功要素[J].今传媒,2011,(11).

[7]张利生.国外电视节目本土化管见[J].电视研究,2009,(8).

[8]苗棣,徐晓蕾.西方电视节目样式引进的本土化问题[A].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

Chinese-style Growth of Brought-in Entertainment Programs

XING Lu

(School of Television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Since the first season of “China’s Got Talent” gained its popularity in 2010, introduction of the copyright of foreign TV programs replaced the simple imitation, which has become a new round wave among the production field of domestic satellite TV station. “China’s Got Talent” has plenty of successful localization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program contents, cultural composition,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audience constitution. Suggestions on how to localize brought-in programs can be derived from its experience in these aspects.

brought-in programs; localization; China’s got talent; Chinese growth

2013-01-08

邢璐(1990-),女,河北保定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国际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新闻传播研究。

G229.2

A

1008-469X(2013)02-0106-03

猜你喜欢

本土化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