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新途径

2013-04-06杨晓军

关键词:区域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杨晓军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哲学阐赜】

区域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新途径

杨晓军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区域实际不断结合,并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熟悉、认可和接受的动态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域化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有之义,更是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路径。只有实现了多样化的宣传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原则、创新大众化载体、健全民众参与机制和构筑人才培养阵地,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域视角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的重要任务,学界开始从“全球视野”、“中国场域”出发,多学科、多维度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着眼于宏观视角的考察,缺乏有针对性的微观分析和实证探讨。基于此,笔者从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入手,阐释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域性工作的必要性,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研究的价值选择和现实路径,以期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新进展。

一、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2007年以来,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据初步统计,2007-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检索,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主题的论文多达1 813篇;万方数据库学术论文多达2 772篇。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都堪称丰硕,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质、特征、社会环境、实现路径、“三化”关系和基本经验等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然而,这时期学界的相关研究仍难称全面、系统,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整体轻局部、重“无产者”轻“人民大众”的倾向,尚难完整地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宝贵品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逐渐被老百姓所熟悉与接受的动态的历史过程。目前,学界关于它的研究多为横向性研究,研究成果多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特征、经验和途径等问题,而且存在着比较普遍的重复性研究。研究成果均停留在“当代中国”这个比较特殊的阶段,而对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工作考察甚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推进过程,还包括改革开放以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时间上基本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和改革开放阶段三个紧密联系的历史时期。如果学者们仅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囿于“当代”这个特定阶段,就会人为地割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很难真实地展现出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整历程,还会造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断层”,不利于对之进行整体性探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既需要我们从“世界视野”、“中国场域”等宏观视角上来审视,也需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地区域实际进行微观的分析和论证。然而,当前学界的诸多研究成果“只是从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整体研究,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微观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有学者强调:“如果说广大干部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那么,地方、基层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战场。”[3]因此,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区域性实践,努力探索和总结全国各地的区域经验和地方模式,以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大众的过程,还是人民大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社会的过程。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往往重视不够。其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受众对象、媒介、区域经验及其引发的(区域)社会变迁等内容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薄弱领域,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认识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区域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宏观而言是指马克思主义从抽象的理论形态逐渐为人民群众所认识、接受,并成为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的动态过程;微观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社会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极其鲜明的理论成果,日益成为为区域民众提供社会实践理论指导的动态过程。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区域性研究“不仅是一种可能,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理论需要,实践已经在不断地叩响‘区域化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大门”。[4]概言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的研究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现实诉求。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永世不变的万能法宝,而是一整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区域实践日益融合的动态过程,是各个区域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升和整合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过程。基于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全国各地社会实际的有效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整合、提升为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工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内在诉求。

“区域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实践向前发展的需要。这里所说的“区域”,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的概念,是基于共同文化模式和生活空间的特殊区域。我国地域辽阔,从“区域”划分来看,主要分为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和港澳台地区。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特征更是差异明显,特色鲜明。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我们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形成一个个区域特色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新模式,并以其积极指导和推动各地实际工作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更迫切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社会发展实际的有效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而将其转化为各地人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目标任务。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命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转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区域化’实践,不是技术移植,而是文化移植,是一个适应、吸收、克服、创新、超越的过程。”[5]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区域文化特点鲜明。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个区域内文化相融合,实现不同区域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理论成果。以中原地区为例,中原文化发源于中国腹地,呈现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区域特色。中原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原文化的有效契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原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实践机制。因此,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区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中国文化的过程,更是以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过程。

三、区域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有效路径

为了推进区域性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适切性尤为重要。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域性研究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实现多学科、多角度、多视域的研究氛围,还要探索出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实践路径。

其一,采取多样化的理论宣传途径,夯实区域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对于推进区域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尤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区域内高校、党校、居委会、村委会、社团、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行政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加大区域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与教育力度,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厂、进学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域外文化与区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以当地老百姓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适时融入一些区域内的成语、俗语、俚语等语言以增强理论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达到区域内百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目的,进而实现理论传播与价值教育的双重目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原则,培育区域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现实土壤。中国的实际包括宏观实际和区域实际两个层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这两个层次的关系,即处理好“中国视域”与“区域实际”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区域实际,因为“缺乏微观的分析和论证,宏观的审视也就失去牢固的支撑”。[2]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既要从宏观视角审视,更需要进行区域性的微观分析和具体论证。特别是要以区域内民生问题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区域内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探索出实效性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有效路径。我们只有对不同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准确把握不同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才能“产生区域效应,推动各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3]

其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拓宽区域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渠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提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6]因此,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书籍、报纸、期刊、杂志等传统载体的功能,还要发掘网络时代下论坛、博客、飞信、QQ、手机等新媒体的宣传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进社会,走进民间。另一方面,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通过改编和传播区域内民谣、红歌、相声、小品、舞台剧等曲艺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走一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路子,才能有效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渠道,大力推进区域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其四,健全公众参与的保障制度,搭建区域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参与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各地区域实践、区域历史和区域文化不断融合的演进过程。在推进区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有必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理论研究机制与实践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和实践运行机制,实现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常态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区域民众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比较完备的参与机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比较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全员参与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机关、高校、社区、媒体和民众参与大众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区域内民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区域内建设事业不断进步。

其五,构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阵地,提供区域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人才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我们要充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即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7]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一方面,各级行政单位应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术研究会、理论探讨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逐渐培育区域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团队,建设一支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区域内高校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的锻炼。青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国家和区域事业未来发展与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阵地的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等教育载体,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

综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五进”工作(即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大众文化和进公众媒介),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另一方面要在区域发展模式上大胆创新,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当然,这种区域化经验“其中虽然有大量的、可以进一步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的因素,但是就其直接的理论结论和风貌来说,还带有浓郁的区域特色和地方个性”,[4]我们应将区域经验不断地提炼和提升,从而以“地方模式”、“区域现象”丰富和发展“中国经验”、“中国特色”,[3]不断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区域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工作的日益深入,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2]陈金明,刘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37-41.

[3]邱炜煌.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唯实,2010,(1):8-9.

[4]任平.从新苏南精神看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探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5-11.

[5]吕伟超.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温州表情[N].中国教育报,2010-06-30(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841.

[7]杨小丽.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8.

Regionalization:A New Method to Promot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YANG Xiao-jun

(School of Marxism,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a historical process,and it is also a dynamic process indicating continuous integration between Marxism and Chinese reginal conditions,in which people are gradually familiar with the theory and accept it.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contains regionalization of Marxism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Diversification in means of propaganda,practice of the principle“to relate theory with practice”,innovation of the carriers of popularization,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and focus on personnel training,are all conducive to promote Marx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Marxism;popularization;regional perspective

A811

:A

:1672-3910(2013)02-0047-04

2012-11-01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KS00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般项目(2012-MYB-058);河南理工大学校内博士基金研究项目(B2011-081)

杨晓军(1980-),男,辽宁葫芦岛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区域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