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对纠正大学生不良人格的启示

2013-04-06王艳锋

关键词:人本主义自卑人格

王艳锋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医学信息系,山西 汾阳032200)

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心理疾患已成为高校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山西省某医学院在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群,可见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疾患。

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密切相关,高校作为个人素质拓展的主要场所,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是由性格、气质等多种构成,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在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会影响到人的活动效率、社会适应状况、身心健康以及潜能开发。[1]可见,健康人格的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许多研究也表明不良人格是心理问题的基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不良人格,如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自卑、不满、消沉、悲观等。[2]

一、山西省某医学院大学生常见不良人格

不良人格也称不良人格发展倾向、人格发展缺陷,指介于健康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亚健康状态。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质论流派的代表雷蒙德·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并认为根源特质是最基本的人格特质,决定着表面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特质。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aire,简称16PF)。这份问卷是世界公认的个性测验方法,广泛应用于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作者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山西省某医学院在校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校一些大学生存在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依赖

依赖指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具有依赖人格的人,经常感到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终结时有被毁灭的体验,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调查表明:70%的学生在怀疑性、幻想性得分低于4分,表现为依赖听从、墨守成规。这类学生处处委曲求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渐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孤独

人际关系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孤独”在大学校园里是非常流行。该校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经过两年大学生活后,学生们在乐群性方面得分明显降低,表现为对人缺乏热情、孤独感明显。研究表明孤独者更容易受到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可能与缺乏朋友所构建的关系网、有压力时找不到寻求帮助的人有关。

(三)自卑

自卑指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伴有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自卑的人在得到关于他们表现差的消极反馈时,更容易相信自己失败,并且会引发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消极想法,变得泄气、丧失前进的动力。自卑的人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日常生活中很小的挫折和问题都特别敏感,一旦出现麻烦,就会越来越抑郁,进入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调查表明山西省某医学院校70%的学生在敢为性方面得分低于4分,表现为自卑懦弱。

二、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对大学生不良人格成因的分析

(一)“有条件关注”环境下形成了否认自我,依赖他人的不良人格

“有条件关注”是由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卡尔.罗杰斯提出,是指孩子在满足了父母期望的时候,才会爱孩子,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收回他们的爱。这种有条件关注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们学会抛弃了自己真实的感情与愿望,而去接受别人期待的那部分自我,最终导致自己不了解自己,渐而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在我国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普遍都是通过亲情感化、物质刺激、精神鼓励等一系列有条件关注的手段,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为了迎合外界的关注,努力向着别人期望的方向成长,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长期以往就养成依赖听从、消极被动的不良人格。

(二)归属与爱需要不被满足造成了不良的人际关系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即人有五个基本需要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随后对友谊和爱的需要就会很快就出现。马斯洛还将爱分为两种类型:B型爱和D型爱,B型爱孩子们依靠父母的无私之爱生存、成长并学会了给予爱和从同辈哪里得到爱;D型爱是指父母的无私之爱,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但它是实现B型爱的基础。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教师倾尽所能无私地将知识传授,家长竭尽全力包办了学习之余的其他所有问题,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对父母、教师爱的唯一标准。有些大学生从父母、教师那里获得了无私之爱,却没有学会去爱和如何获得爱。他们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朋友,但由于爱的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施予爱、获得爱和接受爱,从而不能形成亲密和真诚的朋友关系,导致产生孤独心理,压力无处释放,久而久之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尊重需要的不被满足导致了自卑

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要,人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马斯洛把此类需要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自尊的需要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多研究表明低自尊和自尊稳定性差的人,更容易自卑,更容易想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为了刺激和鼓励学生学习,从小学至大学,月考、季考、期末考、区内调考等不同的考试结果,以成绩排行榜的方式张贴,点名批评、体罚学生等情况在我国的各级学校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这些使学生尊重的需要不被满足,导致学生们怀疑自己,不满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怀疑生活的意义,甚至出现厌学、厌世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对纠正大学生不良人格的启示

(一)利用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法,让学生充分地认可自我,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康人格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一种没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是指个体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接受的是个体本身,而非他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需要隐藏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也不需要强化别人期望的自我,真正按照自我的方式处世生活,从而能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康人格。因此在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应积极创设无条件积极关注环境,培养学生塑造独立自主的健康人格。

首先要营造尊重学生的校园氛围。教师要公开、真诚的面对学生,这种真诚要从心底产生,学生尤其是自卑、依赖性人格者,他们对是否以诚相待非常敏感,只有在接受并尊重学生当前状态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下,自卑的学生才会自如地表达并接受自己的全部,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坦然接受并悦纳自我,从而摆脱自卑、顺从、依附等不良状态,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其次应客观地评价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并不意味着必须赞成他们的所有行为。“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会受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影响,当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一致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社会的印证,内心就平衡协调,人格就会稳定健康的发展。[3]依赖性人格者,自我价值感低,但自我价值感既不能靠外在的赋予,也不能在虚幻的自尊中获得,只有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自我价值感,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赞扬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反之会让学生觉得进步的取得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与自我无关,甚至能诱发产生人格障碍的内心动机冲突。如过分地抬高学生,反而会使学生进入因达不到教师的期望而产生否定自我、歪曲自我的不良状态,进而更加自卑,更加依从。

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中,自卑依附性人格的学生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自己是什么都会被接受,就不会压抑或隐藏不被接受的自我,不需要委曲求全,进而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做出选择,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身生活,依据本人的兴趣选择生活,从而真正回到自主成长的轨道上去,并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进步。

(二)利用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表露法,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人本主义认为当人们把自己的秘密信息展示给另外一个人时,他们就在进行自我表露,表露会使交流者感到相互信任和吸引,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孤独者往往是因为缺乏社交技能,因此与别人建立与发展关系非常困难,发展社交技能的最好办法就是练习与他人的交谈,但是孤独者从来不知道怎样发起一场互动或活跃的谈话,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会孤独者自我表露的方法,提高自我表露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有孤独倾向的学生,高校首先应该开设自我表露技能的选修课程或讲座。研究表明,孤独者通常比他们的谈伴自我表露少,且不知道何时表露和表露多少,正因为他们表露的程度比起对方期望的来说,过多或不够,因而使谈伴不与他们亲近。[4]通过讲座或课程的学习,让有孤独倾向的学生系统地接受自我表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其次重视人际交往实践。创造并鼓励有孤独倾向的学生积极地接触社会。如利用寒暑假开展诸如打工、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等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实践了交往理论,又体验了如何与不同群体进行有效交流,还可以了解社会,从而引发对理性思考,提高社会责任感。利用周末参加一些如关爱孤残儿童、敬老助老、帮贫支教等公益活动。通过与这样一些特殊群体的交往,既可以让他们了解交流实际是心的沟通,真诚是融化交往坚冰的最好方法,还可以让他们镜面地认识自己。

除了让学生利用面对面的自我表露方式,结交朋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新形式自我表露的方式,如网络、手机短信等,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一些研究表明以人人网为主导的校园SNS网站在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人际交往的需求、增强获取交往信息的主动性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5]同时,基于实名注册制的人人网,还原了现实的人际圈,使网络的人际交流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交互式的影响。[6]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形式的自我表露方式具有匿名性和伦理道德规范相对较弱等特点,使现实中一些因道德或隐私等造成的表露障碍大大减弱,从而使孤独者能积极表露自己,可以做为一种尝试,来帮助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形成朋友圈。

(三)利用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价值组合原理,提高学生的整体自尊,帮助学生重建自信

自我评价的领域包括外貌、能力、社会支持、美德、替代性资源等,人本主义把自我评价的多个领域称为自我价值组合,并指出自我的评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对自己重要的领域,第二阶段根据自己在所选领域的表现来评价自我,形成人的整体自尊。自我评价的某些领域是固有的,但有些是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社会支持、替代资源等。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实际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支持,多数学者认为情感的支持比实际的支持更有意义。[7]替代性资源是指一些与个体相关联的群体、人物、事物,如家庭背景、职业、独特的物品等。

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如家人的爱、老师的赞扬、朋友的关爱,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而重树信心。积极发现学生的优势替代资源,如特长、爱好、技能等,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技能,参加社会团体,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优势领域的评价,提高整体自尊。教育学生取长补短,让学生明白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的道理,提醒学生一个人并不需要在所有事情上都做的好,虽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也不会影响其整体自尊,从而提高了自尊水平及自尊的稳定性,进而减少不良人格的形成。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关注人格的积极方面,提出每个人都可以以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成长,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将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纠正大学生的不良人格,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赵静波.人格与健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

[2]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对策 [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254-257.

[3]蒋灿,阮昆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3-16.

[4]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05.

[5]郑宇钧,林琳.当校园SNS照进现实——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探讨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29-34.

[6]谢笑春,孙晓军.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J].心理科学进展,2013(2):272-279.

[7]陈建文,王滔.国外关于整体自尊研究的综述 [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6(2):17-21.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自卑人格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