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网络新闻标题的意义建构

2013-04-06梁溪

关键词:新闻标题竹林层面

梁溪

(1.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人类社会的交流形式由各种符号构成,而各种符号的表现形式也是纷繁多样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只分析语言这种最常见的单模态符号显然落后于这个因特网技术日趋成熟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O'Toole(1994)及Kress和van Leeuwen(1996)在Reading Image一书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率先创立了视觉语法框架,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借此契机,国内外学者掀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探索的浪潮。

众所周知,标题是一篇新闻的灵魂。如今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也使得标题在互联网新闻中的重要性更甚于在传统媒体中的作用。在电子媒体飞越发展的冲击下,网络新闻标题也不再只靠文字一种模态进行意义建构,而是运用图像、色彩、文字等多模态符号资源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新华日报》多媒体数字版2011年7月1日关于建党90周年的一篇特别报道,对其多模态新闻标题中各模态符号如何相互配合建构意义进行研究。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一)社会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基础

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有其社会符号学基础和功能语言学基础。社会符号学发端于韩礼德的 “语言是社会符号”的理论,关注的是特定于某一文化某一社团的符号实践。这一理论推动了多模态表达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多模态符号学。[1]另一方面,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三大元功能延伸至其他符号资源 (如图像、颜色、图表、声音、动作、姿态、表情等),认为语言不能展示交际过程的全貌,语言之外的其它符号也是意义的源泉,各种符号与语言融合共生,共同参与意义的生成,传递与解释。[2]因此各种社会符号资源与语言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多功能性。

(二)视觉语法框架

在将图像等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资源看做是社会符号的前提下,O'Toole和 Kress &van Leeuwen(1996)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延伸到视觉模式,比照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从构图视角、色调、图片架构等多层面讨论图像的意义表达方式,创建了以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 “构成意义”为核心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Lim (2004)提出了的整合的多模态模型框架,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就是从表达、内容、和语境三个层面对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的过程。在这个框架中,语言和图像作为交际模态共享意识形态、语类、语域、话语意义四个层面。[3]我国学者张德禄 (2009)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总的理论框架.他的理论框架分为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其中,文化层面使得交流的情景语境具有了解释力。它包括人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过程,即体裁。而具体的交际会受到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同时,这个过程也要以一定的体裁进行。在内容层面上,话语由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相互关联共同体现话语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如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等。表达层面有语言与非语言媒体组成。其中,语言媒体包含伴语言和纯语言,非语言媒体包裹身体和非身体。[4]

下文将按照这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就 《新华日报》多媒体数字版2011年7月1日关于建党90周年的一篇网络特别报道,探讨其多模态新闻标题的意义建构。

二、对一篇多模态网络新闻标题的意义建构的分析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各大报纸媒体都争相报道这件盛事.《新华日报》多媒体数字版也出版了一组特刊,以红色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充分展示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在这些网络特刊中,不乏有多种模态资源相互关联配合建构意义的多模态新闻标题.本文选取得了其中一则标题,其文字题名为 “风吹雨打,她永远那么挺拔”。正标题文字右侧的图像呈现的是井冈山百竹园前的党旗石雕。整个标题的背景为仰视视角向上延伸的青翠竹林,竹林前浮现毛泽东的著名诗篇 《西江月》。

(一)表达层面

1.文字标题。文字标题是新闻和整个版面的眼睛。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标题都采用多模态符号资源的相互配合来表意,但基于长久以来多数读者阅读新闻习惯,多模态标题中文字的作用从来不可小觑。“风吹雨打,她永远那么挺拔”字号最大最醒目,只要看一眼就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提起阅读兴趣。一个 “她”字,总是让我们想到最亲切的母亲,非常生动地拉近了标题与读者的距离。读者会想,“她”是谁呢?又经历了怎样的 “风吹雨打”?为什么 “永远那么挺拔”呢?而副标题—— “从散文 《井冈翠竹》探寻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采用略小号的字体,但却能清楚的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起到版面的导读作用。

2.图像。该多模态新闻标题中有三幅图像。作为文字标题背景出现的图像之一,一片竹林直插云霄,意在给人以挺拔苍劲之感,葱翠的色彩让人联想到生命、力量与希望。看着第二幅图形——竹林前浮现着的毛泽东亲笔诗词 《西江月》,读者会自然想起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而奉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另一格外突出的图形位于文字标题右侧,原型是井冈山百竹园前的一座石雕。作为井冈山的标志,石雕的党旗色彩鲜红迎风招展,倾斜向上的线条构成矢量,动感十足,意在让读者联想到井冈山这个抗战老区的革命历程。竹林、毛泽东诗词和井冈山石雕三幅图像相得益彰,分别象征了革命精神、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历程——这便是党的红色历史。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各个模态符号形式的互补与非互补的关系以及其体现的话语意义。要正确解读多模态话语的意义,必须掌握两个要领:第一:确定不同模态符号间的语法关系;第二:弄清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5]

第一:确定不同模态符号间的语法关系。O'Toole和Kress &van Leeuwen(1996)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延伸至视觉符号,并把它们在包含图像的多模态语篇中分别解释为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 “构图意义”。

1.再现的意义。Kress和van Leeuwen(1996)在解释图像的再现功能时把图像区分为概念性结构和叙事性结构,认为概念性图像表示了人、事、地点等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叙事性图像表达动态的动作、事件。首先,该标题图像中的竹林可以看做是叙事再现中的行动过程。茂密的竹林苍翠挺拔,不论色彩还是姿态,都好似正在成长,努力接近天空,生命力顽强。另外,这也是概念再现中的象征过程。竹林、毛泽东诗词和井冈山石雕都具有象征属性。象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诞生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了中国共产党勇攀高峰的精神。

2.互动意义。图像可以造成观看者与图像之间特定 的关系。Kress和van Leeuwen(2006)指出,实现这种互动意义有三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从社会距离来看,竹林、毛泽东诗词和井冈山石雕都有其现实原型,读者觉得这些自己真实生活中既有的,不会遥不可及,拉近了标题与读者的距离。

另外,视角可以体现参与者的态度。竹林的呈现采用仰视透视的效果,突出了其劲节凌云的姿态。此时,读者仿佛正在仰视伟岸的竹林,对其象征的中国共产党也肃然起敬。而竹林前浮现的毛主席诗词则与读者视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使读者看到熟悉的字体和诗篇,心里浮现着的毛主席的样子是既可敬却又十分亲切的。

3.构 图 意 义。Kress & van Leeuwen(1996)认为,构图是指语篇成分的空间顺序,作为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实现的基础,它由三个方面构成:框架,信息值和突出情态。[6]信息值主要由信息的具体位置所决定。图像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通过位置、颜色对比、大小等方式来突出。从这个新闻标题语篇来看,颜色把它分为上下两部分,形成一个上下结构的布局。根据Kress &van Leeuwen(1996)对于 “理想型”和 “现实型”的定义,下部分的文字标题 “风吹雨打,她永远那么挺拔”是现实性信息,字体大号,黑粗凝重,是读者的视线主要的凝聚点所在。而上部分的竹林象征了党的精神,则是对现实信息精髓的理想化。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图像色彩的饱和度和强烈的对比效果。茂林修竹苍翠欲滴的绿与党旗庄重鲜艳的红相映成彰,这两种高情态的色彩加在一起,将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和历史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弄清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Barthes(1998)认为,由于图像本身意义飘忽不定,所以必须借助文字说明确定。[7]而Kress和van Leeuwen(2006)认为图像和文字是关联的,但图像并不依赖于文字,因为它本身有组织有结构的。虽然学界在此方面看法不尽相同,但却都提示了我们对两者互补或者非互补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这就要用到Baldry和Thibault(2006)的意义整合原则,将标题中的文字与图像符号进行整合。[8]该多模态新闻标题中图形与文字紧密呼应,意义互为补充。作为文字标题背景出现的图形之一是一片高耸入云的苍翠竹林,其高耸的姿态和完美的仰视透视呼应了正标题中的 “挺拔”和副标题提到的 “翠竹”。竹林前浮现毛泽东著名诗篇 《西江月》。代表了一代代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革命精神”。文字标题右侧的图形真实的呈现了井冈山百竹园前的一座石雕,副标题中 “井冈”的象征。

(三)语境层面

具体的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制约。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语境因素包括语场、语式和语旨。首先,语场即话语范围,指交流的话题、场地等因素。这则多模态标题的语场是以2011年7月1日建党90周年的盛事为背景,对一篇弘扬革命精神的散文的解报道与解读。读者和新闻标题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图像的互动构成了整个标题的语场。第二,语旨是话语基调,指交际参与者的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由于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对图像和文字会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诠释,因此也会和新闻标题产生相同或者不同的互动。例如,读者浏览标题时会产生疑问:“她”是谁呢?为什么经历了风吹雨打依然那么挺拔?这样的标题不仅吸引着党员也崇敬着党的群众读者更加渴望阅读进一步的信息。第三,语式即话语方式,指交流所采用的媒介和渠道。这则多模态新闻标题出自于网络媒介。它的文字标题并没有如多数的政治新闻一样采用十分正式的书面语,“风吹雨打,她永远那么挺拔”就像一位亲切的朋友在身边讲述,无形拉近了标题与读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四)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文化是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 (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新闻标题隶属于新闻,同样是思想意识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对其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析意在诠释一种文化的语篇如何具体的体现与规定特殊范围的价值,信仰和观念。该多模态新闻标题是中文版,这就限定了它的文化背景和读者范围。有中国文化作为读者和此多模态标题的文化基石,读者理解多模态标题的意义就没有文化的鸿沟。例如,古有 “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竹子代表重节、重信,表象征宁折不弯,挺直脊梁的民族气节。读者看到标题中的“竹”自然就与党的精神建立起了联系。而标题中最醒目的绿色和红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绿即为生命力的象征。翠绿色为主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带给人民的希望。红,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饱含庄严和激情的文化意蕴,让读者对历史的尊敬之情和爱国的热情油然而生。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多媒体的发展,单调的语言交际已逐渐被复杂多样的多模态交际所淹没。网络新闻使用多模态新闻标题更能吸引读者,彰显新闻的个性和风格。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在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下,选取 《新华日报》多媒体数字版2011年7月1日关于建党90周年的一篇特别报道,对其多模态新闻标题中各模态符号如何相互配合建构意义进行解读和赏析。研究表明,在新闻标题的创作中,图像等其他模态符号已不再处于辅助地位,而是同样包含着丰富的意义源泉,与语言符号一起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意义。同时,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分析多模态网络新闻标题中,也为新闻工作者写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增加新闻点击率的多模态新闻标题提供了新的认识角度。而对这个理论的有意识的应用也可使网络新闻标题的读者更快速,更好的理解新闻标题,以获得所需信息。

[1]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J].外语电化教学,2007(6):3-12.

[2]孙毅.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构建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62):44-47.

[3]Lim,V.F.The Visual Semantics Stratum:Making Meaning in Sequential Images[A].in T.Royce and W.Bowcher(Ed.)New Directions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96.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 [J].中国外语,2009(1):24-30.

[5]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J].外语学刊,2007(5):82-86.

[6]Kress,G.and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C].London:Routledge,1996:148,

[7]Barthes,R.Image,Music,Text.London:Fontana,1977.Media Discourse[C].Oxford:Blackwell,1998:186.

[8]Baldry,A.&P.Thibault.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 Multimodal Toolkit and Coursebook [M].London:Equinox,2006:18.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竹林层面
寻访竹林隐士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