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针灸在卒中单元中的治疗作用

2013-04-06徐爱军李彭涛综述江春花王海涛校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风针灸针刺

徐爱军,李彭涛(综述),江春花,王海涛(校审)

(1.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省保定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河北保定071000;3.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中医教研室,河北唐山063000)

·综 述·

论针灸在卒中单元中的治疗作用

徐爱军1,李彭涛(2综述),江春花3,王海涛(1校审)

(1.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省保定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河北保定071000;3.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中医教研室,河北唐山063000)

脑血管意外;针灸疗法;综述文献

脑卒中目前是我国死亡的第二要素及致残第一要素,虽然新药物、新治疗方法、新治疗手段不断出现,但是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而治愈率较低,巨额医疗费用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强调把脑卒中患者收入卒中单元治疗[1]。而在我国,除了依据卒中单元治疗卒中外,中医针灸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所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应充分发挥针灸的特有优势。

1 卒中单元

1.1 概念:卒中单元[2]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对患者实施的医疗模式,由多学科专业协同,工作人员是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系统提高卒中的疗效。

1.2 类型:按照收治对象和工作方式的特点,目前医院普遍应用的卒中单元主要有4种类型[3]。分别为急性卒中单元、康复卒中单元、急性/康复联合卒中单元和卒中小组。主要针对处于急性发病期或发病1周左右的卒中患者。其中急性卒中单元主要强调急诊急救和监护,而其他则包含康复治疗。

1.3 建立及运作:根据卒中单元的功能作用,建立卒中单元需要[4]以下5个方面。①特定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如24h内随时CT检查,血管超声检查。②卒中单元关键是卒中医疗小组的建立。其模式常常是多个分科的医生交叉协作,这些医生主要包括临床专业医师及护士,进行康复治疗的物理治疗师及作业治疗师,还应包括心理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等。③在临床诊疗当中要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指南。临床诊治方案可以结合国家指南以及医院和卒中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建立。④选择合适的模式。⑤依据卒中单元需要,改变病房结构,建立满足诊疗、康复等多方面的功能。

1.4 意义: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最佳方法[5],原因在于采用了多种治疗手段使总体疗效提高。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组相比较,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中风患者进行卒中单元病房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缩短治疗周期,预防并发症[6]。为了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可以通过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建立和推广,以及药物治疗和早期的康复治疗等手段并用,使患者较早得到全面有效的康复治疗,使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尽快恢复。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7]。由此可见,卒中单元的建立是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有效的手段和必然的趋势。

2 卒中的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的特色,疗效肯定,在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都占有重要地位。针灸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卒中单元中加入针灸治疗十分必要,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8]。

2.1 针灸早期干预:刘颖等[9]证实早期针灸可以激发血管自身的调节作用,头针和体针联用,可以减轻卒中患者的脑水肿情况,并且可以使脑部的血液循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可见,针灸可以通过阻止卒中患者病情的恶化,促进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来加速其康复进程;尤晋景等[10]发现针灸还可以缓解卒中患者脑血管的痉挛情况,其机制是通过对微血管的舒张作用来实现的。同时针灸还通过激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来发挥脑保护的作用,其机制是增加了神经细胞的抵抗力及对能量的摄取。早期进行针灸可促进大脑的可塑性,及时有效地改善和逆转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元损害,在变性坏死前恢复,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11]。王家有等[12]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脑卒中患者早期针灸治疗,可以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供,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加快血流速度,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李金秋[13]通过临床实验研究证实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卒中患者的针灸治疗介入时间,只要生命体征稳定,越早越好。但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出血性中风,要选择适当的针刺刺激量,避免病情加重。

尿潴留是卒中患者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给予热敷、声音刺激等无效后,常用导尿管导尿,但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尿路感染的机会。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针刺中极、关元、三阴交可调节大脑皮质与内脏神经功能,进而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14]。水道为治疗小便不利之要穴,李西忠等[15]采用头针配合体针秩边透水道、三阴交、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有效率为91.38%。

封爱婷[16]研究发现,早期介入良肢位摆放,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且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董梦久等[17]发现中风患者在良肢位下针刺与常规体位针刺对比,良肢位下针刺治疗疗效更佳。可见中风康复采用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必将进一步提高疗效。

2.2 脑卒中后偏瘫:卒中后偏瘫是正常运动模式的丧失,其恢复过程是运动模式不断质变的过程;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气血瘀滞,血脉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通过针灸能活血通络,调和气血[18]。临床观察进行针刺和康复运动的早期干预[19],能够促进偏瘫肢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正常的运动模式,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偏瘫肢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杨亚琴[20]临床研究证实以针刺中风患者的阳明经穴位为主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2.3 脑卒中后心理或情感障碍:卒中患者由于巨大的心力压力,常出现心理情感障碍。如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伴随症状[21],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复杂,国内[22]报道,卒中后抑郁的总发病率为34.2%,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多用盐酸氟西汀、去甲替林、三唑酮等传统药物治疗。实践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有较好疗效。临床症状改善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单纯药物治疗组好[23]。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间接改善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状态。陈庆等[24]通过临床对照试验研究也证实针刺百会、神门等穴位为主治疗抑郁也有较好疗效。

2.4 吞咽障碍(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也是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25],其发生率约占到卒中患者的45%。常见于双侧的大脑半球梗死的卒中患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脑干受损。杜国英[26]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总有效率达96%,明显高于对照组。黄洪尧等[27]研究证实,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对吞咽功能改善疗效显著。

2.5 语言障碍:卒中患者伴发失语症,其临床表现为对语言的理解、复述、阅读、书写等功能部分或完全的丧失,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头皮针可以给予大脑皮层直接的刺激,从而起到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语言中枢的修复作用。金津、玉液三棱针点刺放血可以改善构音器官的功能;针刺人中、通里、哑门、涌泉刺激周围神经,加强人体语言器官的协调性,进而促进语言回路的沟通;合理的语言康复训练,给患者以外在的刺激,并引导其讲话促进条件反射的形成;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马上进行[28]。

3 针灸与卒中单元紧密相关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不同国家地区及单位对其注解也不同,历史上出现过7种卒中单元模式[29]。我们国家的卒中单元建设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晚,尚无经验可循。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脑卒中患者数量在逐年的增加,这使得建立卒中单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实际,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特别是针灸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针灸通过对血管张力调节来缓解大脑组织血管的痉挛程度,使脑组织的血流量增加,并能够减轻卒中患者的脑细胞损伤程度;而合理地进行现代康复治疗,可以调动机体的内在潜力,调节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新的神经元网络,实现神经功能的重新塑造,促使中风患者得到最佳康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指标,加速中风患者的技能恢复[30]。

需要明确的是卒中单元本身不是治疗方法,只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量身定制不同的治疗方案,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并致力于评价和开展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探讨新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临床中采用辨证施治;也有一部分医家结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实践,提出独有的针刺方法,凸显其优势。二者都有其共性可以推广的部分,也有其针对个体的特有原则。在卒中单元中发挥针灸的优势,从整体出发,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必将进一步提高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

[1] MATIJEVIĈV,POLJAKOVIĈZ,MALOJĈIĈB,et al.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new experiences in spreading network of stroke units in Croatia[J].J Neurol Sci,2012,314(1/2):126-129.

[2] PHILIP S SJ,ESKES G,GUBITZ GJ,et al.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acute stroke unit[J].CM A J,2002,167(6):655-660.

[3] NIIKOLAUS T,JAN OUR M.Effectiveness of special stroke units in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J].Z Gerontol Geriatr,2000,33(2):96-101.

[4] 王维宝.卒中单元——脑卒中管理的新模式[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1):97-98.

[5] 高清.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0,2(2):82-83.

[6] 胡明才,陈琳.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2012,14(2):243-244.

[7] 李雪雁.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2,27(1):53-55.

[8] 彭拥军,王和生,孙建华,等.论中医针灸疗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与创建中国特色卒中单元[J].中医学报,2011,26(10):1262-1263.

[9] 刘颖,王纯丽.中风针灸介入时机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5):19.

[10] 尤晋景,许涛,欧阳多利,等.脑损害认知障碍与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58-160.

[11] 马岩瑶,王舒,鲁斌,等.脑开窍针刺法干预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2):107.

[12] 王家有,宿宝贵,潘三强.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影区微血管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05,27(4):274-278.

[13] 李金秋.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0):45-46.

[14] 郭蓁,杨丽英,韩同宝.中药及针灸治疗小儿急性尿潴留[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8,5(4):184.

[15] 李西忠,路明.针刺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留置导尿管患者58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7,26(8):519-520.

[16] 封爱婷.早期良肢位摆放干预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160.

[17] 董梦久,刘文武,王林,等.良肢位下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康复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6):57-58.

[18] 黄文权,唐绪刚,姜利鲲.中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88.

[19] 杨攀,朱佳静.针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0 12(10):1182-1207.

[20] 杨亚琴.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4.

[21] 吴爱升.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3):410-412.

[22] 尤洁,刘义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

[23] 赵小兵.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2,7(6):38-39.

[24] 陈庆,庄子齐,龙伟芳.针刺百会、神庭、神门为主治疗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8):64.

[25] 胡明,崔海瑛,刘薇,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诊断与康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5):483-486.

[26] 杜国英.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100例[J].医学伦理与实践,2013,26(1):40-41.

[27] 黄洪尧,梁美爱.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669-670.

[28] 王煜明,李爱萍,王浩,等.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19-20.

[29] LANGHOME P,DENNIS M.Stroke unit an evidence based approach[M].NM:NM JBooks,1998:98.

[30] 雷天晓,彭兰,汤玉川,等.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的疗效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9:12(3):109-112.

(本文编辑:赵丽洁)

R743.3

A

1007-3205(2013)09-1097-04

2013-03-25;

2013-05-16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1276433);

徐爱军(1978-),女,河北滦县人,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医学硕士,从事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3.09.043

猜你喜欢

中风针灸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