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桑量对新品种苏秀×春丰茧质和丝质的影响

2013-04-06佘柳涛周慧勤钱忠兵薛卫东沈卫德

中国蚕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省力化茧层生丝

李 兵 佘柳涛 周慧勤 钱忠兵 薛卫东 沈卫德

(1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123;3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如皋 226500)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卵、幼虫、蛹和成虫的4 个虫态中,只有幼虫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1]。家蚕的主要饲料是桑叶,5 龄期的食桑量占全龄期用桑量的88%左右[2]。5 龄期给桑量的多少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3],也会对蚕病的发生及产茧量产生影响[4]。

苏秀×春丰是苏州大学2008 年育成[5],2010年通过审定的中细纤度家蚕新品种[6],该品种具有纤度细、茧丝长长、洁净好和强力高等优点,在南通市[7]、盐城市[8]、苏州市[9]、江都市[10]以及重庆市[11]等蚕区推广应用。新品种在各蚕区均能发挥优异的生产性能,但由于饲养的技术存在差异,茧质和丝质的成绩也存在差异。已有的研究表明,给桑量对细纤度三眠蚕品种[12]、粗纤度蚕品种[13]的生产性状均会产生影响。为了探究苏秀×春丰的茧质和丝质性状与给桑量的关系,本研究以菁松×皓月为对照品种,系统研究了5 龄期给桑量多少对茧质以及丝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蚕品种:菁松×皓月(正反交)、苏秀×春丰(正反交),由江苏省蚕种管理所提供。

供试桑树品种:育71-1,树龄为6 年,树型为有拳式低干桑,667 m2桑园栽植密度是1 000 株,桑园地点为如皋市高明镇卢庄村。

1.2 试验方法

试验品种苏秀×春丰(正反交)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正反交)均设3 个不同的给桑量处理区,即5 龄期的足量给桑区(T1)、80%给桑区(T2)和60%给桑区(T3),全龄采用片叶进行饲养。采用简化催青法对各试验蚕品种进行催青,控制各品种同日孵化,1~4 龄大区饲育,5 龄饷食后进行分区,每区饲养400 头蚕,3 个重复。1~3 龄采用全防干育,4~5 龄采用半防干育,每天分别在6:00、14:00、21:00定量给桑3 次,分别为足量给桑区T1、80%给桑区T2 和60%给桑区T3[苏秀×春丰(正反交)5龄期T1、T2、T3 每区的累计用桑量分别为11.95、9.56、7.17 kg,菁松×皓月(正反交)5 龄期T1、T2、T3 每区的累计用桑量分别为 12.05、9.64、7.23 kg],其中足量给桑是指以下一次给桑前略有余叶的给桑量,其他给桑量依据足量给桑量进行推算,每次给桑前分别称量,定量给桑。分别饲养至熟蚕后分开进行上蔟,上蔟6 d 后采茧用于茧质调查和丝质调查。

1.3 调查项目

1.3.1 茧质调查 随机抽取30 粒(15 粒雌,15 粒雄)鲜茧调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及健蛹率;随机抽取100 粒(50 粒雌,50 粒雄)蚕茧调查干茧量。

1.3.2 丝质调查 将各试验区蚕茧烘干后,每区随机选取100 粒蚕茧送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检测茧丝长、解舒率、茧丝量、纤度和洁净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给桑量对茧质的影响

试验区和对照区经T1、T2 和T3 处理后5 龄经过分别为9 d 12 h、9 d 18 h 和10 d。调查了试验新品种和对照品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健蛹率和干茧量(表1)。经T1、T2 和T3 处理后,新品种的全茧量分别为2.045、1.875、1.647 g,指数分别为100%、91.692%、80.523%,对照品种的全茧量分别为2.240、2.067、1.785 g,指数分别为100%、92.240%、79.661%;新品种的茧层量分别为0.521、0.460、0.427 g,指数分别为 100%、88.262%、82.019%;对照品种的茧层量分别为0.528、0.475、0.411 g,指数分别为100%、89.948%、77.839%,采用T2 处理对新品种的全茧量影响较大,采用T3 处理对对照品种的影响较大。经T1、T2、T3 处理后,新品种的茧层率分别为25.433%、24.883%、25.917%,指数分别为100%、97.838%、101.901%,对照品种的茧层率分别为23.684%、22.983%、23.034%,指数分别为100%、97.001%、97.250%;采用T2 处理对新品种和对照品种的影响一致,采用T3 处理后新品种的茧层率上升,对照品种的茧层率下降。健蛹率的统计结果表明,节桑处理后,新品种的健蛹率有上升的趋势,指数分别为100%、100.639%、103.557%,对照品种的健蛹率变化不大,指数分别是100%、99.442%、101.179%。经T1、T2和T3 处理后,新品种的干茧量分别为0.933、0.865、0.717 g,指数分别为100%、92.725%、76.800%,对照品种的干茧量分别为0.974、0.878、0.732 g,指数分别为100%、90.190%、75.138%,采用T2 和T3 处理均对对照品种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表明,T3 处理区新品种苏秀×春丰茧层量减少率比对照品种小,茧层率的统计也表明新品种的T3 处理区高于T1,证明T3 处理有利于提高新品种的叶丝转化率。

表1 不同给桑量对茧质的影响

2.2 不同给桑量对丝质的影响

从不同给桑量处理的新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丝质成绩看(表2),经T1、T2 和T3 处理后,新品种的茧丝长分别为1 745.749、1 663.027、1 506.578 m,指数分别为100%、95.332%、86.335%,对照品种的茧丝长分别为1 455.616、1 398.255、1 264.094 m,指数分别为100%、96.052%、86.854%;新品种的茧丝量分别为0.439、0.402、0.349 g,指数分别为100%、91.539%、79.520%,对照品种的茧丝量分别为0.452、0.416、0.345 g,指数分别为100%、91.902%、76.223%。结果表明,经T2 和T3 处理后,新品种和对照品种的茧丝长减少的比例相当,但由于新品种的茧丝长比对照品种长,经过T2 和T3处理后,分别比对照品种长264.722、242.484 m;新品种的茧丝量比对照品种小,经T2 处理后,对茧丝量的影响相差不大,但经T3 处理后,对对照品种茧丝量的影响大于新品种。经T1、T2 和T3 处理后,新品种和对照品种的洁净和解舒率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解舒率的增加较大,新品种的指数分别为100%、105.151%、116.912%,对照品种指数分别为100%、106.221%、120.249%,对照品种解舒率的提高幅度大于新品种。经T1、T2 和T3 处理后,新品种的纤度分别为2.516、2.413、2.318 dtex,指数分别为100%、95.913%、92.139%;对照品种的纤度分别为3.104、2.974、2.728 dtex,指数分别为100%、95.807%、87.862%,T2 和T3 处理后,对新品种的纤度影响比对照品种小,反应出新品种生产的茧丝纤度受给桑量影响较小。

表2 不同给桑量对丝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省力化养蚕和定量给桑的关系

我国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步,到20 世纪90 年代得到快速的发展[14],在一代杂交种[15]和原种[16]生产中被普遍使用。大蚕的省力化饲养技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条桑育、斜面育以及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少给桑回数和除沙次数,实现省时、省力,达到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省力化技术在20 世纪90 年代蚕桑快速发展时期,解决了劳动力紧张的实际问题,对于促进发展蚕桑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大蚕的省力化饲养技术推广过程中,为了减少给桑次数,经常会出现过量给桑的现象,造成了桑叶的浪费,也影响了茧质和丝质。定量给桑是依据蚕品种的食桑特点,根据饲养量的多少、发育阶段和桑叶的质量,在充分发挥蚕品种优点前提下的经济用桑量。定量给桑和省力化养蚕并不矛盾,定量给桑是省力化饲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省力化养蚕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现养蚕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必由之路。

3.2 定量给桑是生产高质量生丝的基础

高质量生丝的生产需要茧丝具有长丝长、细纤度和高洁净等指标,批量生产高质量的生丝还需要在不同生产环境下性状表现稳定。高质量生丝的生产需要多个技术环节,主要包括品种的选育、饲养控制、蚕茧的贮藏与加工以及缫丝等环节;各环节均做到位,才能实现高质量生丝的生产,其中饲养控制环节是由农民进行操作,是实现高质量生丝的技术控制难点。相同的品种,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生产的茧丝质量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给桑量过多,虽然全茧量可能会增加,但茧层量、叶丝转化率、茧丝纤度和洁净等指标均会下降,最终必然影响生丝的质量;给桑量过少则会由于营养缺乏而影响丝蛋白的合成,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量,也会增加不良茧,并影响生丝的质量。由此可见,根据各品种的特征,控制最适给桑量是实现生产高质量生丝的基础。

3.3 建立新品种饲养技术规范 充分发挥优良性状

苏秀×春丰的优点在于纤度细、茧丝长长、洁净好以及纤度均方差小,是适合缫制高质量生丝的春用蚕品种[6]。该品种自从推广以来,在不同的蚕区,由于饲养技术上存在一些差异,品种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波动。茧丝长、纤度和洁净等指标是生产高质量生丝的必要条件[17],为了实现批量生产高质量的生丝,需要对新品种的饲养控制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找出不同用桑量对新品种茧质和丝质的影响程度,以实现批量生产高质量生丝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400 头新品种的5 龄最佳用桑量为7.17 kg,虽然采用该用桑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蚕茧的产量,但对于稳定新品种细纤度、长丝长的优良性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新品种缫制的生丝等级优于现行品种,通过把生丝销售获得的利润对蚕农进行补贴,保证蚕农的收益,为逐步建立新品种的饲养基地和饲养技术规范,推动新品种的规模化饲养奠定基础。

[1]向仲怀.蚕丝生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

[2]吕鸿声.养蚕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52.

[3]王安皆,冯爱丽,聂磊,等.5 龄期不同给桑量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方蚕业,2008,29(2):30-32.

[4]罗坤,徐明.给桑过量与蚕病发生和产茧量的关系[J].云南农业科技,1994,(5):14-15.

[5]李兵,许雅香,卫正国,等.4 眠蚕细纤度新品种苏秀×春丰农村中试初报[J].中国蚕业,2008,29(3):26-28.

[6]李兵,许雅香,卫正国,等.中细纤度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的育成[J].蚕业科学,2010,36(6):1 043-1 046.

[7]严松松.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的推广应用评价[J].江苏蚕业,2012,34(2):21-23.

[8]夏德梅.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农村春季饲养总结[J].江苏蚕业,2010,32(3):18-20.

[9]倪建新,江献明,李兵.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在吴江的饲养初报[J].江苏蚕业,2010,32(4):55-56.

[10]周蕾,许俊喜,周云.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江都点中试初报[J].江苏蚕业,2011,33(2):26-27.

[11]吴文铂,孙波,鲁成,等.细纤度家蚕新品种“601×602”农村饲养初报[J].蚕学通讯,2008,28(3):6-7.

[12]陆雪芳.三眠蚕茧生产中给桑量与茧重、单产、丝质的关系[J].蚕业科学,1992,18(1):49-52.

[13]焦红亮,潘祝根,唐运成.给桑量对粗纤度蚕品种206×205 性状影响的试验[J].江苏蚕业,2009,31(4):52-53.

[14]王叶元,廖富蘋,林健荣,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J].广东蚕业,2006,40(2):1-5.

[15]万成绩,李清泉,陈普生,等.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04-308.

[16]张永红.省力化养蚕技术在原种生产上的应用[J].江苏蚕业,2012,34(1):42-43.

[17]陈庆官,单国宏,胡征宇,等.中国生丝品质的现状与分析[J].丝绸,2000,(7):24-25.

猜你喜欢

省力化茧层生丝
植保无人机助力山地桑园管理更加省力化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近代日荷生丝贸易盛衰分析
柞蚕秋茧茧层厚度抽样测量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大蚕省力化蚕台饲养与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探讨
高原蚕区家蚕茧层率遗传分析
樱桃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梨树早期丰产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