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图书馆部分建设内容对比分析

2013-04-03李羚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5期
关键词:书库馆员馆藏

李羚榕 孙 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100191

1 文献资源建设

1.1 纸质和电子资源购置比例

总体来看,近些年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呈增长趋势,其中电子资源的采购比率也在不断增长[1]。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考核标准,要求高校师生的人均拥有图书量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使得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购置经费投入趋于平稳和常规化。同时,国内高校图书馆加强了电子文献的建设力度,引进多种中外文数据库,电子文献类型覆盖电子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提供的最新数据(如图1所示),2011年,国内高校图书馆用于采购纸质文献的馆均经费约是电子资源的1.6倍,低于2010年的1.7倍,采购纸质文献的经费走势平稳,采购电子资源的经费连年升高[2]。

图1 2009~2011年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示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和利用率仍和美国高校图书馆有较大差距,为了顺应电子信息时代读者对文献资源使用模式和习惯的新要求,国内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加强电子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是大势所趋。

1.2 馆藏建设策略与方法

馆藏建设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馆藏发展策略或政策,并形成书面文件,作为后续资源建设活动的依据。另外,通过馆藏发展工作组等组织宏观决策并协调多元化主体参与馆藏建设活动。美国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工作(包括采访工作)充分尊重和听取图书馆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及其他读者等多方意见,其中教师的意见尤为重要。馆藏建设的决策、咨询、协调等工作一般要跨部门完成,也有一些图书馆专门设立了独立于采访部的馆藏发展部门来开展相应工作,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分开设立采购部和馆藏建设部,采购部下设六个组,分别是采购业务管理组、财务支持组、专著采购组、订单处理组、采购准备租和期刊支持组。

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纸质印刷物的购置方面,主要采用读者推荐、馆员选择及书商推荐等方式。电子资源(主要指电子期刊)建设方面,各个学校情况不同。总体来看,国内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这些特色学科和专业的相关电子文献资源需要首先得到保障,而其他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的采购策略各学校有所不同。例如,某些电子资源可能是在某些专家学者强烈提出后,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予以考虑。

通过分析可知,国内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主要是各自为政,在资源采购方面一般仍采用读者推荐等传统做法,尚未形成和学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正式的文献采购政策或策略文件,以指导其馆藏建设。而美国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以馆藏发展政策为指导,通过建立独立的工作组等方式指导并实施馆藏建设活动,并且有专项基金支持,从而保证馆藏建设的稳定发展。因此,国内高校图书馆首先需要制定和本学校实际发展战略相符合的政策文件来指导馆藏发展的方向,同时需要努力争取学校和国家的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从而保证馆藏建设的稳定发展。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对图书馆馆藏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自身特色,选择顺应时代发展、符合自身环境和条件的馆藏建设发展模式,才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读者需求,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2 学科馆员、学者服务及机构库建设

2.1 学科馆员与学者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大致分为三类:学科馆员(Librarian)、技术馆员(Technology Librarian)和工作人员(Staff)。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科馆员建设与学科服务工作,要求学科馆员具有图情学硕士及以上学位,一般为专职人员,人数占图书馆馆员的1/4左右;强调学科馆员的专业性、主动性和自我价值实现,并提倡学科馆员走向院系,主动为学者提供科研项目咨询服务;学科馆员还提供嵌入式服务,深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提供各类工具辅助科研活动,例如在线机构知识管理、全媒体管理、引文管理、个人文档管理等。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始于1998年的清华大学。随着人们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深入了解,学科馆员越来越受到推崇。国内高校的学科馆员一般不是专职人员,而是由信息咨询部、读者服务部等部门的员工兼任。一位学科馆员一般负责几个学科的对口服务,服务对象也只限于教师、研究生层面。由于受到专业背景以及缺乏专职研究氛围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掌握所属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对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把握的能力不足。同时,缺乏对学科馆员工作的绩效考核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些都使得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建设和学科服务目前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较浅的水平。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走向院系主动提供服务是一种趋势,同时,为了更好、更深入地提供学科服务,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入专职、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并加强学科馆员的职业素质培养,重视学科馆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学习,为学科馆员的自身发展创造有利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其接受知识能力有限,单一模式很难达到教学效果。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游戏教学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游戏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机构库建设

机构库是在图书馆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知识库。2001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高级行政官员和该校图书馆馆长提出并建立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知识库,保存该校师生员工的部分重要教学科研资源,这成为机构库的雏形。国外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机构库建设,并努力形成各大学图书馆在共性资源建设之外的个性资源库,认为这是现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加之美国的某些国家基金项目强制要求申请者制订学术资源保存计划,图书馆利用该机会将学者的研究资源保存,并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从而奠定了高校图书馆保存学术资源及进行资源共享的有利地位。

在国内,机构库也逐渐被认为是构建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要素。由于各大学的实际情况不同,在机构库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水平以及学校政策支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机构库建设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国内大部分高校,特别是某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工科或综合性大学,其科研团队自身的科研能力、查新能力比较强,资源保存条件比较好,即各科研团队或实验室自行进行课题申请、资源保存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果希望这些课题组依赖图书馆的机构库保存其学术资源,则需要国家或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方面,均缺乏对机构库建设的政策支持。

3 密集书库建设

美国高校的密集书库或超密集书库真正体现了纸质图书或期刊密集保存的概念,其存储密集度高,对环境(主要指湿度和温度)要求高,管理模式类似大型仓储。例如,美国伊大图书馆的密集书库为单层结构,高52英尺,可藏书650万册,目前藏书300万册;采用模块化构建方式,具备恒温恒湿功能,能满足不同尺寸图书的存放;密集书库的管理仅由4名工作人员和数位助管完成,他们对文献进行编目,对信息进行审核,同时负责重要图书的数字化工作;密集书库收藏近十年流通量为零或者极低的文献,如果某些文献出现了较高的流通量,将重新进入总馆进行流通;密集书库不对读者开放,仅提供图书借阅预约服务,由工作人员根据请求单进行图书查找和传递服务。

目前,国内的密集书库在保存条件、存储密集度、管理模式等方面均不如国外,称为集中书库比较确切。如北京大学为了解决图书馆物理空间有限而纸质馆藏资源无限增长的矛盾,在昌平校区建设了容量为100万册的存储图书馆,主要收藏1990年之前出版的使用率较低的图书、期刊和报纸,在文献排架上采用按照开本大小固定的方式,并且主要利用信息系统管理所保存的资源。

国内高校密集书库的发展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可参考国外高校的成功案例,在图书资源的保存条件、排架方式、空间利用率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同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馆藏特点来决定是否建设以及何时、如何建设密集书库。

4 信息共享空间

美国高校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信息共享空间。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在信息共享空间中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资讯服务成为欧美高校图书馆的特色之一。信息共享空间强调空间、资源和服务三要素的集中与统一[3],不仅具有优良的物理环境和硬件设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计算机工具软件,还配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为读者提供各种特色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学术服务、计算机工具软件的辅助使用等。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由图书馆和该校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合作进行管理,由计算机专家、图书馆馆员和学生共同负责运维,为读者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由于初期构建和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有限,一般规模较小,功能相对欠缺[4]。此外,国内高校往往更看重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环境建设,将其定位为提供协作学习和共同研究的场所;对于信息共享空间中资源和服务等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服务的主要是普通图书馆馆员,其在共享空间中为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咨询服务的能力有限,而这些才是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价值所在。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空间的优势,国内高校应大力加强信息共享空间中服务和信息资源的投入,整合各类信息及人力资源,加强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特色资源,建设适合本校的信息共享空间,为读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信息资讯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

5 结束语

中美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学科馆员与学者服务、机构库、密集书库、信息共享空间等方面具有基本类似的理念,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较之美国,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某些建设内容的实效性和核心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借鉴相关经验与做法,同时也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学校的馆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环境与现状的特色建馆之路。

[1] 张勇.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5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EB/OL].[2013-01-03].http://www.scal.edu.cn/kindeditor/attachment/20130109081426.pdf.

[3] 陈超群.信息共享空间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J].现代情报,2007,9(9):187-188.

[4] 周秀明.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书库馆员馆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人梯书库”丛书
探析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国外图书馆新馆员入职培训的特征及趋势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库中库:书库分层管理模式探究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