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

2013-0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实力大学生专业

王 毅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1 “软实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涵

1.1 什么是“软实力”

20 世纪90年代初,哈弗大学教授、美国人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就是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大学程天权教授认为“软实力可以有两方面含义,即外部软实力和内部软实力.外部软实力包括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力、辐射力等;内部软实力包括凝聚本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等.”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凝聚力、文化认同度和参与程度等.

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1.2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涵义

关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综合国内外有关“软实力”研究和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接受系统的、科学的高等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的择业观念、较强的专业素质、全面的从业能力、良好的择业就业心态,并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示出来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涵盖了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由内而外展示出来的,经过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是大学生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指向,是大学生实现理想顺利就业的核心力.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容很丰富,大致包括这样几部分:一是科学合理的择业管和端正的择业态度;二是就业竞争力,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从业能力和合作精神;四是健康的心态;五是就业技巧等.

2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1 “和谐社会”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1]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2.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2.2.1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人力资源地合理使用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增加到24.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数量剧增引发了就业问题,结构失衡加剧了就业问题.这一问题给高等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一问题不仅是毕业生的个人问题、群体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承诺,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后劲的问题.

2.2.2 影响家庭教育投入和回报

学生和家长关注就业,是因为就业直接与他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讲,现在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了高校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甚至是第一位的根据.大学期间,学生和家庭要负担一笔高昂的学费,在报考大学的时候考虑将来的回报,考虑今后的工作和就业,无疑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事情.

2.2.3 影响高校自身发展

高等学校关注,是因为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也可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反映其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也逐渐成为了高等学校调整自身学科和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参考,直接影响着下一年的招生.

3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就业整体情况分析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08年全球失业总数剧增至2000万,全球失业总人口从1.9亿增加到2.1亿,麦可思(MyCOS)-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指出,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缓解,出现了回升态势,但正如温总理所说:“从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

3.2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分析

3.2.1 择业观念亟待更新

存在不正确的“等靠要”的就业心理,希望自主选择但不愿担风险,想竞争但少勇气,理想远大但不愿正视现实,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重物质利益,有信信但易自卑.职业目标上理想与现实反差,自我认知上的自傲和自卑并存.[2]不少学生有着从一而终、求稳怕变、求大慕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很显然,这种观念是不合时宜的,不切实际的.只想到北京、上海、广州等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争取就业岗位,不愿到基层、偏远、艰苦地区锻炼.

3.2.2 专业素质不强

不少大学生没有顺利实现就业,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学期间没有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要么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不够系统;要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的结合;要么学习中不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需求的结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市场脱节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3.2.3 综合从业能力欠缺

不少学生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就行了,待到应聘、初到岗位才发现,工作中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组织安排、协作配合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这时才明白,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步入社会之前,系统、全面、集中地锻炼和培养一个完整的社会从业人员所需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不仅需要提高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逻辑思维、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3.2.4 择业就业心态不佳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不能客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更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有的遭遇几次失败后,没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是归咎于社会不够公平,埋怨父母无能,进而产生厌世情绪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就业理想的实现.

4 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对策

4.1 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树立“平民意识、零试用期意识和主动出击意识”.[3]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份量那样稀缺了,受到的待遇也不可和以前相比拟,要给自己客观定位,不能盲目高估.“零试用期意识”,即走向社会之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争取到单位即可全面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期间要培养战斗能力、亲和能力和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出击意识”,即抛弃过去的“等、靠、要”思想,自己行动起来、主动推销自己,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4]

4.2 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夯实专业基础

依据“宽基础、精专业”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精简专业课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踏实、系统、全面的学好专业课程,并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实践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实现温故而知新.[5]积极参加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进展情况等.把课堂知识和社会应用、市场反馈等紧密结合起来,及时调整学习重点.

4.3 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根本.[6]要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坚强保障;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认清责任,不辱使命,信心百倍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4.4 打造大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

大学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除此之外,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管理能力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7]这些能力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某些方面还将发挥关键作用.

〔1〕石竹玲.论社会体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

〔2〕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2).

〔4〕幺晓敏,宋佳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社会发展,67-69.

〔5〕蔡楚元,李俊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探析及责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25-27.

〔6〕许晖,尹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2008,34(3):179-183.

〔7〕袁媛,吕增涛.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科技信息,2008(32):305.

猜你喜欢

实力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