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视阈看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2013-04-02戎佩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奇境赵元任白话文

戎佩珏

(浙江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作为语言学家,赵元任享誉世界,他曾于1945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当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作为音乐家,他曾被誉为中国的“舒伯特”,其名作《教我如何不想他》经世传唱,无人不晓;作为翻译家,赵元任译作虽然欠丰,但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以下简称《阿丽思》)却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成了“一本值得后人认真研习的翻译典籍”①,“在中国口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②。

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探讨赵元任的译者动机与目的。

一、关于“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源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skopos一词为希腊语,表示“目的”的意思。翻译目的论就是将skopos的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整个翻译行为之目的”是翻译全过程中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亦译莱斯)是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创始人,她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译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应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明确提出“目的论”的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亦译威密尔),他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个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才能完成。此外,翻译还必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也称“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根据这三条法则,评判翻译好坏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认为,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他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在这三条法则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译文受翻译之目的的影响与控制。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是直译还是意译,还是介于直译意译之间,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目的论在中外翻译理论界领新标异,同时它也对困扰翻译界多年的“矛与盾”(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内容与形式,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等等)作出了自身理论框架内的合理的阐释。

二、赵译《阿丽思》:译者翻译动机与目的

刘易斯·卡罗尔的《阿丽思》原本出版后五十多年在中国“一向没有经翻译过”,为什么?因为书中有很多很多“似通的不通,再翻译了变成不通的不通了”——比如那些难以处理的打油诗、谐音双关语和文字游戏——“所以没有人敢动它”③。然而赵元任却“知难而进”,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赵元任选择翻译这么一本属于“滑稽文学”的、充满很多“文字游戏”的儿童读物呢?是赵元任能力强,本事大?还是赵元任要表现自己,突出自我?他的翻译目的究竟是什么?

赵元任在《阿丽思》的译序中明确指出,他是借翻译“来做一个几方面的试验:一,这书要是不用语体文,很难翻译到‘得神’,所以这个译本亦可以做一个评判语体文成败的材料。二,这书里有许多玩意儿在代名词的区别,例如在末首诗里,一句里he,she,it,they那些字见了几个,这个是两年前没有他,她,它的时候所不能翻译的。三,这书里有十来首‘打油诗’,这些东西译成散文自然不好玩,译成文体诗词,更不成问题,所以现在就拿它来做语体诗式试验的机会,并且好试试双字韵法,我说‘诗式的试验’,不说‘诗的试验’,这是因为这书里的都是滑稽诗,只有诗的形式而没有诗文的意味,我也本不长于诗文,所以这只算诗式的试验”④。

显然,赵元任翻译的目的是要做“语言上的试验”。

仅此而已吗?

赵元任的大女儿赵如兰和二女儿赵新那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父亲开始翻译这两部著作的时候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父亲用的白话文,就是当时最准确的汉语口语。父亲的翻译既让中国读者有机会读这两部名著,又是他在推动白话运动方面进行的尝试,在语言上有特别的目的,因此他下了很大的功夫。”⑤

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赵元任翻译的目的除去“语言上的试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来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方便更多的中国读者阅读和欣赏这部“奇书”(所谓“洋为中用”)——这部文学价值不亚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圣经》的儿童书。

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知名学者胡适指出,文学革命首先是文学语言的革命,“是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⑥。

为什么要首先进行“语言的革命”呢?

因为“周秦之言语,至翻译佛典之时代而苦其不足;近世之言语,至翻译西籍时而又苦其不足。……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故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言语之不足用,岂待论哉!”⑦

也因为“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⑧。

所以其时中国的语言文字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中,胡适是领军人物。胡适与赵元任是非常好的朋友,相互间的友谊维系了一生。前者曾担任过后者的证婚人,他们既是同学、邻居,又是同事。胡适非常赏识赵元任的才华学识。赵元任选择并翻译《阿丽思》是在胡适的引导和鼓励之下进行的,连《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个书名也是胡适所命。很显然,在那个特别的年代,特别的氛围中,赵元任受到了胡适的影响,接受了胡适的倡议。他也主动积极地加入到了白话文运动的行列,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和学问创造一个具体应用白话文的典型实例,为“语言文字的变革”作出有益的、自觉的探索,以支持白话文运动,为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赵元任翻译《阿丽思》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唤起更多人学习外语的兴趣,使读者读了译文后产生强烈的读原文的愿望。赵先生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译者序’中说:‘翻译的书也不过是原书附属品之一,所以也不必看’,‘最好是丢开了附属品来看原书’”⑨。

三、赵译《阿丽思》的接受:目的实现充分圆满

赵译《阿丽思》的翻译目的是“语言上的试验”,通过用白话文翻译,使更多的中国读者能读到这本书,从而对读者产生影响,进而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

根据“翻译目的论”,目的是左右和控制翻译全过程的首要因素,依据预定的目的,译者有权利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实现预定目标完成的充分性,满足预设读者群的期望。

那么赵元任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受到了他翻译目的的影响与控制呢?也就是说,他的翻译行为是否受到“目的”的左右呢?翻译中有没有一定的增删,调整,或修改呢?仔细读原文和译文,我们发现赵元任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了“目的”的实现,不仅对原文实施了必要的些许增删,调整,或修改,而且还对原文进行了“创造性的叛逆”(具体实例可参见戎林海编《赵元任翻译研究》中的相关文章,这里不再赘述)。用赵元任自己的话说,就是“有时候译得太准了就会把似通的不通变成不通的不通。……要达到原书原来要达到的目的起见,只可以稍微牺牲点准确的标准”⑩。

那么赵译《阿丽思》的目的实现了吗?

赵译《阿丽思》出版后,“卖得很好”,好评如潮。胡适赞扬“这部书译的真好”,周作人称之为“绝世妙文”,丁西林谓之“魂译”,苏金智称为“绝译”。

胡乔木在与赵元任会晤时曾说过,他“读过这部译作,他的孩子也读过,今后还要让孙辈读”,并“称赞《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语言很好”。翻译家杨静远说:“30年代我还是个小女孩时,就读到并迷上了赵元任先生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语言大师赵元任把这本不好对付的童话译得如此出神入化,使人忘记它是翻译过来的。”

如此好的读者反映充分说明译者的目的已经实现,而且实现得非常充分,非常圆满。读者是译本的接受者,读者反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评判译本质量高低和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为“好的译文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扔开了译本……倒是坏的翻译(译作)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四、结语

赵元任译《阿丽思》的翻译目的旗帜鲜明,为实现预定的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也都是适切的。无论从读者的反映,还是赵译《阿丽思》译本本身来看,赵元任选择翻译《阿丽思》的目的及其社会功能已经得到充分实现,译本必须遵顺的“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

注释:

③④⑩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英汉对照)》,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0页,第10页,凡例。

⑤赵如兰、赵新那:《赵元任与〈走到镜子里〉》,《检察日报》,2009年5月29日,第6版。

⑥欧阳哲生:《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⑦⑧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第137页。

⑨戎林海:《赵元任翻译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猜你喜欢

奇境赵元任白话文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瑰丽奇境
奇境军事训练营
领导者的威信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守卫冰雪奇境
漫游阅读奇境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