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3-03-31李漫漫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5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责任财务

□文/李漫漫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山东·济南)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局部虽有所改善,得到控制,但总体还在恶化,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前景令人担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发展趋势的形势下,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再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企业的战略与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以环境责任为导向的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这不仅能公正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与和谐发展。

二、企业环境责任概念界定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有各自不同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学者袁家方认为,所谓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企业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崔宁斌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经营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进行科学生产和经营,以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它包括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和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我国学者方世南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都要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肩负起对环境这一公众所共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利益予以高度重视和悉心呵护的应尽责任。

本文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同时,应当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自觉履行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相关理论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认为应当在保护自然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将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保持在某种限度之内,既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也不减少后代人福利的发展,提倡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尽量减少使用或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尽可能地提高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对可更新资源要限制在其再生产承载力限度内使用,并形成更新资源的机制,应着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命支持系统,应保证可更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单纯关注经济效益的经济评价标准,强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及系统整体效益的评价标准。

(二)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生态资源和能源不间断地变成废物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四、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现状评析

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多次历史性演变。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评价不重视价值和成本的考核,只从实物和产出的角度来评价。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从价值的角度开始强调经济效益,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并以企业的利润完成情况决定企业的报酬和激励方式。1993年财政部颁布《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8 项财务评价指标,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995年财政部根据国有企业监管要求,公布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等10 项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7 项指标。1999年6月,财政部等4 部委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规定评价内容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采用24 项定量指标和8 项定性指标评价企业绩效。2002年3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将原来的32 个指标减为28 个,修订后的绩效评价体系由20 个定量指标和8 个定性指标组成,并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可见,修订后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有了较大改进。

但是,大量资料表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都偏重于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没有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强调不够,都没有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充分披露,没有明确提出将企业的环境责任单独地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层面,不能反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缺乏反映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无法直接或间接反映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情况。资源、环保指标缺失,不利于政府和社会监督、约束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由此给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即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五、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构建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全面性和层次性两层含义。全面性要求设计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不能有遗漏,全面反映企业环境业绩情况;层次性要求在设计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时做一层次梳理,一般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构成。

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必须恰当地反映企业环境业绩的重要方面。对反映企业环境业绩的重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发现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弱点,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信息。

3、相关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国家宏观管理相关联,为国家宏观环境管理服务;二是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管理当局相关联,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基于环境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模型。构建思路:建立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和现行的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绩效评价体系(即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结合起来,构建出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在考虑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财务绩效与环境绩效权重的基础上,将财务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得分和环境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得分分别确定为80 分和20 分;第二步,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数据计算出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中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也称作经济绩效评价指标),得出财务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得分;第三步,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环境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得分;第四步,计算财务绩效评价及环境绩效评价的定性指标得分。最后,根据前面三者的得分结果计算出综合绩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某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得分=(财务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得分+环境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得分)×80%+财务绩效与环境绩效评价定性指标得分×20%

在借鉴、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模型,如表1 所示。(表1)

表1 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1]陈栋.方世南:企业环境责任重于天.现代苏州,2008.3.

[2]陈汎.企业环境业绩评价在中国的实践.中国ISO14000认证,2008.2.

[3]贺红艳.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分析.会计之友,2008.9.

[4]黄晓波,冯浩.环境绩效评价及其指标标准化方法探析.财会月刊,2007.1.

[5]张涛著.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8.

[6]李虹,刘晓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天津经济,2008.9.

[7]更太嘉,彭毛卓玛.浅议企业的环境责任.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2.

[8]李玉萍,冀祥.基于业绩三棱柱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7.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责任财务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水利财务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