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南方草地畜牧业必须突破效益制约

2013-03-31

草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毕节市家畜牧草

我国南方草地资源面积较大,蕴藏着巨大的畜牧业发展潜力,长期以来,各地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草地畜牧业发展。近几年,为减少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南方一些地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种草养畜作为统筹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草地畜牧业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回顾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历程并分析现状,不难发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发展速度慢、数量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推进力度弱的问题非常明显,产业发展十分乏力。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经济效益不明显、比较效益低是制约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尽快突破这一瓶颈,草地畜牧业才有可能实现加速发展。

一、当前南方草地畜牧业效益较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为加快扶贫开发、生态建设步伐,毕节市近些年来把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积极推进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家畜良种推广以及规模化养殖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效益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生产效率较低。一是草地载畜能力低。牧草种植及管理水平不高,再加上一些草地的土壤状况较差,以及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导致牧草产量较低,平均至少2亩栽培草地才能养1只羊,低于预期的平均每亩养1只羊的水平。二是家畜出栏速度慢。优质牧草供应不足、家畜品种品质不高以及饲养技术水平低,导致生长速度较慢。据了解,毕节市目前饲养较普遍的贵州黑山羊体质量达到40 kg左右需要1年半的时间,出栏速度大约只有新西兰的1/3,也明显低于我国北方地区。毕节一岁的肉牛体质量大约只有170 kg,低于全国200 kg以上的平均水平,仅有新西兰同龄牛体质量的一半左右。2011年,毕节市羊的出栏率47.6%、牛出栏率19.7%,远低于全国甚至贵州省平均水平。三是无效饲养突出。由于优质牧草生产不足,养殖者没有足够的牧草为家畜越冬开展牧草青贮或准备充足的越冬用青干草,而主要以枯黄的玉米秸秆作为家畜越冬饲料(补充极少量精料或青干草),导致越冬期间家畜营养不良。据对毕节市赫章县某村的羊群进行调查发现,越冬期间(2011年12月到2012年3月)羊的体质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只平均减轻约2 kg。

(二)养殖风险较大。一是疫病问题较突出。为了发展生产,需要从外地大量引进种用家畜(如:威宁县近两年每年根据项目计划需要从外地引进万只以上的种羊),再加上家畜流通加快,使得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仅2011年,毕节市范围内就发生了3起重大动物疫情,使畜牧业生产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同时,由于气候潮湿的原因,当地牛、羊的腐蹄病也比较严重。二是流产率较高。营养不良和管理不善,导致家畜流产问题突出。调查发现,毕节市赫章县某村养羊户黑山羊平均流产率28.6%。即使是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规模养殖场,流产问题也较为突出,毕节市威宁梁水沟种羊场的流产率在40%~50%,马干山牧垦场羊的流产率也在30%以上。三是死亡率高。除疫病及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死亡外,近几年来家畜越冬期间死亡率较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2010年冬及2011年春,毕节市遭受凝冻天气,造成大量牛羊冻死,损失上亿元。据对赫章县某村的羊群调查发现,2011年冬季,成年母羊死亡率10%、羔羊死亡率达31%。

(三)比较效益不突出。按目前的生产水平,两亩栽培草地养1只羊,1年半出栏时按体质量40 kg计算(每公斤单价26元),每亩地每年的毛收入693元(不考虑非正常死亡情况)。但若种植马铃薯,亩产可达1 500~2 000 kg,有的还更高,按单价0.25元·kg-1计算,每亩年收入在1 500元以上;若种植玉米,平均单产约480 kg·亩,按收购价格2.5元·kg-1计算,每亩年收入1 200元。显然,在现有情况下,种植马铃薯、玉米比种草养畜的效益要高,且这还不包括国家给予的种粮及其它相关补贴。若外出打工,则收入就更高。

二、效益问题严重制约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贵州省毕节市草地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南方具有普遍性的。我国大规模地推进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项目及国际合作资金的支持下,我国先后在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等省建设了一批示范性牧场,通过改良草山草坡,建设栽培草地,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生产。但从发展的历程看,步履都十分艰难,目前这些牧场大多处于勉强为继的状态,缺乏生机与活力。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经济效益不佳。效益问题已成为制约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动摇政府部门支持的信心。积极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被作为南方一些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并积极在土地利用、项目建设、财政投入、人员及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与倾斜。但是,与传统的粮食生产相比,草地畜牧业效益低、风险大、不易出成效,导致政府对草地畜牧业的支持减弱。

(二)影响养殖者生产积极性。很多养殖者在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投身草地畜牧业生产,种草、建圈、购畜、饲养,以期获得较好的收入。但由于缺乏草食家畜养殖的经验,没有掌握必要的种草、养畜技术,生产管理水平低,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又不高,导致牧草产量低、家畜生长及出栏速度慢、养殖及市场风险大,影响了生产效益。另外,粮食不断提价,且有各种补贴,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养殖效益不高使得养殖者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生产慢慢萎缩。如毕节市的威宁县、七星关区等地,2012年就出现了翻耕栽培草地改种马铃薯和玉米的情况。

(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受挤压。发展草地畜牧业必须建立稳定的饲草料基地,这就需要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地,并利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建设栽培牧草。但由于草地畜牧业目前效益相对较低,导致南方地区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主要瞄准生产效益相对较高的产业,使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天然草地上植树、种植经果林;在25°以上需要退耕的坡耕地,继续大量种植粮食作物,甚至出现开垦面积进一步加大的现象,即使部分退耕,也用于发展其它产业,如,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在其它耕地调整种植业结构时更是将蔬菜、烤烟、瓜果以及其它效益相对较好的农作物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近几年,毕节市把发展核桃、烤烟、茶叶、蔬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作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及贵州省的大力支持。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些产业的推进无疑会挤压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空间,使发展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项目建设成效受到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南方草地畜牧业给予了不少支持,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资建设了一批示范性牧场,同时,还在天然草地保护、草原站建设、石漠化治理、草种基地建设、种牛种羊场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较为突出的成功项目不多,好的典型和发展亮点很少。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和草地畜牧业项目承担单位争取项目时积极,但在实施项目时积极性却不高,导致项目常常拖延实施或长期不实施,或将项目资金挪作它用。有些地方在项目支持下种植的栽培牧草被重新翻耕;有些项目在建成后因为效益差、无力继续投入,导致半途而废;有些在国家项目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养殖户,由于效益差在卖掉家畜后不再继续发展生产。由于效益差,南方一些草地畜牧业项目建设、维持均十分困难,做大做强更是不易,难以发挥正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更难以吸引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草地畜牧业。

三、努力突破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效益瓶颈

效益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不从提升效益着手,仅一厢情愿地发展南方草地畜牧业是不可能的,必须客观分析制约效益的主要原因,设法突破制约瓶颈。

(一)正确把握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定位。应该充分认识到,草地畜牧业并不一定是高效产业,必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统筹发展。一是在一些地区以经济效益为主,将草地畜牧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在水热及土壤条件相对较好、草地资源丰富且较为集中、农田种植牧草潜力较大、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产业化生产,不断提高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二是在一些地区以生态效益为主,将草地畜牧业作为生态建设的辅助性产业来发展。对于像毕节市这样的石漠化地区,保护天然草地、退耕种草是出于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通过草地畜牧业来追求经济效益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适当弥补农民因退耕而减少的生产性收入。这样的地区人均耕地及草地面积小、土壤瘠薄、工程性缺水严重、养殖者生产技术缺乏、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育不完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制约因素多、困难较大、效益较差,必须依靠政府进行政策性扶持和生态补偿。这种扶持和补偿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草地畜牧业效益不低于原本从事的种植业效益,从而保证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果的持续。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能力和效益的根本措施。要针对当前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牛羊品种改良技术、天然草地改良及栽培牧草建设技术、良种肉牛肉羊饲养和快速育肥技术以及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要以养殖大户和农村能人为技术提升的优先对象,通过组织技术专家实行对口指导或组织学习、取经等方式,帮助其开阔眼界、提高其生产和管理水平,并以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鼓励他们直接到基层创办养殖场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办场。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力强、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来投资办场。以更加优厚、宽松的政策,大力引进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畜牧业技术人才,充当技术顾问、领办养殖场或搞技术入股。鼓励技术人员到养殖企业提供常年或单项技术服务,并按劳、按贡献取酬或按股分红。

(三)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南方山区尤其是像贵州这样的岩溶地区,人口多、耕地和天然草地面积少(如,毕节市人均耕地、草地面积分别为0.7亩、0.8亩),若千家万户齐发展,每户最多只能养几只羊,不能上规模、上水平,效益也会较低。要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要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补助性扶持,鼓励对承包土地实行流转,让土地向养殖大户、养殖企业相对集中。鼓励龙头企业兴办牧场或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带动作用大、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区域性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草地畜牧业项目及扶贫开发项目,重点支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千方百计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南方地区草地畜牧业与林业及农业等其他产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显得十分必要。要结合南方地区林地资源丰富、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相对较大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养兔等特色产业,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林草矛盾,也有利于促进林地资源的保护。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套作和利用田边、地边、路边种植牧草,积极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豆科牧草,实现种植与养殖、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藤叶资源以及马铃薯等农产品,不断丰富家畜饲料来源。

(五)完善草地畜牧业投入机制。加快建立以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草地畜牧业投入体系与机制,改变目前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成分单一化、投资机制单一化、投资渠道单一化的局面。鼓励和引导公有资本、非公资本、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及农民自身积极投资草地畜牧业。逐步改变政府项目的投入方式,实行以奖代投政策,从发展前的支持,变成发展后的奖励,以此来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率和建设成效。加强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工作,以开展农村信用等级评价活动为保障,积极协调银农关系,推荐优良畜牧业项目和诚信农民,支持养殖者贷款发展生产。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草地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草地畜牧业的贷款贴息。

猜你喜欢

毕节市家畜牧草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My Best Friend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