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元衡入蜀及其对蜀中创作的影响

2013-03-31吴明贤

关键词:蜀中蜀地薛涛

阮 怡 吴明贤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武元衡(公元758年—公元816年),字伯苍,河南缑氏人(今河南洛阳东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华原县令尉、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右庶子、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等官职,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他在政治上“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1]4159。曾得到德宗器重,称之为“真宰相器也”。在文学创作上,武元衡也留下了不少诗篇。《新唐书?艺文志》别集类著录《武元衡集》十卷;[2]1606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临淮集》二卷,并指出“旧有《临淮集》七卷,此其二也”,认为此本是七卷中的两卷[3]87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武元衡集》一卷,川本作两卷”[4]486,可见武元衡诗集从唐到宋流传散佚较多,南宋人能见到的也只有二卷或一卷本。今存《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计191首,其中有不少是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创作的,说明其在蜀时期应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此,本文试作简要考论。

一 出入蜀地考论

蜀地原是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刘辟是韦皋的幕僚。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韦皋逝世,朝廷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充西川节度使,征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征,想拥兵自重,朝廷只得任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于是刘辟更加骄横,想统领三川,朝廷不许,辟于是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朝廷任命高崇文平叛蜀地,到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高崇文终于打败刘辟,获得了胜利,因授以节度使。但“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拜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充剑南西川节度使。”[1]4159《新唐书》、《续通志》、《四川通志》等书均有记载,可知高崇文虽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却缺乏政治才能,一介武夫难当治蜀重任。高崇文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在蜀期年,谓监军曰:‘西川乃宰相回翔之地,崇文叨居日久,岂敢自安。’上表称‘蜀中安逸无所陈力,愿效死边陲。’”[5]7641所以朝廷才改任武元衡入蜀为西川节度使,管理蜀中事务。这是武元衡入蜀的直接原因。

但孙光宪《北梦琐言》对武元衡入蜀的记载却不同于此。他在《北梦琐言》“李太尉请修狄梁公庙事”条中记载说:

李德裕太尉,未出学院,盛有辞藻而不乐应举。吉甫相俾,亲表勉之,掌武曰:‘好骡马不入行。’由是以品子叙官也。吉甫相与武元衡同列事多不叶,每退,公词色不怿,掌武启白曰:“此出之何难?”乃请修狄梁公庙,于是武相渐求出镇,智计已闻于早成矣。[6]126

他认为武元衡入蜀是因为与李吉甫同朝为相不和,故请求外出任西川节度使。《唐语林》也有类似记载。考李吉甫与武元衡关系可知,两人同时为相,相交甚笃,并无不和之争。武元衡在赴蜀途中写有《途次近蜀驿,蒙恩赐宝刀及飞龙厩马,使还奉寄中书李郑二公》诗,李、郑二公分别指李吉甫,郑。武元衡出镇西蜀时,二人在朝均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当武元衡得到皇上恩赐之物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朝中好友李吉甫,可见此前两人并无不和之争。此后武元衡镇蜀为官期间还专门写有《西亭题壁寄中书相公》诗寄李吉甫。(西亭为武元衡在蜀期间构置)。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九月,李吉甫出镇扬州时,武元衡在蜀中,写有《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大力渲染李吉甫赴任的威武气概,抒发分处异地的相思之情,并在序中称“永怀赵公岁寒交好之情”,可见两人并无不和之处。李吉甫的诗歌甚少,今收入《全唐诗》仅有四首,而其中三首即为寄赠武元衡之作。由此可见两人无论在朝中还是出外为官均有酬唱之作,两人关系和谐友好。《北梦琐言》《唐语林》的记载应该都是附会之谈。

关于武元衡入蜀的具体时间,《旧唐书·武元衡传》载:“(元衡)拜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充剑南西川节度使。”[1]4160时间并不明确。《新唐书·武元衡传》亦语焉不详。《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二年十月,丁卯,以门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1]415元和二年丁卯,即公元807年十月。《资治通鉴》也有类似记载。《唐大诏令集》中也收有《武元衡西川节度同平章事制》,时间记为元和二年十月。但最为可靠的是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序中说:“皇帝改元之二年……冬十月,诏受检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彤弓矢,出镇西蜀。”可见武元衡确为元和二年十月入蜀。

武元衡离开蜀地的时间新旧唐书均记为“八年召还”,且重拜为门下侍郎平章事。而《资治通鉴》有详细记载:“元和八年三月甲子,征前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入知政事。”[5]7700武元衡亦有诗记载:《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征还,二月二十八日清明途径百牢关因题石门洞》当作于武元衡离蜀赴朝途经百牢关时所作,“昔佩兵符去,今持相印还。”[7]3551正描述了武元衡入蜀还蜀的整个事件,元和二年入蜀历经七年应为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在这一年奉诏征还,于二月二十八日清明途径百牢关,到达长安,应在三月,与史书所记载时间相吻合。

二 蜀中诗会唱和

武元衡镇蜀期间,蜀中形成了以武元衡为领导的幕僚群体。《金石补正》卷六八载《诸葛武侯祠堂碑》,由裴度撰、柳公绰书,碑上刻有武元衡及其僚属的名字,幕中诸公见于题名者有裴堪、柳公绰、张正一、裴度、崔备、卢士玫、李虚中、杨嗣复、宇文籍、张植等人。这个群体除了常在一起谋议政事外,还常常聚在一起举行诗歌唱和活动。频繁的诗文唱和活动和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有助于蜀中文学风气的形成。从现存记载来看有下列几类诗会活动:

(一)中秋唱和

中秋佳节唱和活动有两次。第一次是中秋之夜在锦楼听歌创作联句诗。《成都文类》记载有《中秋夜听歌联句》:

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崔备)

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裴度)

燕婉人间意,飘飖物外缘。(柳公绰)

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怜。(武元衡)

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徐放)

会当来彩凤,仿佛逐神仙。(卢士玫)

联句诗是古人聚会时由两人或多人共同连缀而创作的诗篇,一般认为起源于汉武帝时代的柏梁台联句。此后诗人联句作诗遂成风尚,唐人更是如此。这首诗是由武元衡及其幕府诗人崔备、裴度、柳公绰、徐放、卢士玫等共同联句形成的,每人两句当场对出。由于参加者才思敏捷,功力相当,故写成了这首风格大体一致、饶有趣味的中秋夜赏月的诗篇。

第二次是中秋夜的分韵作诗。武元衡有《八月十五夜与诸公锦楼望月得中字》:

玉轮初满空,迥出锦城东。

相向秦楼镜,分飞碣石鸿。

桂香随窈窕,珠缀隔玲珑。

不及前秋月,圆辉凤沼中。

诗中有“不及前秋月,圆辉凤沼中”的诗句,可知前一年武元衡仍在京城。因武元衡元和二年十月入蜀,可知此诗应作于元和三年中秋。诗中的锦楼应代指蜀郡成都。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蜀中广记》一书中有详细记载:“《蜀梼杌》云孟泉有国宫苑,城上尽种芙蓉,谓左右真锦城也。唐武元衡中秋夜锦楼望月得东(中)字,……柳公绰得浓字……张正一得苍字……徐放得来字又得秋字”[8]卷二。而据《全唐诗》中记载,与武元衡同时作诗的有王良会《和武相公中秋夜西蜀望月得清字》,柳公绰《和武相公锦楼望月得浓字》,张正一《和武相公中秋锦楼望月得苍字》,徐放《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望月得来字》,崔备《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前字秋字二篇》。这些诗篇描写出玉轮当空、月光清朗、江水澄澈、桂香扑鼻、玉露满地、月高风轻的中秋之夜,表达要尽情享受这良辰美景之夜的心情。

(二)西亭唱和

在西亭宴会的诗歌唱和。武元衡有诗《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

瀛海无因泛,昆丘岂易寻。

数峰聊在目,一境暂清心。

悦彼松柏性,爱兹桃李阴。

列芳凭有土,丛干聚成林。

信矣子牟恋,归欤尼父吟。

暗香兰露滴,空翠蕙楼深。

负鼎位尝忝,荷戈年屡侵。

百城烦鞅掌,九仞喜岖嶔。

巴汉溯沿楫,岷峨千万岑。

恩偏不敢去,范蠡畏熔金。

诗中有“巴汉溯沿楫,岷峨千万岑”的句子,可知西亭应是武元衡出任西川节度使期间在蜀中建造。全诗描写出西亭周围数峰耸立,桃李成荫,一片暗香空翠的宜人清新之境。因此西亭成为武元衡及其幕僚进行诗文唱和、宴会等活动的主要地点。武元衡在春分季节与幕僚诸公宴请陆郎中,作有《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陆郎中是谁,难以确考,但据《全唐诗》载,时萧佑为武元衡幕僚,有《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崔备、王良士、独孤实、卢士玫亦均有同题奉和之作。《全唐诗》在武元衡名下还编有诗作《春晚奉陪相公西亭宴集》诗,诗中叙写了春光的美好和宴会的华丽,从诗题“奉陪相公”来看此诗应为幕僚之作而窜入武元衡的集子中。原诗和和诗都不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欢迎嘉宾的到来,叙友情的深厚。“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弘阁陈芳宴,佳宾此会难”,“华堂良宴开,呈使自无来”。(2)渲染宴会的富贵华丽。形容宴会是“芳宴”“华宴”“玳筵”,频繁使用宝瑟、珠玉、清佩、琅玕、玉杯等意象。(3)提及宴会活动的各方面:有歌舞活动如“尘随歌扇起,雪逐舞衣回”,“静看歌扇举,不觉舞腰回”;有诗文活动“舒黛凝歌思,求音足笔端。”“仍闻言赠处,一字重琅玕”。多次出现扇、舞衣、芳香、花等字眼,展现出一幅歌舞升平、诗文酬唱、芳香缭绕、花团锦簇的欢乐之景。

(三)与蜀中名妓薛涛的唱和

武元衡曾游韦皋故宅,感叹韦皋镇蜀时有孔雀在而今韦公已去之事,写下了《四川使宅有韦令公时孔雀存焉,暇日与诸公同玩,座中兼故府宾妓,兴嗟久之,因赋此诗,用广其意》一诗。可知当时与武元衡同游的还有幕府诸公和韦皋在蜀任官时期的宾妓。幕中诸僚是谁,由于与之唱和的诗歌今已不存,故难考。只有韩愈《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白居易《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与此诗相关,但韩愈一生未到蜀地,而白居易入蜀时间与元衡镇蜀时间不一致,所以这次宴会两人并未参加。他们的诗篇无疑应为追和之作。武诗中所提到的宾妓应有薛涛。张篷舟《薛涛诗笺·韦令孔雀》称“韦皋镇蜀之初,南越馈献孔雀一只。皋依薛涛之意,于使宅开池设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秋孔雀死,次年夏涛亦卒”[9]92。武诗云:“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将孔雀与美人同咏,美人似指薛涛。据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考证:“大和四年李德裕为此而作《伤孔雀及薛涛诗》,今已失传,其诗乃寄苏州刺史刘禹锡,刘有和诗题为《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有‘玉儿已逐金环葬,翠羽先随秋草萎’。诗中的玉儿和翠羽分别指薛涛和孔雀,两诗均把孔雀和薛涛放在一起悼念,故府宾妓应指薛涛。”[10]206薛涛才貌兼善,后沦为蜀中名妓,武元衡出任西川节度使期间也与其有交往。《蜀中广记》卷一百记载“薛涛工为诗,当时名人多与酬唱,武元衡奏为校书郎”[8],后世认为称薛涛为校书郎应是武元衡上奏而得。与武元衡同时代的人王建诗亦称薛涛“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①。薛涛也有诗歌《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8]

落日重城夕雾收,玳筵雕俎荐诸侯。

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

东阁移尊绮席陈,貂簪龙节更宜春。

军城画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

写出武元衡及其幕僚同宴的欢乐气氛,极力渲染宴会的尊贵华丽。这两首诗虽是席上酬赠之作却无俗媚之语,诗风雄健而有灵气。可见武元衡与薛涛之间确有交往,且关系密切。此外武元衡入蜀途中作有《题嘉陵驿》一诗:

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

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

描写蜀地山川笼罩在一片细雨之中,道路艰险,旅途辛劳。“蜀门西上更青天”袭用李白《蜀道难》诗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意极言蜀道艰险。李白《蜀道难》一诗千古传颂,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逶迤峥嵘的面貌,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势。而武元衡此诗在咏叹蜀道艰险时似乎流露出更多的无奈:一方面蜀中战事平定不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武元衡此次赴任,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他此次赴川,深受宪宗倚重。“以文武之才,兼将相之任,仁和下布。黎庶获安,恩惠旁流,蛮夷率附,动勤所著依赖弥深……”[11]214宪宗期望他能早日“使蜀地安定,蛮夷归附”。他身负重望离开帝都远赴西蜀,面对险峻的地理环境和不容乐观的蜀地政治形势,心中不免充满担忧。薛涛对此事亦有续诗《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蜀国弦是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所作乐府。前两句转述武诗原意:赴蜀的艰难和朝中宰相出使西川节度使心中的无奈——并非精神昂扬赴蜀上任,只是勉强听蜀中歌女奏蜀地音乐。表达了薛涛对武元衡的理解。“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称道蜀中人文之盛,以锦江、玉垒并称赞颂蜀地山水之灵气。此两句一反武诗原意,歌颂蜀地人杰地灵,表达女诗人对蜀地的热爱和渴望蜀地在武元衡的治理下重新富庶的殷切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这位将帅的欢迎、激励和期望。由此可以推知,武元衡入蜀后游览韦皋故宅,薛涛相随亦应是情理中事。

三 蜀中诗歌创作

武元衡在蜀中的诗作近四十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他在蜀中除了多次诗会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唱和之作外,还有许多与朝廷官员和西蜀幕僚诸公的寄远送别之作。武元衡的这类诗歌往往弥漫着一种凄迷惆怅的情感。如《酬太常从兄留别》“别离无可奈,万恨锦江流”,从兄是指武少仪。根据《旧唐书·南诏蛮》记载,元和四年“南诏王异牟寻卒”,“以太常少卿武少仪充吊祭使,仍册牟寻之子骠信苴蒙阁,劝为南诏王”。武少仪赴南诏,武元衡仍留蜀中,诗歌写出了兄弟分离时的无限惆怅。又如“年年南北泪,今古共沾襟”(《夏日别卢太卿》);“独抱相思恨,关山不可逾”(《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欲别临歧无限泪,故园花发寄君攀”(《岁暮送舍人》);“别泪共将何处洒,锦江南渡是春风”(《赠别崔起居》);“谁料忽成云雨别,独将边泪洒戎衣”(《饯裴行军赴朝命》)。这些诗歌充满了“泪”“恨”等字眼,表达出与故人相别后的相思、不舍与忧伤。武元衡身兼朝廷要职,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身份出任蜀地,与一般送别之作相比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一,离别场面,歌舞交织,尽显富贵气息。唐代张为撰《诗人主客图》推举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12]98,认为其诗色彩瑰丽。由于诗人长期身处台阁之中,同作诗人又多为其幕僚,因此多使用金玉宝器等光鲜亮丽的词语,使作品显得富丽堂皇。如“宝瑟连宵怨,金罍尽醉倾”(《西亭早秋送徐员外》);“珠履会中箫管思,白云何处帝乡遥”(《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送别场面充满宝瑟、金罍、珠履等意象,显得高贵华丽。武元衡出镇西蜀作为一方之主,送别的人又多为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僚,因此场面豪华气派,不同于普通人的离别。“艳歌能起关山恨,红烛偏凝寒塞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丝管尽离声。”(《酬裴起居西亭留题》)“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酒换离颜。”(《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离别时红烛点点,歌声弦声交织。“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送裴戡行军》)“旧府东山余妓在,重将歌舞送君归。”(《重送卢三十一起居》)离别之人在众多歌舞佳人陪伴下踏上征程。

二,表达平叛西蜀的忧愁辛劳和回归朝廷的愿望。如“六岁蜀城守,千茎蓬鬓丝”(《送兄归洛使谒严司空》)六年的蜀中生活使两鬓蓬乱,表达在蜀地为官远离朝廷的艰辛愁苦。“昏旦倦兴寝,端忧力尚微”(《西亭题壁寄中书相公》)表达平叛西蜀的辛劳忧愁。“莫怪频回首,孤云思帝乡”(《玉泉寺与润上人望秋山怀张少尹》)即使与超尘脱俗的佛教徒在一起也仍然不忘遥远的帝乡。《送柳郎中裴起居》中有“会有归朝日,班超奈老何”,表达面对时光流逝无可奈何的叹息。裴起居指裴度,《旧唐书》本传“出为河南府功曹,迁起居舍人”,武元衡为节度使时,裴度为节度府书记。柳郎中指柳公绰,《旧唐书》本传“武元衡罢相镇西蜀,与裴度俱为元衡判官,尤相善,先度入(在度之前)为吏部郎中。”柳公绰和裴度均是武元衡蜀中的幕僚,而今都陆续回朝任官。在送别两人之际不禁流露出时间易逝想早日归朝的感慨。

三,在离别诗中除了忧伤惆怅之情外还有对同僚的期许。“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送崔判官使太原》)希望对方能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报国从来先意气,临歧不用重咨嗟”(《夏日夜饯裴行军赴朝明》)暗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的典故表达了以身许国、不为离别而感伤的心情,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

武元衡在蜀中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描写出极具特色的蜀中景色。“蜀国春与秋,岷江朝西流。长波接东海,万里至扬州。”(《古意》)“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写出蜀地江水波澜壮阔声势浩大。“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望夫石》)“旅情方浩荡,蜀魄满林啼。”写出了蜀中常见的子规啼鸣,正与诗人蜀地羁旅之情相应。“鸟道青冥外,风泉洞壑间”,刻画了蜀地山水相间的典型风貌;“悠悠风旗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青山翠峦,暮雨纷飞,蜀地一片朦胧之景;“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巴江暮雨连三峡,剑壁危梁上九霄”极力渲染蜀道艰险,写出悬崖峭壁、暮雨纷飞、山水一色的景色;“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名滩拽念迟”写出江水澄澈,峡谷绵延曲折的景象。这些诗歌颇具蜀中特色,体现出巴蜀的地域风貌。

武元衡的这类写景咏物之作还灌注了作为一名将帅出入蜀地的豪情壮志。元代吴师道撰《吴礼部诗话》称:“武元衡令狐楚皆以将相之重,声盖一时,其诗宏毅阔远,与灞桥驴子上所得者异也。”[13]583如“集旅布嵌谷,驱马历层涧”(《兵行褒斜谷》)展现出一幅军容整齐威武的画面。“矢橐弧室岂领军,儋爵食禄由从宦。注意奏凯赴都畿,速令提兵还石坂。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同上)写出希望能平叛西蜀立功受赏的雄心。“捧刀金锡字,归马玉连换,威凤翔双阙,征夫纵百蛮。”(《途次近蜀驿,蒙恩赐宝刀及飞龙厩马,使还奉寄中书李郑二公》)捧着宝刀,骑着骏马,平叛百蛮,充满豪情。他在离开西蜀时颇为自负地吟咏到:“何惭班定远,辛苦玉门关。”真有大将奏凯的豪气。《弇州四部稿》卷一四七称“武元衡……五言皆铁中铮铮者”[14],就武元衡蜀中诗歌中所表现的一腔壮士激情而言,真非虚誉。

综观武元衡在蜀中的诗歌创作,平易自然,将蜀中景物和日常生活场景写入诗歌,有较强的生活化和纪实性倾向。武元衡在蜀中多次进行诗文唱和,本人又大力创作诗歌,对蜀中文学风气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关于薛涛是否为校书郎一事有下列不同的说法:一、与《蜀中广记》看法相同,认为武元衡奏薛涛为校书郎。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薛涛《锦江集》”条著录有‘武元衡奏校书’”。二、认为武元衡奏授校书郎。如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称“武元衡入相时奏授校书郎”。马端临《文献通考》引晁公武之言改为“武元衡奏授校书郎”。三、韦皋欲奏而罢。何光远的《鉴诫录》卷十《蜀才妇》条“大凡营妓,比无校书之称。自韦南康镇成都之日,欲奏而罢,至今呼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称“或以营妓无校书之号,韦南康欲奏之而罢,后遂呼之”。叶廷珪《海录碎事》有“薛涛,妓人也。有学,善属文。韦皋欲奏以校书,护军从事以为不可,遂止。至今呼薛校书。”四、认为根本没有奏薛涛为校书一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薛涛集》一卷,唐成都妓女薛涛,字洪度,号女校书。世传奏授,恐无是理,殆一时州镇褒借为戏……”综上所述,历有韦皋奏请还是武元衡奏请之分歧,又有奏而已授还是奏而未授之争。据张篷舟先生考证,武元衡奏请较合理,因其时薛涛已届中年,无论才能还是学力均能胜任此职,武元衡于元和二年镇蜀,重涛之才奏而未授时号女校书。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孙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曹学佺.蜀中广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张篷舟.薛涛诗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0]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张为.诗人主客图[M].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吴师道.吴礼部诗话[M].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杨慎.弇州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蜀中蜀地薛涛
蜀中南朝造像发现记
揚雄蜀中遺迹考釋
张丰华辨治蜀中小儿过敏性咳嗽经验
初寻雪上飞
蜀中九日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
蜀地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