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如何发挥河南农业优势

2013-03-31张林静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产业化

张林静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农业兴,国家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和粮食注定是重中之重。河南在2008年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要的 “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作为中国粮仓,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担当,更是国家战略的基本要求。随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称 《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必须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保证粮食稳产增产,在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 “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三化”协调发展模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东部沿海和部分内陆区域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是 “三化”协调的基础。河南农业发展存在许多现实困境,发展农业远没有发展工业致富快,河南在农业上若不寻求突破和发展,全面发挥河南的农业优势,这种农业困境将制约 “三化”协调发展,成为阻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因素[1]。

1 河南发挥农业优势的现实困境

作为传统农区,河南农业优势一直比较明显,但是近些年来,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

1.1 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劳动生产率高,说明农户的劳动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据中科院发布的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美国的1%[2],河南农业多年来也一直处于单产较高而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局面,没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河南农业就不可能具有较强竞争力,这也是制约河南农业收入提高的根本原因。

1.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是河南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境,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难点。河南农业人口基数大,农户分散且生产经营规模小,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河南多数产业化组织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产业关联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上半年,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64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仅60家、省级562家[3],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按社会化生产分工协作要求组成的服务系统。河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服务偏重物资供应,科技、信息服务不足。在生产环节,产前、产后服务十分薄弱,只重视农业生产,忽视农业经营。这种服务体系的缺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制约着河南农业优势的发挥[4]。

1.4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农业特殊的产业特点,以及工业化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河南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多,积累能力有限,对社会和民间资金的吸引力较小,而仅靠自身投入会出现经常性的投入不足。河南有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的资金需求很多,地方政府的资金也往往向税收来源更多的工业上倾斜。任何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必然带来产出的减少,河南农业也受到资金匮乏的影响较大,已严重制约了河南农业的发展。

1.5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弱

河南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一直较弱,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推广率都不足50%,这与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等都密切相关。由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在和国外那些标准化管理下的农产品竞争时,并没有足够的优势,特别随着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竞争将更为激烈。

2 河南发挥农业优势的对策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不管是从国情还是省情出发,河南都必须充分发挥农业优势,破解农业发展难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使农业在 “三化”协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规模效益

对于河南农业来说,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会改变,因此,在小规模农户经营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扩大农户的外部生产规模,以实现农业规模效益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5]。

(1)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使更多的企业进入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列。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品质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和产品重点培养,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长期合作机制,形成更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市场主导下的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格局[3]。

(2)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注重品牌的建设。品牌是识别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较强的品牌竞争力有助于打造农产品企业形象,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河南已形成了思念、双汇等多个知名品牌,大大提高河南农产品的知名度,要把品牌建设战略融入企业的发展的各个环节,提高品牌的运作水平。

2.2 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向注重农产品质量转变。河南种植业比重大,畜牧业、林业、渔业产出偏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种植业要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向优质、高效作物上倾斜,在培育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上下功夫,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其次,加快优质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建立各种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进各种无公害养殖和特色养殖。

(2)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向注重农产品效益上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建立以粮食、蔬菜、禽畜等农副产品为重点的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使河南农业由初级加工向着精深加工转变,由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

2.3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由资源型向科技型农业转变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要想全面发挥河南农业优势,必须用先进的科技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实现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实现资源型向科技型农业的转变。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科研投入上,政府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积极引导社会投资进入科研领域,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物质保证。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加快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特别是生物技术研究、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同时,建立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保证农业科技的转化。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支持。

2.4 加大对农区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引导资本流入

加大农区公共财政的投入。由于农业的弱势性,根本不可能靠自身积累发展农区,必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探索合理的补贴方式,不仅要提高对粮食、良种和农机的直接补贴,还要注重对农业的间接补贴,强化对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除了政府财政补贴外,在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还要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引导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6]。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期限短、缺乏传统意义上抵押品等特点,开展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金融创新,提高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1]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1-4.

[2]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晓辉.我省规模以上 “农”字号企业达6500多家 [N].河南日报.2012-7-25(03).

[4]李小建.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8-161.

[5]完世伟.中原经济区发挥农业优势的若干思考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3):33-36.

[6]张衍毓,王 静,陈美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18-21.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系统产业化之路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