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中风病中医证候归纳探析

2013-03-31赵德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风病医案阴虚

赵德喜,张 影,王 禹,王 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基地建设·

明清时期中风病中医证候归纳探析

赵德喜,张 影,王 禹,王 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明清时期中风常见证型是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虚肝郁、风痰。气血亏虚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肝肾阴虚也是中风病的重要病机,脾虚肝郁是中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风痰为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明清两代对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有较大成就。整理的范围较广,采用方法较多,具体体现在:1)大型丛书与类书的编纂。医学界也单独编过一些大型类书与丛书;2)版本源流的考证;3)各种经典医籍的校勘、注释、辑佚等;4)医学专业目录的编纂;5)医史人物传记的编辑。明清时期,始搜集整理,编纂专集,为中医专史之滥觞。

明代;清代;文献研究;中风;中医证候

近年来,中医界在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对中风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独特的疗法和确切的疗效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论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后代医者在中风病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孙世发[1]指出中医文献研究每一历史时期都在进行。对古代文献的再研究,将中医文献研究与现代信息科学研究全面接轨,纳中医文献研究于信息科学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为中医文献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中医文献研究不仅是一种繁杂的基础工作,而且使其成为可能。本研究正是通过系统整理明清时期中风病相关中医古代文献基础上探讨中风病常见证型。

1 研究对象

以裘沛然等主审《中华医典》中的图书目录为基础,借助于名老中医的帮助,剔除大部分无意义的书籍。以主题词为“中风”检索,选择中风病学术发展比较活跃的明清时期古代医籍,筛选50部来进行整理。

纳入标准:1)明清时期中风病相关文献;2)对中风病以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3)中风病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针灸、其他疗法、病案中至少有一方面有作者的独到见解的文献;4)对每部著作的作者生平、生活年代、成书年代进行记录,选择作者晚年时期所著之书。

排除标准:1)明清以外其他时期的文献;2)属于伤寒中风、产后中风等不符合现代中医诊断标准中5大主症,6个次症的中风病相关文献;3)中风病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针灸、其他疗法、病案等各个方面均是对前人的引用及抄袭的文献;4)作者医学造诣尚浅时期所著之书。

2 研究方法

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明清时期中风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每一篇文献录入一个Word文档中,把原书内容用统一的格式分割(如: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中药、方剂、针灸疗法、民间疗法、病后养生等),并用通俗的现代汉语以表述,对文献整理的结果和原文以数字媒体的形式保存,再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开发出具有强大查询和统计功能的检索系统,合并异名同类证型,统一术语,按照频数分析法进行分析。

3 结果

明清两代,古籍门类庞杂,内容广博丰富。古籍按编排体例划分[2],有汇编本、丛书本、笺释本、校释本、辑佚本、点校本、选注本、今译本。按出版类型划分,有刻本、活字本、写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按装潢形式划分,有线装本、平装本、精装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

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明清时期中风病相关文献共50部,根据文献内容分为4类:综合类、医案类、医理类及针灸类。

综合类文献37部:分别为《医学正传》《医学入门》《医学纲目》《医灯续焰》《医碥》《医学三字经》《丹台玉案》《中风论》《医林改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万病回春》《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金匮翼》《时病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寿世保元》《四圣心源》《杂病心法要诀》《证治准绳》《重订灵兰要览》《顾松园医镜》《张氏医通》《质疑录》《古今医彻》《辨证录》《杂症会心录》《杂病治例》《脉症治方》《明医指掌》《医门法律》《类证治裁》《玉机微义》《证治汇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案类文献5部:分别为《古今医案按》《临证指南医案》《孙文垣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医理类文献4部:分别为《侣山堂类辨》《慎疾刍言》《医学源流论》《医学真传》。

针灸类文献4部:分别为《类经图翼》《神灸经纶》《针灸大成》《针灸逢源》。

3.1 基于综合类文献中风病常见证型 明清时期中风病相关综合类文献中以气血亏虚最为多见,其次为脾虚肝郁、风痰、风湿痰火挟虚、卫虚风中、气血上冲、肝风、风火痰热。

3.2 基于医案类文献中风病常见证型 通过归纳整理,明清时期中风病相关的医案类文献中中风病证型肝肾阴虚、风痰瘀阻、上盛下虚、燥热化火、脾虚肝郁、痰火是基于医案类文献得到的主要证型。

3.3 基于针灸类文献中风病常见证型 风痰、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肝郁是基于针灸类文献得到的主要证型。

3.4 基于医理类文献中风病常见证型 邪袭阴阳、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风湿痰火挟虚是基于医理类文献得到的最多证型。

3.5 基于以上4类文献汇总后的中风病常见证型汇总综合类、医案类、针灸类、医理类4类文献可知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虚肝郁、风痰是中风病相关的文献中中风病的最主要的证型。

4 结论

通过对明清时期中风病相关的文献中中风病的常见证型的频数分析,我们由此看出中风病常见证型是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虚肝郁、风痰。

气血亏虚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气血亏虚,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至中风。《针灸逢源》曰:“半身不遂,此由气血不周。一名偏枯是也。”《万病回春》曰:“左半身不遂、手足瘫痪者,属血虚与死血也。上半身不遂、手足瘫痪者,属气虚与湿痰也。左右手足皆瘫痪,此血气之大虚也。”气血亏虚,正气不足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气血亏虚,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肝肾阴虚也是中风病的重要病机。《王旭高临证医案》曰:“肾藏精,肝藏血,肾肝精血衰微,筋骨自多空隙,湿热痰涎乘虚入络。”《临证指南医案》曰:“肾窍失司,显然虚象,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肾虚液少,肝风内动,为病偏枯,非外来之邪。(肾阴虚肝风动)”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化风动,气血上逆,上蒙元神,发为中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络脉不畅,见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则辨为肝肾阴虚。

脾虚肝郁是中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四圣心源》曰:“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支节枯硬。”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或肝气郁结,肝火内盛炼液生痰,蒙蔽清窍,且肝木乘脾土,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发为中风。

风痰为中风病的致病因素。《针灸逢源》曰:“阳气遏郁无权,势必转蒸饮食之物为痰,痰与风相结。”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等症,痰属阴,故静卧不烦,苔白腻,脉沉滑缓皆为风痰之象。

总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过程,就是对中医学术继承发扬的过程。从事古籍整理研究30余年的陈霞村先生在古籍整理中始终贯彻3个“并重”[3-4]:1)研究与整理并重;2)评价古籍时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3)专门整理与开发利用并重。文献整理是整个中医工作的重要方面,是研究中医学术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我们自然应承担这个不可推卸的任务。

[1]孙世发.中医文献信息研究之思考[J].中国医药报,2000,26(12):624.

[2]郑惠珍.古籍文献的积聚与整理述略[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06.

[3]周国林.李一氓先生的古籍整理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4):114-118.

[4]康宏,方立.探幽索隐,老而弥勤[J].风采录,1995(4):21.

R255.2

A

1007-4813(2013)02-0334-02

2013-02-05)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赵德喜(1967-),男,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脑病。

*

王 健,E-mail:Jian-w222@163.com。

猜你喜欢

中风病医案阴虚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