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2013-03-29张诗蒂任正安

成才之路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文民族传统

张诗蒂 任正安

随着社会的进步,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否制约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日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笔者看来,今日的文化创新,在考虑如何革新传统或是外向型的全新学习之前,需真正认识、理解和继承传统,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培养民族创新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

不同的生活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等所塑造的文化形态,构成一个民族的生存背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过:“一个优秀作家,必须不断从本民族的传统中汲取营养。”对于一个文明的个体来讲,这种与传统的联结,并非仅为一种单纯的民族意识,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文传承,是在对人类文明历史的观察、理解和反思中,感知生命与社会的真谛。

所谓创新,必以先知何以为新,缘何维新。从某种意义上讲,旧传统恰恰是新价值的量度。对于我们来说,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正是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唯其有更丰厚的积累、更洞明的智慧、更宽广的胸怀和担当,方能脚踏实地,于现实关注中开辟文明建设的新境界,方有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继而提升整个民族的创造性。

二、文化创新的社会土壤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自身社会不断演进的生活方式,始终是安定社会、抚慰个体心灵的重要力量。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公民个体的文化素养,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效果的检验,更成为孕育和影响社会文化创新生产的土壤。以影视产业为例,近年来国内同行对好莱坞的学习往往更多体现在制作投入和技术,在内容建构和文化内蕴上的不足屡受诟病。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创作者认知上的不足,更有自身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基础缺失。

三、文化传统与创新人才成长

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之“功”用,在于从基础做起,从传承经典文化、提高表达能力,到涵养人文、开启智慧、浸润人生,培养从真正的“成人”到有成熟文化影响和传播力的文化人才,实现“对内重塑民族道德体系,对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对此,在国民教育方面,我国已开始作出不少努力。比如,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

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配套的师资体系建设,对经典资源的认识和把握。此外,青少年教育体系之外,针对当前文化传播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面向全体国民的基础文化社会教育的国家战略,同样不能被忽视,理应成为一项综合推动的系统工程。

猜你喜欢

人文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