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游与姜夔咏梅词思想内容之比较

2013-03-28詹其仙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姜夔咏梅陆游

詹其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19)

一、咏梅题材的兴起及陆游、姜夔与咏梅

古代的咏物诗多是托物言志,咏梅诗也不例外。软弱的宋王朝使很多有志之士寄情于有着独特品格的梅,这其中就包括陆游与姜夔,他们写了大量的咏梅之作。

(一)两宋的政治形势与咏梅诗的兴起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而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咏梅诗的兴起,约在南朝梁陈之际。唐代虽然也曾出现过不少咏梅佳作,但咏梅诗并未成为唐代咏物诗的主流。到了宋代,咏梅诗词大量涌现,一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局面,在诗坛词苑,咏梅之作大放异彩。稍稍留心一下便可发现,两宋较有影响的诗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写过咏梅诗(词)的。这一现象与宋王朝的软弱有着必然的联系。宋王朝的建立,虽然结束了晚唐五代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了新的统一,但比起汉、唐两朝,是十分软弱的。宋朝连汉、唐旧域(即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取得契丹(辽)的支持,割幽蓟十六州”[1])也不能恢复。宋人对开朝以来这一“先天”缺陷,是普遍感到遗憾的。以后,宋王朝又受到辽、金的不断侵扰,而赵宋又一直抵抗不力,丧权辱国的事情不断发生。所以,宋人慨叹国耻国难的作品,几乎是与宋王朝的建立同时出现的。靖康之难后,人们长期积压在心中的忧国之情强烈迸发,收复失地,洗雪国耻一下子成了一切爱国人士的强烈呼声。但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软弱和昏庸,朝中小人邀宠,贤者见诬。许多爱国之士报国有志而请缨无路,他们的爱国呼声无人理睬,爱国行动备受压制。有人壮怀激烈,在悲愤抑郁中奋争了一生;有人寄希望于“圣上”,在美好的梦想与冷漠的现实中企盼了一生;有人自知无奈,为图清静,很不情愿地遁身蛰居去了。两宋的这种政治形势,是咏梅诗词大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百花苑中别具一格的梅花,之所以在宋时特别引人注目,正是因为生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梅花的品格从不同角度各有所感的缘故。有人赞赏梅花那种凌寒傲雪,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有人倾慕梅花那种清癯高雅,不卑不亢的高标逸韵;有人歆羡梅花那种不随众俗、独占春先的独特个性;有人欣赏梅花那种与世无争、甘心寂寞的淡趣闲情……总之,生活在忧患中的人们都从梅花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们或是受到了鼓舞,或是得到了启迪,或是发现了榜样,或是看破了红尘。《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宋人热衷咏梅,恰恰是因为梅最适合他们借以言“志”——当然,这“志”是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陆游、姜夔的生平际遇及其与梅的关系

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代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和布衣文人姜夔也爱梅成癖,创作了大量的咏梅之作。他们的这种爱梅情结与其生平际遇和抱负息息相关。

陆游在世的85年间经历徽、钦、高、孝、光、宁六朝,幼年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后出仕于偏安的临安,他出仕期间,当权的先后都是“主和派”。由于深受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父亲陆宰和老师曾几的影响,加上古圣贤的思想熏陶,尽管个人婚姻和仕途屡遭不幸,陆游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关心人民疾苦,频频上书反对“和议”,反对定都杭州或南京,认为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力倡恢复。尤其是收复失地,是他刻骨铭心的终生追求。然而,和许多具有爱国之心的正直知识分子一样,陆游的仕途也充满了坎坷。二十九岁时,赴临安应进士试,位居第一,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2]43,致触怒秦桧,竟遭黜落。被起用后,不久又因积极上谏引起了孝宗皇帝的厌恶,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3]94的罪名被罢官还乡。晚年又鼓动韩侂胄北伐,为了取悦于韩,甚至为他写了一首祝寿诗和一篇记,最后因韩失败而受株连。陆游一生四上四下,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投闲置散。风雨如磐的恶劣环境,接二连三的打击,使陆游的心中积满了愤郁。他在梅的风骨气韵中看到了自己,在梅的凄冷境遇中也看到了自己。这样,诗人便自然而然地和梅交上了朋友。据笔者粗略统计,在他一生创作的近万首诗中有100多首咏梅之作。与诗相比,词可谓“小巫见大巫”,仅有144首[注]据唐圭璋先生《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统计。,其中有5首咏梅词,分别是:《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月上海棠·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朝中措·梅》、《卜算子·咏梅》。

与陆游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姜夔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梅,创作的咏梅词达28首之多。他年轻时曾有过雄心壮志,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仕,干一番事业。庆元三年(1197)他曾向朝廷进《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希望能够改正国家的乐典,因太常乐官嫉其能而未被采用,后又考进士未中,以布衣终老。他一生往来于苏、杭、扬、淮之间。在出游过程中结识了杨万里、范成大、张鉴、张镃等名流公卿,与他们交游唱和,并在生活上接受他们的长期资助,过着清客的生活。曾依倚南宋初年名将张俊[注]张俊(1086—1154),字伯英,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与上文提到的南宋大臣张浚 (1097—1164),是同时代的两个人。的孙子张鉴达十年之久。姜夔人品高洁清旷,一生浪迹江湖,除了卖字换取些生活费外,主要依靠友人的周济。但他为人超脱潇洒,虽长期为权门清客,却不象一般的江湖游士乞食豪门、趋炎附势。张鉴曾想以锡山的田庄送给他养老,甚至还想出资为他买取官爵,他都辞谢了。这种高洁的品格使他把凌寒傲雪的梅花作为自己的化身,咏之,歌之。

陆游和姜夔的每首咏梅词都写出了一个特定的意境,描绘出梅花各种各样的形态,并表达出相应的意愿,写物传神,比拟贴切,寓意深远。但由于两人的境遇不同,抱负也有天壤之别,因此,两人的咏梅词在思想内容上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本文拟从比较两人咏梅词的思想内容的异同入手,以便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复杂情感。

二、陆游、姜夔咏梅词思想内容的差异

有学者将咏物诗词分为两类:一类以物为主,就物言物,少有兴寄;一类以我为主,借物言志,表面上是说物,实为寄情寓兴。历来咏物之佳作,多属后一类[3],陆游、姜夔的咏梅词即是。同是兴寄之作,但两人在作品中反映现实的深刻程度及寄托于其中的情感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陆游一生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己任,至死还在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示儿》)。姜夔对国家的衰亡也很悲痛,在词作中也有所反映,但或许是自己无缘仕途,对现实怀有不满,所以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不像陆游那样自觉地担起责任,而更多是一种旁观叹息。如其《扬州慢》一词,描写了“自胡马窥江去后”的扬州“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残破景象,并感慨今昔,抒发国家衰亡的悲痛之感。尽管词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但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和哀叹,在词中我们看不出姜夔有陆游那种“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激昂亢奋的情怀和报国之志。这种个人理想的差异决定了两人的咏梅词在思想内容上必然有很大的差异。

(一) 陆游矢志报国的真情吐露与姜夔儿女之情的浅吟低唱

陆游与姜夔咏梅词的思想内容差异首先表现在陆游在咏梅词中所寄寓的坚贞不屈的报国理想与姜夔对于情场失意的儿女之情的浅吟低唱的不同上。

陆游咏梅词中的梅花,全都处在风雨飘摇、美质难收的威胁之中,寄寓的是诗人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的崇高气节。在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小人当道时,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往往有志难伸,除了以死殉志或变节求荣外,都追求精神寄托或寻求志同道合之人,以慰平生,以求解脱。如孔子退而讲学传道,屈原以桔自砺,司马迁著史求生,嵇康以狂傲立身,阮籍以咏怀排闷,陶潜乐于田园,李白“举杯邀明月”,韩愈以解嘲抒志,柳宗元以山水为知己,欧阳修与民同乐,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这也都是陆游诗中颂及的圣贤。南宋的软弱和腐败,使陆游的报国理想一再受到打击,“许国虽坚、朝天无路”[4],但他始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5]116、“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5]16。因此,他在梅的风骨气韵中看到了自己追崇的高风亮节,梅成为他精神上的挚友。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这正是他所心折的。在其咏梅词中,他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毫无顾忌地宣泄出来,表现得极为真挚。如《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这首词塑造了一株屡受摧残,身世飘零,但仍矢志报春的梅花形象。在“江头月底”,冷酷的现实把理想变成了梦幻。但“任是春风不管”,仍然以报春为己任。这首词通过对梅花不幸身世和高洁品格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矢志报国的高尚品德。再如《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众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把梅花的坚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梅花处在凄凉、昏暗、风雨交加的环境,给大地带来春天消息,但它无意与桃李争妍,跟百花抢占春光。这就是诗人自己不慕富贵爵禄,不与人勾心斗角于名利场的精神写照。“众芳妒”,喻说朝廷中某些人的嫉恨,而诗人听之任之而已。词结尾说,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但它弥漫于空气中的香气还和过去一样,此喻政治上的操守坚定不变。这种化粉犹香的坚贞,寄托着陆游的人格精神。

姜夔的咏梅词许多是写男女之情的。在青年时代他曾与合肥一女子相恋,赤栏桥畔,垂杨缕下留有他们爱情的足迹。后当他再到合肥时,恋人已经离去。这段恋情使姜夔终生难以忘怀,其词集中有二十首作品是追忆这位情人的[6],其中就有许多是托梅怀人的咏梅词。如他最负盛名的咏梅词《暗香》: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从旧日在梅香皎月中自己吹笛、玉人摘花的欢乐写起,陡然转折到自己而今见老,赏梅之兴似亦大减,只怕勾起往事之余痛。接着作者又刻画了自己和那位玉人离别以后的孤寂,最后表达了自己无从决绝的缠绵情意。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中写的则是自己的“一春幽事”等等。

读这些咏梅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似乎在寻觅一个自己所日夜思念的人,有些甚至就可以看到那个人的形象。这些词中,多处使用“心事”、“情”、“相思”、“相忆”等字词,可见作者是“见梅枝”而相思,由梅及人。显然,这与陆游有感于梅的处境,赏梅之傲然独立来喻自己报国之志的坚贞不屈有很大的不同。

(二)陆游历尽坎坷的孤寂与姜夔困窭飘零的伤感

陆游的咏梅多以梅的境遇自况,表现自己孤寂且屡受打击的艰险处境。在陆游的咏梅词中出现的梅花,都是“寂寞”的,不是处在山驿之外、溪桥之边,就是在“斜阳废苑”里,如:“小桥流水一枝梅”(《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山驿外,溪桥侧”(《满江红· 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卜算子·咏梅》)、“斜阳废苑朱门闭”(《月上海棠·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等等。在这种情形下,梅的香是“幽香”,梅的姿态是“幽姿”。

在作者笔下,这些梅花又都是“凄凉”的。笔者算了一下,在陆游的5首咏梅词中,出现了3个“凄”(两个“凄凉”、一个“凄然”)、3个“零”(两个“飘零”、一个“零落”),还有3个“幽香”、3个“愁”(“愁绝”、“凝愁”、“独自愁”)。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梅花的处境是何等的凄苦。而梅花还屡受“晚寒”和风雨的侵蚀、打击,“衰病逢春”(《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更显“憔悴”(《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可谓境况凄惨,处境艰险。

这种处境事实上是陆游一生境遇的自况。如前所述,陆游一生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己任,但却屡遭打击和迫害,致使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将自己的这种苦闷通过梅花的遭遇表达出来,使我们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一生为国的老人是何等的孤寂和艰辛。

姜夔的咏梅词则多由梅忆人,由忆而伤身世之飘零。“在《自述》中,他曾历数和他交往的当世贤豪,但又致慨于‘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困窭无聊之地者’”[7]393。因此,其词中的梅花形象虽不象陆游咏梅词中的那样身处险境,然而却充满了孤寂和飘泊之苦。如《江梅引》: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这首词作者也写相思之苦,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词人由见梅忆人而伤感如今自己孤苦零丁,只觉寒气透入衾被,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之苦,更增加了作者心中那无法抹去的流离颠沛之痛,以至于唯有泪满衣襟。“漂零客、泪满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愁苦的词人。

还有《一萼红》、《清波引》等等,都“为我们画出了姜夔作为一个襟怀潇洒的名士形象,但同时也露出了在这种潇洒胸怀里一个贫困疲惫的流落者所具有的淡淡的哀愁”[7]397。他流连于胜水名山之中,向往着轻盈而又美丽的情侣。然而,这并不能使他无止境的飘泊生涯有所改变。他的性格品行和艺术才能得到了一些人的欣赏,但这并不能将他从贫困中拯救出来。他羡慕像陆龟蒙那样的隐士,但却发现自己无法完全忘情于现实人生。他的高致往往不能超脱俗情,于是,他的快乐也就同时是他的的苦恼。这些矛盾便集中统一在他的的作品里了。我们读了他的咏梅词,是大致可以了解到这位词人的内心世界的[7]397。

当然,姜夔的许多咏梅词是既写恋情,又写自己飘零的身世,很难独立地说某一首就只是伤离别的,而哪一首又是感怀身世之作。这两个方面是其咏梅词的主要内容,也是姜夔全部词作的基本主题,但是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分开举例分析罢了。

三、小结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陆游咏梅词所反映的时代现实更为深刻,其中充满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当然,这并不是说姜夔的作品没有思想性,恰恰从这样的作家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抗金斗争在南宋小朝廷的压制下已经走向了低潮。当时像姜夔这样的文人既不能象陆游、辛弃疾那样匡时救世,以改变现实为己任,又不愿跟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钻营者同流合污,因此,只有走上有所不为的高人雅士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田晓娜.中国通史全编——宋辽金西夏元历史编(之一)[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55.

[2] 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蔡义江.陆游诗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8.

[4] 陆游.渭南文集[M]//陆放翁全集:上册.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86:305.

[5] 陆游.剑南诗稿[M]//陆放翁全集:中册.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86.

[6] 陈如江.唐宋五十名家词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84.

[7]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姜夔咏梅陆游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点绛唇·咏梅月
陆明君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姜夔,你咋这么牛
除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