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维度及挑战与启示

2013-03-28周红禄曹李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阶层中国化

周红禄,曹李海

(1.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507;2.中共新疆区委党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两次重要会议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到了一个显要位置,这延伸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大众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主体、内容、路径和实践效果四个维度都有不同要求,在当下的社会变迁下,大众化过程必然面临挑战,通过对这些挑战进一步引申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从大众化的传播来看马克思主义,对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播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维度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和功能》一文中指出,描述传播过程便利的方法就是回答如下几个问题:Who(谁传播)、Says What(传播什么内容)、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传播给谁)和With What Effect(传播的效果)。据此,我们可以从传播视角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成主体、内容、路径和实践四个维度来探讨。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从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实施主体和受众主体。实施主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中国共产党。正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的那样: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与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1]532-533毛泽东在这里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指出了大众化的主体即文化水准低的党员,这是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到新时期,大众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者,决定了大众化的内容、路径和实践。有了主导的实施主体,必须有受众主体才能构成有效传播。因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为大众接受并成为大众的武器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受众而言不是实施主体而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这里讲的主体主要就是受众主体。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何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内容应该为大众所用。马克思主义从不同国家传播到中国,期间在语境上有诸多的选择性和差异性[2],这样的“二传”使得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日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容上需要突显时代特征,即从内容上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个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两大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两个方面的内容实际都是马克思主义,只不过取决于我们是从狭义还是广义上定义马克思主义而已。无论狭义抑或广义的,都意味着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内容的选择。哪些应该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中,哪些可以不纳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应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中去寻找。同时,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受众主体相关联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在内容上,原生态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硬核上具有一致性:立场和方法。因而,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就应该把握硬核的大众化。只有这些为大众所掌握,才是真正实现大众化,正如马克思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9

再次,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的路径问题。通过什么路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从何而来?一是马克思主义来了后用什么方式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在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到中国时,来源是多元的: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法国的马克思主义、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等等。从这些国家进入中国后,又经过以报纸为主的媒体的传播,最终演变为中国化。在今天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从这一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上第一个问题已解决了,现在大众化面临的是马克思主义用什么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中去,伴随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路径:传统媒体,现代视觉媒体以及互联网。

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在实践中效果如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以及改革的问题。那么大众化的任务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大众化后,在实践中将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是前面主体与内容和路径后的一种结果。这种效果如何,最终将直接影响到作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大众化主体在实践中的理论与历史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内容、路径上都有了一定的制度安排,但是作为实践的效果而言,制度的安排并不代表着有效实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面对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社会变迁下大众化主体的多元化和主体的双重属性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社会各个层面都会有,人也不例外。社会变迁对人的影响也使得社会主体进一步分化。社会变迁的影响从来不是平均分配的,在一个呈现差异化和异质化的社会中,变迁的影响对不同的人、群体和社会阶层来说是不一样的。[5]226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主体内部就演化为个人、群体和社会阶层等。就个人而言,人成为多元化的个体。与此同时,社会的基本单元也趋向于个体化,这样一来,个人在群体的选择也是多元化的。对于社会阶层而言,陆学艺在《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提出当前十大阶层:国家及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等十大阶层[6]8。阶层内部在结构上可能又存在分层。也就是说整个大众主体不再是单一结构了。作为大众化的受众主体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这种挑战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相互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大众主体不单纯是作为受众的一种角色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他们还承担着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即对马克思主义接受是否。这样大众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际上就有被动和主动的双重主体属性,这两种属性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也必然不一样。在多元社会下或者现代性下的碎裂社会的作用下,大众化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和路径的多元化

进入21世纪,在美国遭受次贷危机和欧洲遭受欧债危机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繁荣,体系更加多元化。目前,作为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就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等。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内容就出现了多种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必然存在各种不同的解读,无形之中使得内容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社会,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中并存,赋予了大众更多的思想选择权。网络上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并存,这样又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此外,作为最主要的大众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代技术下,在内容上仍然存在诸多的差异性理解,这些理解差异在海外中国研究中盛行,必然会影响到国内的研究[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不是单一的内容对受众主体,还需要一定传播载体或者形式,把内容从实施主体传播到受众主体中,这是一个技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通过有效形式内化到大众。目前,在传播技术工具途径形式上仍然是传统媒体为主,这些传统媒体又以党刊和党报以及一系列的学术著作为主,这些又使一些群体不容易接受。而对现代技术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路径上仍然缺乏必要的力度。比如,目前非马克思主义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占据了互联网的阵地,无疑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此外,就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而言,其写作背景是异域文化,这样一来,文本转换过程中的大众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正如英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彼得·沃斯利批评的西方理论家那样,“西方理论家中的论争充满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因为他们根本不是面向普通人,而是面向其他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小圈子”[8]3。这样的批评也说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掌握群众’。”[8]2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著作大众化传播上,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实践上的差距使得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阻碍

苏联解体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了低潮,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也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伴随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信仰危机等问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而当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存在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得社会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用的质疑,并且这个质疑延伸到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疑问。2005年,海南省高校工委对海南省大学生进行专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持模糊认识。如在回答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时,有17%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在回答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时,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9]42。这些数据说明,当前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可能已经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传播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科学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0]382。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会使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多起来,这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传播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要素以及遭遇的挑战给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必须依据主体的层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双重性,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时在内容和路径上都要有所不同。一方面,对不同的阶层和主体在内容的选择上,实施主体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接受能力和受众的自身要求;另一方面,根据现代社会的多元特点和个性要求,传播过程必须注意有效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问题。只有根据受众主体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并结合现代传播形式与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向传播,才能收到积极的回应。这点对当代青年的意义更为重要,只有掌握了青年才能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中国化和时代化相关联。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与中国化和时代化相关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它们构成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11]22-29在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论述里,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大众化的含义:“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1]532-533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即为大众喜好的。因而从这一角度而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存在必然要求在思想上反映出时代特点,这一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而这个时代给予中国化更多带着时代痕迹的特征去推进中国化和大众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众,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与受众主体同步于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我们依赖于时代,在不断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给予大众化更多体现时代的传播路径和生动事实,真正做到大众化内容时代化,路径时代化,实践特点时代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不能成功,是话语权上的争夺。今天,在实践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理论上有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这种优势下,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规律与中国历史传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因而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这种规律,利用好中国文化包容的历史传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适合中国文化的融合。二是借鉴西方先进传播方式和机制的问题。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其独特的发展资源,因而在怎样有效传播,怎样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上,西方必然有其先进的传播方式和机制,因此,我们怎样吸收西方国家先进传播方式和机制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三是处理好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中国的传播问题。对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用什么方式批判?这也是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说明,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和汲取这种历史的经验教训。[12]

这点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其意义更深远。因此,我们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切合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的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以此真正掌握群众。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OB/OL]//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8-12/18/content_7318929_3.htm.

[5] 瓦戈.社会变迁[M].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 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8] 彼得·沃斯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M].铁省林,许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9] 赵康太.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认识误区[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5).

[12] 江泽民.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探索[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大众化阶层中国化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