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2013-03-28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哈国纳扎尔巴耶夫威权

李 宁

(陕西师范大学 中亚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实现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独立

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帐和中帐被沙俄吞并。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8月26日建立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声称“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在本共和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和全部的权力”。1991年12月10日更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通过《哈萨克国家独立法》,正式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1991年12月26日,伴随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成为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1992年5月16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表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哈萨克斯坦的形成和发展战略》,为哈萨克斯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6月4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象征——国旗、国徽和国歌——确立。1993年1月28日,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公布。[1]40-95不论是由于当年苏联人“甩包袱”还是部分哈人的“民族自决”原因,总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被独立”或是“独立”了。既然实现了独立,哈国人不得不独立面对国内外的繁杂问题,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威权”带领下,哈萨克斯坦走上了独立探索建设国家的征程。[2]3-7

二、“威权”总统制

威权主义是哈萨克斯坦国家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民主政治模式。该模式作为冷战后中亚政治进程中从集权主义向自由民主的过渡形式,它保留了选举制、议会制、多党制等民主的一般属性,适当扩大以总统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基本呈现一种刚性结构的民主政治倾向。其现实性表现为:宪政民主初步确立,总统权力显著放大;政党政治呈现政权党独大格局;政府善治预期得以实现,地区社会政治全面好转等。[3]

1992年1月13日,通过《对<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方自治和地方人民代表苏维埃法>在过渡时期进行修改和补充的法律》,废除了苏维埃执委会制度,确立了由总统垂直领导的行政长官制,这加强了总统的权限。1994年3月7日,哈萨克斯坦进行新一届最高苏维埃选举,176人当选为新议会的最高苏维埃职业化代表。但是,人民统一联盟获得70席,占多数。实质上形成了议会与总统对立的状况。1994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议会发表讲话,批评新议会不能有效适应哈萨克斯坦改革的需要。1995年,有人揭发这一届议会选举中有舞弊行为。1995年,哈萨克斯坦宪法法院裁定1994年议会选举违宪,随后,议会被解散。1995年3月至1996年新议会被选举出来为止,哈萨克斯坦没有立法机关,这一阶段为总统治理时期,并以“总统令”的形式实行立法权。1995年3月至1996年初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执行立法权期间,共颁布了134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总统令,批准了60个国际条约。这符合当时哈萨克斯坦的国情,以强力推动改革,稳定了国内局势。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咨询机构——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大会于1995年3月1日成立。1995年3月24日,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大会在阿拉木图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提出了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总统任期延长至2000年的倡议。1995年4月29日,哈萨克斯坦举行了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全民公决,赞成这一提议。

1995年6月3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各族人民大会上作了长篇报告,为独立后的第二部宪法规定了基本原则。1995年8月30日,举行了全民公决,第二部宪法获得通过。1995年9月6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了新宪法正式生效的总统令。第二部宪法明显加强了总统的权力,取消了副总统职务,议会由一院制改为两院制。哈萨克斯坦《宪法》规定,哈萨克斯坦是“民主的、非宗教的和统一的国家”,为总统制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是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基本方针并在国际关系中代表哈萨克斯坦的最高国家官员,是人民与国家政权统一、宪法不可动摇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象征与保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通过修改宪法,不仅使议员任期缩短为4年,比总统任期少一年,而且谋得直接任命7名参议员的权利,致使共和国议会的作用受到明显削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又通过获得任命共和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和两名委员的权力 ,加强了对共和国最高司法机关的控制。

1995年12月5日和9日,分别举行了参议员和众议院的选举。1996年1月,新当选的议会两院开始工作,与总统有较好的配合。

1998年9月3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向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国内形势和国内外政策基本方针:在新世纪社会民主化与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国情咨文,提议对宪法进行必要的修改。两院88名议员联合宣读了致总统的呼吁书,提出了自己的宪法修正案,并提出了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动议。

纳扎尔巴耶夫尊重了议员的提议。议会通过了88位议员提出的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将总统的每届任期从5年延长到7年,并取消了总统任职年龄的上限。总统可任命的总理、副总理以及外交、国防、财政、内务部长和安全委员会主席需经议会同意。

1999年1月10日举行总统选举,有4名候选人参选,纳扎尔巴耶夫再次当选总统,获得81.7%的选票,任期7年。2000年,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了《第一任总统法》,为现任总统退职后的活动安置提供了保障。在2005年10月提前举行的总统大选中,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以绝对优势获胜,共有包括纳扎尔巴耶夫在内的5名候选人参加了本届总统大选的角逐。2005年12月5日,哈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纳扎尔巴耶夫共获91.01%的选票,有6147517人投票选举纳扎尔巴耶夫做总统;而反对派联盟“为了公正的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图亚克拜获得6.6%的选票,共获得445934张选票;另外3名候选人——反对党“光明道路”主席拜梅诺夫获1.65%的选票,“自然”生态联盟领导人叶列乌西佐夫获0.32%的选票,共产主义人民党主席、哈下院议员阿贝尔卡瑟莫夫获0.38%的选票。[4]本次哈总统大选是在哈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连续4年以10%的速度增长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哈国民对哈这几年的发展普遍表示满意,这是纳扎尔巴耶夫高票当选的主要原因。

2007年5月18日,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授权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可不受次数限制地连任总统职务。该修正案将在总统签署后正式生效。根据该修正案,哈萨克斯坦现行宪法第42款第5条中,有关“同一人选连续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将不适用于首任,即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该修正案还规定了今后的总统任期将自2012年起由7年减至5年。

纳扎尔巴耶夫一面扩大个人影响力,一面打压政敌。哈萨克斯坦今天的反对派党魁,绝大多数是过去的政府要员,后来摇身一变,成为反对派。此次选举的两大主要竞争对手——“为了公正的哈萨克斯坦”联盟领导人图亚克拜,曾是下院议长,还为儿子向总统提过亲,当时,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反对派。该国另一主要反对党——光明道路的领导人拜梅诺夫,曾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部长。而其他一些反对派人士,或是被迫流亡海外,如前总理卡热格尔金;或是在狱中服刑,如前工贸部长阿布利亚佐夫。 而面对“颜色革命”的威胁,纳扎尔巴耶夫吸取了格鲁吉亚的教训,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控制;同时吸取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经验,修改选举法,规定从竞选拉票工作结束至正式结果公布,禁止游行集会,以“保障选举委员会能够正常工作”。

有哈萨克斯坦特色的威权体制的产生与存在同其本国自身的经济、历史、文化、国际等状况密不可分,也是哈萨克斯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民主政治模式,威权下的哈萨克斯坦总统制是保障当今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稳定的政治基石。从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而言,哈国威权体制的存在是在哈建国初期和走向成熟政治体制转型期的政治模式,其不确定性也已经显现。其一表现在哈威权政治扩大了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片面依赖强势领导人的个人智慧和影响力。其二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上,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并被以部族、家长为核心的权力人士掌控,并由此衍生出官僚腐败、民众政治经济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例如由于权力阶层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2007年,身为纳扎尔巴耶夫大女婿的拉哈特·阿里耶夫叛逃海外,暴露了在哈高级领导中血腥的权力争夺。曾是纳扎尔巴耶夫大女婿的阿里耶夫当时是哈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曾被认为是哈萨克斯坦最有实权和最有希望继承总统职位的人之一。然而,地位高高在上让他有些飘飘然,并导致其权力野心迅速膨胀。而爬得越快越高,摔得也就越猛越重,最终,他被自己所仰仗而又欲取而代之的岳父打入政治深渊。2007年,纳扎尔巴耶夫以拉哈特·阿里耶夫涉嫌参与绑架、组织犯罪团伙受到刑事调查为由,签署命令解除了他的驻奥地利大使职务。后因受到重罪指控被迫流亡海外。事实上,早在2001年,阿里耶夫就因想法太多被“流放”国外,直到2005年才获准回国,并出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之职。纳扎尔巴耶夫的大女儿达里加则曾利用2006年2月反对派领袖萨尔森巴耶夫被暗杀的机会,指使掌控的两家电视台把矛头引向老爸及其亲信。大女儿达里加有着“非同寻常的野心”,想通过“扳倒一个又一个老爸身边的亲信”,彻底消灭政治竞争对手,最终登上总统宝座,但是面对老爸的强势威胁,达里加选择重新回到父亲的阵营,静待机会。[5]7-10权力的争斗暴露了哈部分领导人对纳扎尔巴耶夫长期执政的反感,更暴露了哈威权体制的弊病。受大女婿叛逃的影响,纳扎尔巴耶夫立刻解除了二女婿铁木尔·库利巴耶夫“萨姆鲁克卡泽纳”基金控股公司副总裁的职务,而此基金控制着哈国四分之一的GDP[6]4-9。其三表现在威权体制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民主政治体制明显不同,受西方政治家和民众的歧视。为缓和哈与西方世界在政治问题上的分歧,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有意培养自己的政权党,即“祖国”党,其作为哈最大的政党在有世界观察家监督下的历次议会和总统选举中屡创新功。

三、“祖国”党[注]或者翻译为“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或者“祖国之光”党,这里统一翻译为“祖国”党。

(一)“祖国”党政治地位的确立

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指出:“我们的民主化要符合西方国家的民主传统和原则及东南亚主导国家的经验,但是更要符合我们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人民的传统。”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国内注册的合法政党数量不断变化,目前有十多个,但进入议会的政党只有四个,它们是拥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祖国”党、“阿萨尔”党、农民党和公民党联盟,此外有反对党“光明之路”民主党。同样拥有合法政党身份的哈萨克共产党在议会中没有自己的位置。这些政党可以独立或联合提出总统候选人。多党制为反对派参选提供了可能性。[7]

1999年3月1日,以人民统一党和民主党为基础成立哈萨克斯坦“祖国”党,并吸收了自由运动等组织的成员参加,当时有党员30多万人。“祖国”党支持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施政方针,是拥护总统的一支重要力量。[8]在1999年议会选举中,“祖国”党获得30.89%的选票,在议会上、下院分别占有1/2和1/3议席。“祖国”党在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哈萨克斯坦至2030年发展战略后,于2004年又推出了《哈萨克斯坦之路2009》政党纲领,以协助总统推进国家发展战略。2004年后半年,“祖国”党在整合一部分小党和反对党后,重新组合为政权党“祖国”党,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各项方针政策。2005年总统选举期间,纳扎尔巴耶夫获得了亲政权党,尤其是“祖国”党的全力支持而高票当选。[9]同时,2005年的大选面临“颜色革命”的威胁,期间纳扎尔巴耶夫利用司法手段和官方媒体打压反对派联盟、人身攻击其他总统选举候选人,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其是有美国欧盟背景资助的国际组织在哈国内的活动,甚至包括国际红十字会在哈的活动,并派专人监视美国大使馆,同时关停了一批“独立”媒体,严防国内反对派运动,保障哈国选举的正常进行。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05年,“祖国”党已经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政党,拥有47万多名党员和上万个各级基层组织。2005年,在哈萨克斯坦议会上下两院中,“祖国”党均占有超过半数的席位。当时,纳扎尔巴耶夫还只是祖国党的名誉主席。2005—2006年大选前后,属于哈国政治动荡的年份,反对派领导人Zamanbek Nurkadilov自杀,但是其是否属于自杀案件却不能定性;反对派联盟“公正哈萨克斯坦”党领导人Altynbek Sarsenbayev被暗杀,至今哈安全部门也无法给出让民众和西方满意的答案;哈前参议院主席Yerzhan Utembayev被哈司法部门以谋杀罪判刑20年[10]等政治动荡事件,一方面反映哈国内政治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反映了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国内的威权政治地位。

2007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启动宪法改革,新的宪法修正案旨在改革国家管理形式,扩大议会权力。新宪法同时废除了禁止总统进行政党活动的条款,取消了对总统政党属性的限制。2007年7月4日,哈萨克斯坦执政党“祖国”党在首都阿斯塔纳召开第11届非常大会,选举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为党主席,确定将要参加8月份议会选举竞选名单。纳扎尔巴耶夫在“祖国”党大会上宣布:“根据宪法,我有权成为我们党的主席。这是国际惯例,也将在哈萨克斯坦实行。”从而使纳扎尔巴耶夫名正言顺地成为“祖国”党的主席。祖国党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执政党。

“祖国”党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拥有牢固的行政资源和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中央及地方行政机关及代议机构的多数成员均为该党党员,在竞选宣传上具有广泛的区域优势。“祖国”党在随后举行的2007年议会下院选举中赢得了88%的选票,并获得全部议席,其他政党获得的选票都没有达到宪法规定的进入议会最低7%的选票。“祖国”党成为唯一进入议会下院的政党,纳扎尔巴耶夫所领导的“祖国党”完全掌控了议会下院,从而保障了总统对立法机关拥有权力,确保了哈萨克斯坦总统权力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11]在2008年的哈萨克斯坦议会上议院,即参院选举中选出的16名新参议员,均来自于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祖国”党的成员[12]8。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2009年5月15日在“祖国”党第12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哈萨克斯坦2010年1月1日将开始实施工业创新5年发展计划。“祖国”党已经作为哈萨克斯坦政治生活中主要的一环,执政党“祖国党”已经参与到政党政治领导国家政权,指导国家经济建设的现代化的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据人民网2009年11月19日报道,哈萨克斯坦“祖国”党已有党员80万人。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哈萨克斯坦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可控”的民主改革,表现为“宪法”和议会选举改革,进一步实现了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可以预见,伴随哈转型期的结束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纳扎尔巴耶夫威权结束后,哈国的政治体制很难建立起与“民族领袖”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缔造者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相媲美的威权政治体制,而作为哈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大党“祖国”党有可能成为纳扎尔巴耶夫威权体制后的哈萨克斯坦国家和人民所选择的未来发展道路,即建立在“祖国”党之上的哈政治体制。“祖国”党的存在与发展迎合国内民众对威权的心理归宿,与哈目前政治体制的发展前景相适应,并迎合了西方政治家和民众对选举政治的心理认同。更重要的是“祖国”党掌控了哈国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哈石油、天然气等一切矿产资源从生产到出口的所有环节,依靠资源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产业使哈经济快速发展,哈国民普遍从中受益,哈国民对“祖国”党的支持度居于高位。

(二)“祖国”党政治地位确立的因素

1.哈国内外政治发展的需要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十分普遍的形式,全世界20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政治运作都是通过政党来实施的。西方政治学认为,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护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在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指出:“我们的民主化要符合西方国家民主的传统和原则及东南亚主导国家的经验,但是更要符合我们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人民的传统。”

哈萨克斯坦“祖国”党正是在哈萨克斯坦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从前苏联政治体系独立出来的哈萨克斯坦来说,亟须一个能够为了哈萨克斯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纳扎尔巴耶夫政权的稳定性,在“威权”总统支持下建立一个在哈萨克斯坦上下两院议会占多数的政党,支持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及其领导下的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祖国”党不是哈国家权力机构本身,而是联系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的纽带。尽管“祖国”党作为执政党应直接行使公共权力,而以党派的身份对国家权力机构发号施令,把“祖国”党的纲领通过议会和法律手段形成国家意志,制订并实施各项决策。

2.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支持

“祖国”党党主席是当今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自“祖国”党成立就以支持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一切政治决策为基本政党纲领。哈萨克斯坦“祖国”党正是在哈萨克斯坦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哈政权党作为总统掌控议会、争取社会支持的工具,不仅承担着推动本国政治现代化的重任,还需要具备维持政治稳定的功能。作为哈国最大的政权党——“祖国”党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直接领导下,并依靠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支持,参与议会选举,通过竞选获胜的方式,最终达到控制议会的目的。并通过“祖国”党党组织支持纳扎尔巴耶夫作为本党总统候选人参与哈国总统大位的角逐。在1999年议会选举中,受总统支持的“祖国”党获得30.89%的选票,在议会上、下院分别占有1/2和1/3议席。“祖国”党在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哈萨克斯坦2030年发展战略后,于2004年又推出了《哈萨克斯坦之路2009》政党纲领,以协助总统推进国家发展战略。2007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启动宪法改革,新的宪法修正案旨在改革国家管理形式,扩大议会权力。新宪法同时废除了禁止总统进行政党活动的条款,取消了对总统政党属性的限制。2007年7月4日,哈萨克斯坦执政党“祖国”党在首都阿斯塔纳召开第11届特别大会,选举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为党主席,确定将要参加8月份议会选举竞选名单。纳扎尔巴耶夫在“祖国”党大会上宣布:“根据宪法,我有权成为我们党的主席。这是国际惯例,也将在哈萨克斯坦实行。”从而使纳扎尔巴耶夫名正言顺地成为“祖国”党的主席。祖国党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执政党。

“祖国”党在随后举行的2007的议会下院选举中赢得了88%的选票,并获得全部议席,其他政党,如社会民主党、“光明之路”党等获得的选票都没有达到宪法规定的最低7%进入议会的选票,无一进入议会,而“祖国”党成为唯一进入议会下院的政党,纳扎尔巴耶夫所领导的“祖国党”就完全掌控了议会下院,从而保障了总统对立法机关拥有权力,确保了哈萨克斯坦总统权力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11]在2008年的哈萨克斯坦议会上议院,即参议院选举中选出的16名新参议员,均来自于纳扎尔巴耶夫领导下的“祖国”党。

上述事件表明,“祖国”党已经作为哈萨克斯坦政治生活中主要的一环,作为执政党“祖国党”已经参与到政党政治领导国家政权,指导国家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而“威权”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正在积极构建在其控制下的有实力、有效率和听指挥的“祖国”党参与到当前的哈政治生活中,并通过总统的个人威权扶持“祖国”党的发展。到2009年,哈萨克斯坦“祖国”党已有党员80万人并在全国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可靠运行的各级机构,比如以州、县、市为单位建立“祖国”党各级分支机构;阿斯塔纳市长Тасмагамбетов Имангали Нургалиевич兼任“祖国”党阿斯塔纳市分支机构负责人,全面负责“祖国”党阿斯塔纳市分支机构的各项工作。

3.哈萨克斯坦民众的支持

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其性质如何,要获取并维持执政地位,都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哈萨克斯坦威权政治是当今哈萨克斯坦政治运作的模式,该模式作为冷战后哈萨克斯坦政治进程中从集权主义向自由民主的过渡形式,它保留了选举制、议会制、多党制等民主的一般属性,适当扩大以哈总统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基本呈现出一种刚性结构的民主政治倾向。其现实性表现为:宪政民主初步确立,总统权力显著放大;政党政治呈现政权党独大格局;政府善治预期得以实现,地区社会政治全面好转等。[3]尽管哈萨克斯坦政党是处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威权体制的附属地位,但是政党政治是哈萨克斯坦现代化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进步。公民在哈萨克斯坦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重要表现是在议会和政府选举中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主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公民借助政党来施加政治影响,政党对民众进行政治教育,并动员和组织他们参与国家政治;二是政党是联系民众和公共权力的桥梁,政党综合民众的利益需求并传递到公共权力机构,为后者的运转提供动力;三是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公民通过政党来监督政府的运作,党民关系涉及执政党地位稳固与否的问题。而哈萨克斯坦“祖国”党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拥有牢固的行政资源和良好的组织基础,中央及地方行政机关及代议机构的多数成员均为该党党员,在竞选宣传上具有广泛的区域优势。“祖国”党机构的中央办公机构包括:(1)改革委员会;(2)公共事务委员会,下设反腐败中心;(4)经济委员会;(5)党的智库;(6)公共事务监督委员会。这些机构负责“祖国”党与民众交流。“祖国”党积极推动政策革新,提出适合民意的纲领和政策,例如推出《哈萨克斯坦之路2009》政党纲领,以协助总统推进国家发展战略,从而提高执政党的威望,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施政重点,通过切实的政绩给哈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祖国”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来吸引更广泛的民众支持,80万“祖国”党成员中包括了哈萨克斯坦从公务员到在校大学生的各个阶层。

同时“祖国”党加强与群众性团体、利益集团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从而做到全方位密切联系民众,加大对工、青、妇等党的外围组织的培育,通过政治支持、资金投入和培训选拔等方式提高工、青、妇组织的行动能力,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的作用。尤其在青少年中,“祖国”党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祖国”党党员约1/3的党员年龄小于30岁,各级分支机构约3400个。在哈萨克斯坦总统和“萨姆鲁克-卡泽纳”国家基金会支持下,培养其对哈萨克斯坦和“祖国”党的政治觉悟和领导能力的优秀青年。通过各类社会团体与民众加强党民联系,例如哈萨克斯坦农村青年公共事务联盟主席Палаев 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工商联主席Перуашев Азат Турлыбекулы,哈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哈萨克斯坦人民艺术家Мусаходжаева Айман Кожабековна等都是“祖国”党成员,且参与“祖国”党党团会议和党的政策制定工作。“祖国”党通过多年的奋斗建立了比较能够代表广大哈萨克斯坦人民的最大政党机构,并在哈国内受到广泛支持。

4.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形势

不可否认,哈国政党政治制度的发展受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在哈萨克斯坦建国之前的历史上,各部族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特征就是王权至上,汗王不仅拥有最高行政决定权 ,而且还掌握国家最高军事统辖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此外,汗王也是国家土地和财富的最高所有者,在经济上享有国家最大财富。伊斯兰化后,穆斯林往往依托自己的家族或氏族部落寻找生存庇护,并对权威和威权产生敬畏感、依赖感和服从感。沙俄征服哈萨克后,继续沿用沙皇体制下的管理体制,而在苏联治下的70余年里,中亚始终处在苏联一党制中央集权领导之下,并建立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哈萨克斯坦作为加盟共和国在资源配置和生产上要完全服从于前苏联联邦的总体布局,基本上是苏联的原料供应地,经济完全依赖苏联。这直接导致哈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经济结构畸形,工业主要以矿山开采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经济上对强势的依附使得哈民众在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上对前苏联权威和苏联共产党产生心理依赖。

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确定的最初发展目标是尽快摆脱经济危机,调整经济结构,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私人经济,恢复哈萨克斯坦经济水平。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到1997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并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自2000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连续5年经济增长超过9%。去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00美元,比1990年增长50%,首次超过苏联解体前的水平。美国和欧盟已承认哈萨克斯坦的市场经济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哈萨克斯坦人的社会福利也得到相应提高,2004年的人均工资比2003年增长了14%,人均退休金提高了17%。哈萨克斯坦也是独联体国家中第一个对本国居民在原苏联时期的存款损失进行补偿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广大哈国人民受益,民众对政权党“祖国”党的支持由心而生,普遍支持“祖国”党的执政方针政策。

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惯性依然在哈国经济运行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对哈国政治生活起着决定作用。独立初期,哈国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发展至今有影响力的政党寥寥无几,多数党团走向失败消亡的原因就是缺少经济基础。而哈萨克斯坦“祖国”党的建立与发展步步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尤其是哈国资源产业相结合,这是其成为哈国最大政党的原因所在。尽管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经济成就显著且开始走入私有化过程,但是所有经济产业部门与石油等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规模等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哈国依赖石油等自然资源的采矿出口产业,使哈从苏联解体后的经济衰败中走了出来。石油等采矿产业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摇钱树。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也多次强调:“我们将继续开发我们的能源和其他资源。其目的就是从出口中获益,这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促进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可靠数据表明,目前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产值占哈萨克斯坦本国工业产值的1/3,上交的税费占哈萨克斯坦政府收入的1/3,外汇收入来源的40%。可见,石油产业对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而石油产业是国家所有的经济产业部门,大量资金、劳动力被捆绑在国有资源产业公司身上。广大民众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于“祖国”党党治下的国家控制的资源产业。例如,“萨姆鲁克-卡泽纳”[注]“萨姆鲁克-卡泽纳”国家基金是哈萨克斯坦国有基金组织,拥有哈国内主要的经济产业部门,约占哈国GDP的四分之一。国家基金会董事局主席Келимбетов Кайрат Нематович,卡拉干达铁矿公司主席Ким Владимир Сергеевич,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公司主席Мамин Аскар Узакпаевич,哈萨克斯坦国有粮食股份责任公司主席Мещеряков Николай Ильич等均为“祖国”党主要成员,并负责在其公司旗下的“祖国”党党的分支机构的日常工作。国家垄断制度下的哈萨克斯坦经济体制与哈国政权党“祖国”党党治相结合推动了“祖国”党自1999年成立以来的稳定且快速的发展。

四、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面临的问题

1.腐败问题

由于“祖国”党在哈萨克斯坦政治生活中处于第一大党的位置,控制着哈萨克斯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岗位,并有效掌握哈萨克斯坦经济命脉,在此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哈萨克斯坦总统威权体制附属之下的哈萨克斯坦“祖国”党党制。在此政治体制下,出现一些腐败行为,继而将破坏“祖国”党在哈民众中的形象,对哈国现行的政治秩序和政治规范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并破坏哈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甚至有些叛逃到国外的哈国高官威胁到了哈国的国家安全。为此,“祖国”党在其党内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并成立了反腐败中心,在哈国内掀起反腐风暴,依法打击了一批贪污腐败分子。

2.西方反对势力

自独立以来,哈政府奉行对外开放和对内市场化改革的内政外交,吸引外资,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西方投资经济的资金进入哈国内的还有西方所谓民主人士及其资金,其支持哈国内的政治民主改革,其中不乏以推翻现行政治体制为目标,建立所谓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反纳氏政治团体;甚至是以扰乱正常社会秩序趁火打劫的“民主基金”进入哈国内。来自西方或明或暗的政治压力仿佛挂在哈萨克斯坦政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哈总统和“祖国”党对此心怀忌惮。为防止“颜色革命”在本国的发生,哈国在打击非法组织和反对派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国的政治改革,建立基于纳扎尔巴耶夫的个人威权总统体制和表面迎合西方民主政治的“多党”制度,但是同时建立了以“祖国”党为第一大党的政权党制度,并从根本上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民众福利,改善民生,维护“祖国”党和纳氏政府在民众中的地位,严防类似“颜色革命”的社会动荡。

3.“三股势力”

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其本质是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幌子,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定。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混乱中推翻哈国的世俗政权,按照“三股势力”的“纯粹民族教义”建立“纯粹伊斯兰政权”。“三股势力”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中亚地区安全稳定的一大公害,对哈国国家领土主权构成严重威胁,对哈国民族和睦构成严重威胁,并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上造成了严重混乱,模糊了敌我界限,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影响了哈国的经济建设。哈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地区安全稳定,哈高度重视双边和多边国际反恐合作,愿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和国际组织一道为共同打击“三股势力”作出积极贡献。“祖国”党作为哈萨克斯坦世俗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多个层面维护国家的安定繁荣,在推动哈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祖国”党青年培养计划,是培养“祖国”党的未来接班人。

五、结论

哈萨克斯坦建成什么样的国家以及采取怎样的发展道路是独立后哈政府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威权总统制度成为哈所采取的治国之路,对保证哈国独立、稳定国内局势、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上强调法制建国,促进民主改革,培养拥护总统的“祖国”党组织;在社会经济上,为了化解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强社会保障,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解决长期拖欠工资、退休金等问题,并相应提高最低工资和退休金数额标准;在外交上,多国平衡外交,加强大国关系,利用多种场合提高哈国国际地位;打击国内反对派,加强个人威权。 对于纳扎尔巴耶夫的政治前途有三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可合法地继续执政,相信在无外部势力严重干预的情况下,纳扎尔巴耶夫将连选连任,执掌哈国最高权力;第二情况,放弃总统权力,但可继续掌握“祖国”党党主席一职,通过政党政治控制议会和下一任的来自“祖国”党的并由纳扎尔巴耶夫钦点为接班人的总统,这种情况下,纳扎尔巴耶夫将依然是哈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但是此种情况有可能造成党组织机构的权势凌驾于政府之上,而对于经历过前苏联党政高度集中的纳扎尔巴耶夫而言,其会慎重选择之;第三情况,是纳扎尔巴耶夫宣布退休,不再参选和不再担任“祖国”党主席一职,依据《第一任总统法》,其本人及其家族将享受绝对的国家安全和政治经济的保障,类似当年俄罗斯卸任总统叶利钦,同时由为纳扎尔巴耶夫钦点并由“祖国”党推选出来的参选人角逐哈总统大位并担任“祖国”党主席之职,此种情况下,哈有可能实现权力的合法平稳的转让,并可能成为哈国未来政治权力承接转让的典范,形成哈国未来的政治制度。此种权力平稳接续的方式将成就历史上哈第一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之威名。当然,上述三种情况的决定权依然是由纳扎尔巴耶夫本人控制的,并受其本人身体状况的影响。

总体而言,转型期的“威权”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建立了富有的、稳定的、被世界所尊重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时也为未来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发展探索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建立在政权党“祖国”党党治基础之上的“威权”总统制。

[参考文献]

[1] 赵常庆.中亚五国概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2] Cohen,A.Kazakhstan.The Road to Independence[M].Washington: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 Joint Center,2008.

[3] 朱新光,武斌,张深远.冷战后中亚威权主义政治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8(3):204-207.

[4] 维基百科.Politics of Kazakhstan[EB/OL][2009-07-15],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s_of_Kazakhstan.

[5] Clive Bowyer.Parliament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Kazakhstan[M].SILK ROAD PAPER.Stockholm.Sweden.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2008.

[6] Aitken, J.Nazarbayev and the Making of Kazakhstan[M].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09.

[7] 赵常庆.谁将坐上哈萨克斯坦总统宝座?[J].当代世界.2005(11):7-8.

[8] 吴宏伟.哈萨克斯坦的多党政治体制[J].东欧中亚研究.2000(4):92-96.

[9] 包毅.简析中亚国家总统制及其发展趋势——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例[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6):26-32.

[10]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Freedom in the World - Kazakhstan[EB/OL][2009-07-15],Freedom in the World 2009.http://lib.ohchr.org/HRBodies/UPR/Documents/Session7/KZ/FH_UPR_KAZ_S07_2010_FreedomHouse_Annex1.pdf.

[11] 潘志平.2007年中亚形势发展报告[J].新疆社会科学.2008(1):52-58.

[12] Isaacs, R.Between informal and formal politics:

neopatrimonialism and party development in post-Soviet[M].Kazakhstan, PhD thesis.Oxford,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2009.

猜你喜欢

哈国纳扎尔巴耶夫威权
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
哈萨克斯坦6月提前大选
威权领导效应悖论的成因探究与理论拓展
哈萨克斯坦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度
哈总统反对用其名命名建筑
哈萨克斯坦有人反对姑娘嫁给中国人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研究
——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
环境威权主义的到来